暗藏不良内容 学习类App游走灰色地带

诱导学生充值暗藏不良内容名义上为学习实质是玩游戏

学习类App缘何游走灰色地带

随着移动互联 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App逐渐走进校园,在给学生和教师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看成绩排名需付费

借排行榜诱导消费

王硕(化名)刚上初中三年级,不过他接触学习类App已经有两年多时间了。

从他上初一开始,学校老师就推荐他们使用一款学习类App,主要用于查看考试成绩和排名。那时候,这款App是免费的。虽然最后他和同学们会从老师那里知道自己的成绩,但考试后迫切想看到成绩的他们会选择下载这款App。

在王硕上初二时,这款App不能再免费查看成绩,要想了解任意排名,需要成为会员,一年交360元。

而赵昊(化名)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他对孩子使用学习类App也很担忧,“留作业、测试、查成绩都要用App,除了伤眼睛外,自制力差的小学生有可能利用通过学习类App写作业的机会玩游戏,可能更加沉迷手机和游戏。而且很多平台会不断地宣传一些搜题类软件,导致孩子直接抄答案,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徐娜(化名)在手机里下载了4个学习类App,有的供家长使用,有的作为布置各科作业和批改作业的工具,还有一个App供学生进行语文阅读。

徐娜认为,学习类App能对教学活动有一定促进作用。“例如,语文学科的阅读、朗读、背诵等,我们没办法在课内时间完全检查到,但是可以让家长把孩子们的背诵朗读情况录下来App上,我们再一一检查。”

在徐娜看来,学习类App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学习类App会自动批改作业,导致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完全掌握;有的学习类App操作界面还不够完善,家长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故障,操作较麻烦;而且现在的学习类App功能比较单一,缺乏整合学科和功能的学习类App。

对于学习类App存在的问题,徐娜认为,可运用技术手段和强化监管推动正确合理使用学习类App,如果监管工作到位,诱导学生玩游戏、付费的App在校园里便没有多大的生存空间。

运营方各自为战

名目繁多同质化

对于校园有害App出现的原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在一些App中,学生花钱包年后可以查看成绩排名,还有一些App中包含过多游戏和低俗信息,主要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所致。学习类App的开发、推广是一种商业行为,对于学习类App上哪些信息可以发布,发布程序如何,如果没有明确的规范来限制App厂商的行为,App厂商就会一味逐利导致各种问题出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习类App的同质化以及电子题海训练的问题,与教育评价机制有关。当教育机构看准这一市场商机后,一哄而上,导致各款学习类App大同小异,所有作业都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注重质量的学习类App应投入力量研发个性化作业,但毫无疑问,这需要很大的研发成本,一些学习类App运营方认为即便研发个性化作业,也不一定能获得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于是选择重营销不重质量的经营方式,还有的运营方则以提供作业为名,实则是包括游戏在内的多元化经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学习类App的监管并不严格,对于学习类App中的游戏,并没有按游戏产品去监管,这就让学习类App打了擦边球。一些学习类App以免费作业为名,吸引学生下载安装App,再用游戏、低俗内容吸引学生花钱购买游戏装备。对此,监管部门必须严格监管,要求学习类App必须提供作业服务,而不能超出经营范围提供游戏产品。”熊丙奇说,“有的App声称学习类App中的游戏是为了让学生在写了一段时间的作业后,进行休息调整,这是在钻监管的空子。必须严格监管,避免让学习类App游走在灰色地带,避免有的学习类App绕过对游戏的监管,超出自身范围运营。”

严格审查App内容

监管立足依法治教

《通知》要求各地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对App的内容、链接、应用功能、信息安全等进行严格审查,并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不得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要保障学生信息和数据安全,防止泄露学生隐私。

储朝晖认为,学习类App的发展是市场行为,需要遵守法律法规。要杜绝学习类App存在的种种问题,就要严格依法依规治理,明确学习类App应适用的规则,比如应包含哪些内容,还应明确信息发布的规则,如不能大范围公布学生成绩等。对于市场行为,不适宜一刀切完全由行政来主导,在明确规则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学校自由选择,在不同学习类App中,选择一个更便捷、内容更干净的产品,这样才能让校园App的发展走上正常运转、良性发展的轨道。

熊丙奇认为,治理学习类App,关键在于加强对学习类App的监管。此外,学生、家长在选择学习类App时要理性。而学习类App运营方必须意识到,只有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服务,才能让学习类App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监管学习类App的难点在于,有的学习类App名义上是学习,但实质是游戏,绕过了对游戏经营的监管,因为教育培训和游戏运营的监管主体不同。因此,要严查以学习为名实际运营游戏的App,要区分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可以适度玩的益智游戏,与以学习为由头却主要以游戏为卖点的两种情形之间的差别。这就需要在对学习类App进行监管时,组成专家委员会,审查App中的内容。”熊丙奇说。

对于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熊丙奇认为,学校应该发挥学科教师的作用,由学校的教师委员会对App所能发挥的教育、管理作用,进行专业论证,实行教育为本的管理和评价,从提高教育质量出发,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不是盲目一哄而上,也非一声令下一刀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2月2日
下一篇 2019年2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