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集成电路进口大国,但在很多领域,国产芯片市场占有率仍不足5%,2018年成立的中国开放指令生态联盟给芯片设计带来了机遇。“借助开源工具链和开源IP,也许能像开发App一样开发芯片。”联盟发起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包云岗说。
除了引领中国开源芯片实践,包云岗还牵头“一生一芯”计划,让本科生设计处理器芯片从“天方夜谭”变为现实,并以此推进我国芯片人才培养。去年7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首批5名本科生收到了这份“硬核”毕业礼物——由他们自己主导设计的芯片。
引领中国开源芯片生态发展,降低芯片开发门槛
在2018年的世界互联 大会上,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宣告成立,联盟的发起人正是包云岗。
“这套开源指令系统有望成为计算机芯片与系统创新的基石。”包云岗说,芯片开发过程中,作为标准手册的“指令集”至关重要,但指令集往往掌握在大企业手中,开发芯片兼容指令集需要交费,造成芯片开发成本过高。开源芯片有望将芯片设计门槛大幅降低,并吸引更多的从业人员。
芯片是集成电路的代名词,相当于把集成电路微缩,放到一个硅片上面。指甲大小的芯片上,最多可以放500亿个晶体管。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是微处理器或多核处理器的核心,可以控制计算机到手机的一切。
我国是集成电路进口大国,但在很多领域,国产芯片市场占有率仍不足5%。包云岗说,在未来的物联 时代,很多领域将应用芯片,甚至小到一个杯子,里面都嵌有芯片。“芯片的需求量将达到千亿规模,原有的芯片设计方法很难应对碎片化的需求。”
这给“开源”带来了机会。开源,就是开放源代码,任何人都可以得到芯片设计的源代码,加以修改学习。包云岗以互联 产业举例,互联 公司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就是得益于开源软件支持。开源软件降低了App开发门槛,几个人的小团队就可以开发App。
包云岗用6年时间实现了他最初的设想,他发表于《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上的评论文章《RISC-V成为印度国家指令集的一些看法》受到 信办、工信部高度重视,两部门专门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最终促成中国开放指令生态联盟的成立。目前,联盟已有100余家成员,包括华为、百度、阿里等企业以及中科院微电子所、清华、北大等科研机构,引领中国开源芯片生态发展。
聚焦芯片人才培养,让本科生自己设计芯片
2019年,包云岗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启动“一生一芯”计划——让本科生自己设计处理器芯片,并完成流片。
这个计划源于包云岗近年的观察——我国优秀处理器芯片人才储备不足。“跟人工智能等领域相比,我们的招生偏少,大家都不太愿意选择芯片方向。”
芯片有几十种大门类,上千种小门类。处理器芯片被公认为芯片产业皇冠上的明珠,设计复杂度高、难度大。学生设计处理器芯片看似“天方夜谭”,如何能让学生不再害怕做芯片?
在包云岗看来,开源时代使芯片设计的门槛降低,使本科生设计出处理器芯片成为可能。设计芯片的过程贯通本科阶段计算机系统课程知识点,可以将芯片设计人才培养与开源芯片生态构建结合起来。
“一生一芯”计划第一期,包云岗带领教学团队指导5名国科大本科生完成一款64位RISC-V处理器COOSCA的设计,并基于中芯国际110nm工艺完成流片,成功运行Linux操作系统。芯片最终被命名为“果壳”,与“国科”发音相近,并入选国科大校史馆陈列。
王华强是设计“果壳”的学生之一,回忆起高强度开发的几个月,他说,包老师工作繁忙,但时刻关注“一生一芯”计划项目进展。
“爆肝”是 友称呼“熬夜”的代名词。“在实验室,我们戏称包老师是最‘肝’的人。”王华强说,大家在攻关时,经常深夜还在群里热烈讨论,“这时候就会把包老师‘炸’出来,他比我们睡得还晚。”
在包云岗看来,“一生一芯”有着更远大的目标——力争实现3年后在全国每年培养500名学生,5年后实现每年培养1000名学生,10年后达到每年培养1万名学生。
■对话
包云岗:早期计算机研发经历、原型系统等十分宝贵,需得到保护
新京 :你是如何对计算机产生兴趣的?
包云岗:上世纪90年代初,我上初中时,当地一个企业家给学校捐了一批微型计算机,这在我所在的江苏南部的小镇上是很少见的。我学了一段时间后,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希望能够再深入学习,父母就给我买了一台电脑。
我父母也是务农的,后来做点小生意,但我父亲一直很重视技术,我小时候,家里就订阅了《浙江科技 》等各种各样的 纸,这些对我走上科研道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京 :你平时会在微博和知乎上为 友进行科普,你如何看待科普工作?
包云岗:一个技术如何更好地传播给大众,科普非常关键。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整体上跟国外是有差距的,在这方面,国家也越来越重视。
我做科普,一方面是想把前沿技术介绍给更多人,另一方面也希望大众有科学思维,这样看待问题也会更客观。
新京 :你曾推动首届“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认定工作,能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包云岗:我当时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普及工委主任,接触和梳理了一些计算机历史。在梳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单位由于搬家、盖新楼等原因,没有地方安置大型历史计算机,这些计算机没有被保存下来,但它们对我国计算机发展历程来说非常重要。
2017年,学会发起了“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认定项目,认定中国研制或生产的、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珍贵物件,包括计算机相关的原型系统、部件、装置、书籍、软件等,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忆。
新京 :目前这个项目抢救和保护了历史物件?
包云岗:我组织成立了首届认定委员会,其中包括李国杰院士、刘韵洁院士等6位资深专家,工作小组首批完成了5件珍贵历史计算机的认定,包括国防科大银河1 、计算所757向量机、西北工大第一台机载计算机等。
我们同事发现,除了计算机实物,还有一些老专家参与了这些珍贵物件早期的研制,他们的经历也非常宝贵,但老人们年事已高,正在一个个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又发起了一个口述历史的项目,去采访他们,“抢救”他们的那段经历。第一个采访的就是我国第一个计算机三人小组的成员王传英,当时他已经年过九旬。
目前,我已经不再担任计算机普及工委主任,但这个项目被推动得非常好,认定了两批历史记忆,同时已经采访了多位老专家,也成立了专门的 站。
■人物简介
包云岗现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获中国计算机学会-IEEE Computer Society青年科学家奖。
过去15年,包云岗一直从事处理器体系结构的前沿研究,在计算机系统结构科研和教学中贡献卓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