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必有术,否则凌虚蹈空;术必有道,才能修成正果。点击“关注”,一起透过现象看本质!
01 缘起
曾经成功预测过08年金融危机的周金涛在《涛动周期》里说,人生发财靠康波,而人一生发财的机会只有两次,但就在这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两个经济周期中,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发不了财?
好,抛开发财问题不谈,就说养家糊口的事,很多人职场打拼一辈子,也混不出个样。自己创业经商,时而下里巴人,极少阳春白雪。为什么?为什么有的人能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而很多人终其一生,却没有几件能津津乐道的事?
如果把成败界定为做事是否能拿到结果,达成期望中的目标,那成败是命理中的一种定数,还是命运的一种偶然?再或者偶然之中能看到一些必然的蛛丝马迹?
《孙子兵法》虽然只是一本兵书,研究的是战争胜败的关键、敌我双方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对比、对形势的把握和判断依据,但其思想精髓却超越了战争的范畴,变得具有普适性。一切想要拿到结果、达成圆满的胜利和成功,其本质都离不开《孙子兵法》中所呈现的规律性的总结。
但这些规律究竟是什么呢?
《孙子兵法》总计十三篇六千字左右,相对于其它同时期的国学经典而言,除了极少数的章节有些晦涩外,大部分都显得通俗易懂,不难理解。但书经常是读了就忘,如果不是兴趣深浓,会反复揣摩的话,往往一本书读完,只记得其中的几个点,或者是那几句被广为传颂的名言,比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果仅止于此的话,那就远远低估了经典的价值。或者说,很难变成一种自觉的认知,在形而下世界有所作为。
接下来,我们试图揭开人类 会中,关于战争、商业,抑或是个人命运,各种成败背后的隐性规律。
02 不靠谱的小概率
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去拿鸡蛋碰石头。
但很多时候,人们却抱有追求小概率事件的倾向。
什么是小概率事件?
比如,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变异版的,比如,把梳子卖给和尚,买彩票一夜暴富。
追逐小概率事件就是一种典型的侥幸心理!
而《孙子兵法》明白无误的告诉你:这个世界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实力主宰的,能做成功的事情是因为资源足够,天时地利人和本来就能成,成功不了的,任何谋略,个人如何努力,都难以改变结果。
《谋攻篇》: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
《军争篇》: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鸡汤看多了,总以为世界会因为人的努力而改变,以为读书、努力甚至多谋略,就能改变世界,做出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
但是世界并不是鸡汤的世界。世界是冰冷的现实,有些敌人你真的打不败,有些外部环境真的克服不了,有些谋略真的没有用,有些形势不是人力所能改变,有些资源投入不是一定会有回 ,有些钱花了不是一定能有结果。
或许有人会问,中国革命不就是从星星之火开始燎原,从弱到强以致最后胜利的吗?这难道也是个小概率事件?
也有人会问,去年刚上市的农夫山泉在刚进入瓶装水市场的时候,乐百氏、娃哈哈、康师傅也是横亘在前,钟睒睒又是如何杀出重围的呢?
还有人会问,拼多多在淘宝和京东已两分天下的情况下,又是怎么做到现在三足鼎立的?
以上这些案例,甚至还有更多逆袭生长的现象跟趋势无不相关。
03 演化中的机会窗口
《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去年10月,杭州马在外滩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金融吐槽演讲,语惊四座,随后监管层凌厉出手。
马云自有其天资,王志刚曾在一篇文章中誉马云为天才,行迹不可捉摸,难以效仿。
也有人曾发问,如果马云没有草莽于90年代,崛起于00年代,他还会有今天的成就吗?有人说能,也有人说不能。
但如果你真的看穿了成败的真相,就不难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这也是为什么没有马云的时代,只有时代中的马云一说。
因为时代造就英雄更接近真相!
时代为什么能造就英雄?
世界无时无刻不处于演化当中,在《道德经》中,老子一针见血的指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弱者以为用。何为弱者?即事物演化当中出现的缝隙,机会窗口,可以引起变化的风口。
一个装了90%的水的瓶子,你关注的重点不是装满水的地方,而是剩下那10%的空当,正是那空余,让整个瓶子里的水可以得以流动。
如果时代没有提供演化中的机会窗口,就不会出现凡人眼中的神。
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够很好地回答前面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早期国共双方如果以实力作对比,不论是地盘、军队、财力还是各种资源,都不是一个量级的。但要知道国民党的这种优势只是在门面上。
张学良1928年通电易帜,蒋介石才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什么叫形式上?最重要的军权、财权、地方上的人事任免权全都没有收拢,所谓的统一,比如招安冯玉祥,蒋介石先递出橄榄枝,再纳投名状,彼此称兄道弟,然后掏出500大洋,这是为兄的一点心意,一定要收下。冯玉祥呵呵之下,欣然接受。
与其说是统一,不如说是江山共享。但侧卧之榻,岂容他人鼾睡,花钱买来的顺从,只会互相猜忌,龌龊不断。所以在这种各地军阀心怀鬼胎、各自为阵、军令不畅的大背景下(用教科书上的话说,就是政治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早期的中国革命才找到了生存的缝隙。
如今再去读读毛选,便会明白了当初教员为什么要主张打游击战,为什么会提“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为什么红军会有战略性转移进行万里长征?……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当初毛泽东没有及时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建立共产党自己的军队,继续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给蒋介石假以时日,肃清内政,中国能否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推翻三座大山,还真是个问 。很有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沦为美帝的附庸,类似今天日韩的角色。因为主席早在《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中》,就清醒的认识了大资产阶级的买办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将会把中国带到另外一条路上。
第二个问题:
农夫山泉的突围之路,正是得益于当时瓶装水市场演化中的空白,让钟睒睒犀利的抓住了4L桶装水和350ml便携瓶装水的市场空白作为跳板,成功入局,具体可参看《农夫山泉正式IPO,后来者钟睒睒的江湖问鼎之道》一文。
第三个问题:
拼多多为什么能以后来者的身份奠定电商平台三分天下的格局?也是跟电商演化过程中出现的机会窗口息息相关。
三个关键词:供应链转移; 交拼团;下沉市场。
彼时的淘宝,假货横行,被广为病诟。淘宝一咬牙,将不合规的中小商家淘汰出局。这些人都要吃饭,上哪去呢?恰逢拼多多应运而生,顺利的承接了这部分供应链的转移。机会窗口。
互联 千团大战打完,模式留了下来。另外一面,京东入驻微信成效不彰,腾讯再次押注拼多多,而拼多多则顺势把拼团代入了微信生态,充分利用微信的 交属性,激活了私域流量。机会窗口。
下沉市场。虽然此前淘宝京东已演化数年,甚至也出现了很多淘宝村,但对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而言,远未渗透尽,下沉市场仍然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处女地。而拼多多的崛起,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硬件),微信生态的发力(软件)以及人性的诱惑(抽奖、拼团、砍价、分享、补贴)形成了极大的共振,GMV一路高歌猛进。机会窗口。
以上三个案例,“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如果我们不是狭隘的把可胜在敌仅理解为敌人,而是指事物演化中出现的机会窗口,视域和场景就会极大打开。
正是因为出现了事物演化中的机会窗口,才可能出现貌似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逆袭现象,之所以说貌似,是因为本质上,在以上三个案例中,没有一个是违背《孙子兵法》中的实力原则的,而恰恰反证了这一规律,还是用教员的大白话: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通过局部的优势对决,来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直到全局力量对比发生转变(朝鲜战争中国和八国联军打成平手,背后的原因也是很好的注脚)。
《虚实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从事物演化的机会窗口中获取不对称优势,这也跟迈克尔波特在《什么是战略》一文中的思想内核高度一致。
那如何才能获取这种不对称优势呢?
04 自变量和因变量
在一对函数关系中:y=f(x),y随x的变化而变化,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计篇》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形篇》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军争篇》
善用兵者,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孙子之所以提出“修道而保法”,是要造成不可胜的态势,等待敌人出现破绽,战机出现,先胜而后求战。
在《孙子兵法》中“修道而保法”,具体就是道、天、地、将、法,这些都是自变量,让自己进化得比对手更好,让胜败的形势(因变量)发生转变。
在一个已经被说烂了的故事中,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老虎,自变量就是那双可以跑得更快的鞋,或者更强的体能。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自变量包含了全部的魂道法术器。
魂:彻底革命,推翻三座大山
道: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解放
法: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术:游击战/运动战/持久战
器:人的能动性
在关键变量上不断的进行死磕、迭代和升级,才能获取不对称优势。事物演化中出现的机会窗口,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什么叫有准备的人呢?就是在关键变量上不断进化的人或组织,而所有变量的核心都指向了一个东西,那就是效率!
这种效率既可以是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政府),也可以是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华为),还可以是运营能力(阿里中供铁军),甚至是最底层的渠道铺货能力(娃哈哈)。
为什么每一波浪潮过后,总会出现一些新的物种?中国福布斯排行榜上,基本上每十年就会轮换一批,而且都带有很明显的行业垄断色彩,从最早的生产贸易领域,到房地产行业,再到互联 崛起。
时代提供了演化中的机会窗口,至于谁能出位,那就要看具体所占的生态位,以及生态位中,人或组织的适应性和效率。
如果要进一步解释,那就是人在关键变量上的努力获取不对称优势,会让你在下行趋势中确保活下来;在上升的机会窗口中有胜出的可能。
所以,在这个时代,读书无用论可以休矣。
05 能力框架和资源底层
鸡汤经常会告诉你: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但真相是选择本身也是一项需要修炼的能力,关乎着人的认知、经验积累以及传承。
在《孙子兵法》中,很多人也会经常强调“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但却不讲下半句:“故能择人而任势”。
为什么要“择人”,因为“能”不同,结果可能就会不一样。
知乎上有人问: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答案形形色色。提问题的人需要一个现成的路径,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但这种问题往往没什么意义,不同的公司,或者同一公司的不同岗位,对人的能力需求模型都不一样。一个销售能力很强的人,到一个搞软件开发的公司,可能会被秒得渣都不剩。
早年的阿里铁军那帮人,为什么后来纷纷出走,因为阿里的业务重心,随着淘宝的崛起,第二业务曲线,已经从B端转向了C端,传统的销冠在新的生态中已经找不到位置。
能力的提升和能力框架的建立都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磨练和精进。能力必须适配于需求,是在关键变量上的效率提升。郎怕入错行,一是怕行业没有前途,二是怕自身的能力和需求不匹配。
在转瞬即逝的机会窗口中,考验的除了能力边界外,还有资源底层。
一个小小的口罩,疫情期间,中国能迅速的解决供需问题,是得益于几十年的工业化进程积累下来的超大规模生产能力、全产业链配套、完善的要素市场和熟练的产业工人。这些资源调动能力是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这是国家,小到个人问题的解决,公司的一场策划活动,激烈的商业竞争,无不受制于或受益于自身资源禀赋的局限或支撑。
《天道》中的丁元英王庙村扶贫,导演了一场精彩的商战故事,让一个以小作坊模式存在的村庄,活生生的攀上了高枝,成为国内音箱行业必不可缺的一环。这除了丁元英的高维认知和娴熟的驾驭能力,不可忽略的还有其背后的资源沉淀——商界大佬韩楚风以及可以轻易撬动的德国金融圈人脉。
所以个人或企业在进行定位的时候,都脱离不了现实环境,这也是很多人在自我转型,或公司在发展第二增长曲线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演化中出现的机会窗口,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匹配和资源储备,结果就只能干瞪眼。
06 小逻辑和大逻辑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四大之中,人最小,所以要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一个法字,就是效仿、遵循和服从,代表着人类的进取精神,掌握客观规律,探索未知世界的可能性。但之所以为人,而不是神,毕竟有其局限。有时候哪怕你费尽了全部的心力,仍然可能有不可预知的因素出现。看不见的因果,玄之又玄,只能称之为运气。就好比当初恒大的许家印在08年时即将崩盘,绝望之际竟然碰上了金融危机出现,四万亿下来,随后又起死回生。
一切小逻辑都必须在大逻辑中才能完成闭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