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普遍反映,通关效率等配套服务欠优,政策系统性、针对性欠佳,营商成本较高,是促使企业“用脚投票”的重要因素。专家表示,部分西部地区的开放体系和政策日臻完善,但重硬件轻软件、重政策轻服务的营商环境短板,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的瓶颈。
“守着国家级口岸,却绕道千里之外”
西部某市一家肉类加工企业每年进口量超过1500吨,其3公里外就是国家级水运口岸,且生产地和目标市场均在本地,就近通关无疑是最佳方案。但令人费解的是,该企业却放着家门口的国家级口岸不用,先将货物通过海运运达上海、广西钦州等沿海城市,清关 检后再千里迢迢运回本地。
“舍近求远”既增加企业的运费成本,还造成通道、口岸资源的浪费,制约着当地开放效能的发挥。例如,西部某地已建成多条联通世界的国际物流通道、国家级口岸和综合保税区等完善的开放体系,其中8个指定口岸的数量与沿海地区基本持平,但去年仅肉类、整车口岸实现正增长,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等多数口岸的货运量均呈现零增长或负增长态势。
以三文鱼进口为例,2015年当地航空口岸三文鱼进口量超过4000吨,辐射带动周边多个省区市,而去年已经降至500吨左右。其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舍近求远”,是进口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为了企业生存发展,不敢在本地口岸通关”
企业守着国家级口岸,为何“舍近求远”?对此,企业也是一肚子苦水:就近通关原本是最佳方案,但本地口岸在通关配套服务方面仍与沿海地区存在差距,为了企业生存发展,不敢在本地口岸通关。
“一年多前,我们也曾尝试就近通关,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让我们始料未及。”一家肉类企业负责人说,在我国沿海口岸,货物在运输途中,舱单信息就已传送到口岸。在本地口岸,经常货物已经到港,口岸仍未收到货物信息,而且当时尚未执行24小时工作制,再急的货物遇到晚上或节假日都只能存放等待。
后来,关检部门推出联合查验制度,其初衷是提升通关效率,但港口服务部门并不积极,只安排一辆货车拖运货柜,而且口岸查验面积有限,无法满足多个货柜同时查验的要求,反而加剧了货物排队现象,货物在口岸延误最长可达7天以上。
“口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也造成通关时间无法预估,货物还存在变质的风险。”另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说,约一年前,企业也曾在本地口岸测试了几单货物,但货物一到口岸就傻了眼:与沿海口岸货柜整体安检不同,货柜竟然进不了该航空口岸的安检门,只能先分拆再安检,理货时间过长;当时各口岸普遍冷链存储空间不足,如水运口岸只有4个货柜容量的冷链仓库,部分生鲜货物只能在常温环境下存放,一旦腐烂变质,企业将蒙受巨大损失。
有的企业就因此吃过大亏。2016年夏天,西部某地一家贸易公司通过空运从挪威进口6吨多的海鲜,抵达当地航空口岸后,货物先分拆再安检已耗费不少时间,地服部门又称舱单数据有问题,必须海关签字,否则不给理货,海关则称需要航空公司出具证明才能签字。相关部门踢了一整天的“皮球”,等企业负责人办好手续时,存放在常温环境下的货物早已变质。
“那次公司损失了30多万元,都是真金白银啊,为了公司的生存发展,从此我们不敢在本地口岸通关了。”该企业负责人至今仍心有余悸。
“政策应有尽有,但系统性、针对性不足”
首先是政策系统性不足。西部某地口岸监管部门负责人说,当地享受的国家政策已实现叠加,但由于缺乏系统整合,稀释了政策含金量。以整车进口为例,当地整车进口口岸获批之后,商务部门、铁路口岸和相关区县“一哄而上”争抢货源,优惠政策也成了“撒胡椒面”。
不少企业反映,在西部一些地区,存在政策分散、各自为政的现象,比如有的口岸所在区县提出,优惠政策只针对其辖区内的企业,企业要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必须在辖区内注册公司。
其次是政策针对性欠缺。“支持政策确实不少,但如果不能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急企业之所急,企业很难有获得感。”一名企业负责人举例说,企业最看重的并非财政补贴、土地优惠,而是金融支持,某些西部地区政策虽然不少但针对性不足,尤其在贷款贴息、知识产权质押等方面政策力度较弱,企业融资利率远超沿海地区。
三是政策衔接度有待提升。与沿海地区优惠政策涵盖生产、物流、贸易的“全链条”模式不同,部分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思维”尚未彻底转变,优惠政策多集中于生产企业,与之相关的物流、贸易企业涉及较少。“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物流、贸易企业与生产企业同样重要,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就不利于开放主体的培育。”一家“逃到”沿海地区的企业负责人说。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国家层面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但部分西部地区在实现政策叠加的同时,“用政策”的能力有待同步提升,以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关注硬件较多,关注软环境较少”
“一个口岸涉及到多个部门条线,统筹协调难度很大。”一位负责人说,口岸的发展归口岸办管,但口岸的基础服务往往归港务集团、机场集团等国企平台管理,清关 检又归海关等部门管理,九龙治水的局面无疑增加了协调难度。
例如,口岸曾推出24小时工作制,但该项制度最初仅在口岸执法部门实施,口岸服务企业并未同步实施,其工作时间为早9点至晚8点半,导致24小时工作制无法全面推行,对时效要求极高的生鲜产品贸易商造成影响,在多家企业的强烈反映下,24小时工作制才得以全面推开。
不仅如此,由于曾长期处于对外开放的“末梢”,部分西部地区的口岸基础设施尚不能适应扩大开放的步伐,尤其是在口岸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以及仓储、查验空间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通关效率等服务水平也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西部地区注重学习发达地区的硬件建设,努力争取与发达地区媲美的支持政策,却较少研究发达地区开放发展的软环境。”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实际上,政府效率、融资成本、市场环境等指标,与硬件建设、政策叠加等指标同样重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