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人类文明中最抽象的概念,比数学的抽象还要高一档次

现代学术以抽象为高,认为以科学为中心的这套学术体系,是讲理性的,比较抽象,也比较先进。但是咱们中国传统的学术,则比较感性,不理性,也比较具象、落后。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看法。

如果从抽象的层面来说,那么在人类文明中,最抽象的概念就是心。而且也只有中国文明发展出了独立的心的概念。其他任何的文明,包括现代文明,它都未能做到这一点,未能发展出独立的心。

而且我们中国文明是一以贯之的。孔子讲他的学问是“一以贯之”,中国文明也一样,都是以“心”为中心,是一以贯之的。中国文化在

“体用之辩”、“心物之辩”,说的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强调侧面不同。心就是体,物就是用。

不过对心得具体表述,则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易经》的核心也是心。《周易》的爻辞经常出现“贞吉”、“贞凶”、“元亨利贞”,这里没有直接说心,其实贞就是心。这就是从用上说心,贞是心之用。

“吉凶”是外境,也是在不停的变化。“贞”的话,就是对外境进行判断,然后基于守正的原则,积极思考,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思考、判断和选择,就是心得功能,就是心之用。

《尚书》经常说“德”,德也是心。“德”就是说你的心智比较成熟,比较明白道理、事理。这样,在做事的时候就能做出正确的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德”德甲骨文最初也没有心,后来又加了一个心。其实加不加心,说的也是心。

孔子说“仁”也不说心,其实仁也是心。孟子直接说:“仁,人心也”。“仁”的字形是二人,即二人关系。怎么去正确处理二人关系?这里就需要去感受、去思考、去判断、做出正确的这种行为。所以这里边也有个思考和判断选择的过程,心之用。

因此,孔子没有直接定义什么是仁,对吧?他只是举一些现象,其实就是让你去判断,让你去思考。看似没有说心,其实说的就是心。

第一次给心去明确定义的应该是孟子,他说:“心之官则思”。心就是思考,是思考功能、思考活动本身。

其实,心是对人的思考认知活动的一个逻辑总结。我们能感觉到人他有思考,有思考活动,既然有思考活动,那人就应该有什么?有一个思考活动的发出主体、发出器官,这个器官就是心。因此,心是对思考活动的抽象总结,它是功能意义上,它不是物理意义上,不是生理意义上的。

用计算机的术语,就是说心它是虚拟的,那是软件意义上的,而不是硬件意义上的。

心和任何的生理上的器官没有关系的,和心脏没有关系。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比较落后,认为是用心脏在思考。从汉字的演变史上来看,心得原始义就是思考,本来就是指思考功能意义上的心,而不是指肉体上的,就是生理上的心脏。心得心脏的义项是后出的、派生的。

类似于说我们在用手机,我们下了一个APP,譬如微信,用它去聊天,这时我们是感觉不到任何的硬件的,我们只在操作和使用软件。心它是软件意义上的、APP意义上的存在。

也正是因为咱们的心,它是针对思考活动的,而思考活动本身就是很抽象的,它是超越任何的具像的物的,因此心就是最高级别的抽象,是对本来就抽象的思考活动的抽象,是抽象的抽象,抽象的二次方。现代知识系统中抽象,则是对具体的物的抽象。

既然心是最高级别的抽象,因此“心物之辩”中的“物”,所包含的范围比现代的物质之物的范围大很多,是超越所谓的“精神-物质”的,也是超越“主观-客观”的,以及超越“唯心-唯物”的。主观、客观都是物,精神、物质也都是物,唯心、唯物也都是物。

在咱们“心物之辩”中,心是指的思考本身,思考功能本身,思考活动本身。物是什么?是思考的结果,认识的结果。不管你是什么主观的、客观,精神的物质的,他没这概念的。你思考的结果,认知的结果,都是物,它当然可以包括实体的物,而且更重要的包括什么?包括这些主观的判断和结论。所有的我们主观的判断,一切的理论,一切的认知的结果,包括一切的宗教的设计。

什么宗教的教派,神这东西,我们现在都是把它当成主观的东西,不认为他们是物。但是在咱们的心物之辩的意义上来讲,只要脱离思考功能的这些东西,一切的一切都是物。根本不会区分什么精神物质、主观客观、唯心唯物。

那么在心物之辩看来,唯心的和唯物的也都是思考的结果,而不是思考本身,因此都是物,心指的是思考本身。

同时咱们现代学术中认为数学是最高的抽象,物理学、化学,则是具象的,要应该能用数学来表达。因为数学的数字它是没有任何的形象的,可以表示任何的东西,任何的物体。所以以数学为最高的抽象,而且以数学为什么?科学的皇冠乃是为真理,甚至为所谓的先验性真理,所以就有一种数学崇拜。各个学科都是以能够建立数学模型,能够用数学来表达。

其实数学在咱们心物之辩的角度来看,数学、数字它依然属于物,而不是心,因为他也是思考的结果。

在咱们易经中表现得也很明显,易经就是用卦象来表达。卦象是什么?卦象其实就是数字,所以我们叫什么?叫象数。易学中还有个流派,叫什么?叫象数派。他们也比较迷信象数,说易经的根本在象数。

咱们现在学术体系认为真理的根源在数学,那数学就是最高的真理。我们知道已经实际上不是吧?它是义理,象数、数学不过是表达义理得工具。

义理是什么?就是心,是本于心的。象数其实也是人的思考的一个结果。然后以此作工具,去承载、去表达我的意,这就是“立象以尽意”。

象数派在汉朝比较流行,后来魏晋时期的王弼,就将象数派破掉了。然后回归到义理,他认为象数是被人设计出来的,然后去表达义理表达心。

在咱们心物之辩的角度来看,数学它也是物,它不是心,不是思考本身,只是思考的结果。数学的抽象程度要比心低一个档次。

为什么要讲心物之辩?其实就是在维护心的思考的自由性、独立性,而不会沉溺于物,就是被物所牵制。所以要区分心物。同时还有一个说法叫“着相、不着相”,这个相其实就指的物。你不要执着于物,不要跟着物走,这样才能保持心的独立性,保持思考的独立性。思考一不独立,一受制于物,就会产生错误的思考、错误的判断、错误的选择。

所以这个过程我要把它叫做“心性独立”、“心性自由”。中国文明是以心为核心,其实也是以心性独立、心性自由为中心。

孔子在《论语》中讲四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就是破掉一切可以对独立思考进行干预的一切东西,破掉一切相。然后来保持你的思考的自由,而不被这些东西所牵制。

所以孔子的“四勿”就是在谈心,在破掉一切的相,破掉一切的牵制、制约心的东西。

宋明理学的时候禅宗他们也喜欢讨论着相不着相。但是佛教禅宗一直以为自己已经不着相了,达到最高级别了。其实他还是着了相,就是他追求空、涅槃。空、涅槃都是人为的虚构的一个概念,所以他着了相了,所以要他不是真地他世俗谛。宋明理学的时候在这一点上有辩论。

那么现在的科学,在这个框架下就更是就更俗了、更低俗了,对吧?你追求外在的真理,就是科学真理,当你预设一个真理,预设一个客观世界,本身是着相,包括你认为数学是最高的真理本身,也是着相。

所以这个是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传统的说心物之变,以及着相不着相,它的它的核心在什么?在维护新的这种思考的独立和自由,不受外物的牵制,不受任何的心之外的东西牵制。

《大学》中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何谓正心?《大学》是用了4个情绪,他说是“心有所忿窒,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用了4个情绪,一旦你的心被这些情绪所牵制,你就不能正确的、独立的思考。

所以说心是最抽象的概念。他是超越任何的思考功能本身以外的东西,凡是思考本身以外的东西都是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月23日
下一篇 2020年1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