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龙湖
淮阳古城全貌
陈州在豫东平原上。在很早很早以前,这儿不叫陈州,叫宛丘。而现在也不叫陈州,叫淮阳。但淮阳人出外总说自己是陈州人,因为陈州知名度高。
陈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长着许许多多神奇的故事。你没来过这个地方的话,也许觉得她很生疏和遥远;假如你有机会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你就会被她所吸引,你就没有了陌生感,你会感觉你走进了一个历史老人的怀抱里,你会从内心产生一种由衷的赞叹!今年六月的一天,奥地利国家电视台著名女编导RoinanaCASATA——一个来自地球另一端的金发碧眼女人,在此采访时,连连夸赞:“啊!上帝,这儿太奇妙了!我去过世界许多地方,但象这么神奇和美丽的地方还真少见!”
这儿是我的老家。我从小就听我的父辈们讲述陈州的故事。现在,让我们的故事也开始吧!
故事要从六千五百年前开始。那时候,世界蛮荒,混沌初开,一个叫伏羲的东方夷族部落首领,为了寻找一片适宜繁衍生息的地方,便带着他统一了的部落子民从干旱、荒芜的成纪(今甘肃天水),沿黄河而东下。这支队伍浩浩荡荡,跋涉数千里,餐风沐雨,终于来到了一个水美土肥、树茂林密、水中有鱼、林中有禽兽,土地上丛生着可以裹腹的植物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这儿丰衣足食。这儿有丘陵,洪水来了,祖先们就到丘陵上居住,又有一个一望无际的大湖泊。这个大湖泊一万六千多亩,比著名的杭州西湖还大一倍。湖象一条盘旋的巨龙,紧紧地包围着陈州城。城西北的一面叫西柳湖,象巨龙的头,城东北的大面积湖面叫东柳湖,象巨龙庞大的身躯,城南的湖面叫南坛湖,象巨龙的尾巴。有一位叫董延喜的先生写了一篇《龙都说龙》的文章好象也是这么比喻的。湖面这么大,自然风光很美。夏天,荷花绽放,成群的鸭鹅在清澈的湖面上翩翩起舞;秋来,蒲苇丛生,把偌大的环城湖装点得神秘莫测;冬日,湖面结了冰,一面巨大的“冰镜”把湖水遮盖,嬉戏的玩童在“冰镜”上滑冰,还可以看到冰镜下面的鱼儿在游动;春暖了,“冰镜”融化了,湖水更加清澈,嫩荷绿蒲都露出了尖尖角。这儿还是水鸟的天堂,鹭鸶、沙鸥、苇喳喳子一年四季在这里飞翔唱歌。前几年,陈州人对环城湖进行了保护性清淤开发,又给她起了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叫龙湖。在湖中恢复重建了“苏轼读书台、望台烟雨、九龙戏珠、九曲桥”等景点。
伏羲和他部落的子民们就缘湖居住下来。
三
这儿就是宛丘。伏羲在宛丘建立了他的都城,他以龙纪官,自 龙师,宛丘就成了龙都,他部落的子民也就是龙子龙孙,这些龙子龙孙繁衍生息,再繁衍再生息……经过数千年的努力,就繁衍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儿女之所以称为龙的传人,道理也就在这儿!
伏羲在宛丘建都后,就开始教大家“制 罟”,也就是织鱼 ,做猎获禽兽的工具,人们用这种 去打鱼,果然方便得多, 的鱼一次吃不完,就晒成鱼干,存着冬天吃,擒获的野兽畜禽一次也吃不完,就圈养起来;伏羲看到他部落的子民都很愚昧、野蛮,就开始画八卦,分阴阳,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现在世界各地都掀起研究易经热,其实易经的核心理论就来自于伏羲氏的八卦理论;吃饱喝足不能光睡觉打架侃大空呀,伏羲氏又“造土埙(读x‘n)、制琴瑟”,这都是中国最原始的乐器。琴瑟就不必介绍,单说土埙,是一种粘泥制成的,象葫芦的形状,里边是空的,留六个孔,嘴对着大孔吹,手指交替着按小孔,发出一种非常浑厚悠扬的声音。现在这种东西在陈州还能买到,不过都是复制品。读者可能都知道,伏羲那个时代,正是母系 会向父系 会过渡的时代,人们过的是群居生活。伏羲氏要割除这种“群婚习俗”,就给子民们“定姓氏、制嫁娶”,从此,祖先们的“性开放”就得到了遏制。渐渐地,各种姓氏产生,一个一个的小家庭象细胞一样从伏羲的原始部落里分解出来,人类也就世世代代繁衍下来。
说到这儿,我想强调的是,人的出生和繁衍,就是男女交媾,十月怀胎形成的。曾有人著书说,据传,伏羲时代,一日天塌地陷,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结为夫妻。他们嫌自己生育太慢,就用泥捏制泥人。这些泥人晒干后,都能走动、说话,变成了真人。逢到下雨天,他们来不及一个一个往屋里收,就用扫帚扫,所以,人才有瞎子,瘸子。这纯是胡编乱造!科学发展到现在,人们也只能制造一种没有感情、没有血肉、没有生育和繁衍能力的机器人,从来没听说过谁能捏个泥巴人就成大活人!
按科学的道理推测,还是伏羲氏制定了嫁娶政策之后,祖先们遵循这个守则,该嫁的嫁,该娶的娶,把人类繁衍了下来。至于为什么会出现一些残疾儿,是因为那个时代优生优育法还没有推广普及吧。
四
伏羲氏在宛丘定下了都城,完成了他的大业后,寿终正寝,享年196岁。人们就在湖北边的一块高地上埋葬了他。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业,就在他的墓地建立了陵庙。这个陵庙始建于春秋时期,其初规模很小,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后来形成了占地875亩的庞大陵庙。太昊伏羲陵庙按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考古学家称其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陵内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为“三殿、两楼、两廊、一台、一坊、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被称为“天下第一陵”。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创下了不朽业绩的老祖先,便携妻带子,到太昊伏羲氏陵墓前朝拜祭祀。据传,伏羲墓原来很小,象现在正常人的坟墓一样,高不过三尺。但过去来朝祖的人都从很远的地方带来一兜黄土,添到伏羲坟上,这样长年累月地添,伏羲墓就形成了边长182米,墓高近30米的巨型陵墓。我少年时正值文革那个动乱年代,一群带红袖章的人爬到墓顶,说是破四旧,要炸掉祖先的坟墓,在上边放了炸药,结果也就是使那个坟墓的尖顶变成了一张乒乓球台大小的平顶。我曾怀着好奇心爬上去看了看,呀!站在祖先坟顶上,近看,陵园建筑群雄伟壮观,松柏森森,远处万亩湖水碧波荡漾,真美啊!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他的老家安徽凤阳举旗反元,一次与元兵交战,被元兵紧紧追赶,在危急关头,他躲藏到太昊伏羲陵庙内的伏羲像背后。他刚躲进去,几只蜘蛛就吐丝织 ,他藏身的地方很快出现了一张蜘蛛 。元兵追捕到此,见蜘蛛 完好无损,不像有人来过便离去。朱元璋见元兵退去,才颤颤惊惊从伏羲像身后爬出,跪倒在伏羲像前,并对伏羲氏发誓,等打败元兵坐了皇帝,一定为伏羲重建庙宇,重塑金身。这段故事,是我根据陈州民间传说整理编写的,信则有,不信则无。但《陈州府志》确切记载,朱元璋当了明朝第一个皇帝后,拨出专款扩大修建了太昊伏羲陵庙,重塑了伏羲氏像。朱元璋又“驻跸于陈”,祭祀朝拜人祖伏羲,后又自制祝文,命他的大臣到太昊伏羲陵致祭,现在陵内还保存着他的御祭碑。
至朱元璋之后,来太昊伏羲陵朝拜祭祖的上至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的一个月内,数以万计的善男信女,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谒陵朝祖,祭拜祖先。每天人流量达10万人以上。解放后,太昊伏羲陵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多年来,国家、省、地(市)领导人或亲临这儿指导工作,或拨出专款修缮陵区内的建筑,或为太昊伏羲陵留下清韵华章,或亲笔题词,留下了“中华始祖”、“人文始祖”、“羲皇故都”等墨宝。
说到这儿,我想你无论如何也能明白我讲这段故事的意思:陈州,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五
史书记载,到了公元前35世纪,又一个伟大的帝王,也就是被后人称为炎帝神农氏的人,步伏羲氏的后尘,在伏羲氏建都的旧墟上,建起了自己的都城,易宛丘为“陈”。陈即旧的意思,陈就由此开始,炎帝神农氏在陈建都后,“尝百草,而兴药,艺五谷,教民农耕”。这是医学发展的最原始期,也是种植业发展的开端。按编史著书人的说法讲,这儿是“中国远古农业的重要发祥地”。后人为纪念他,就为他建立了“神农氏五谷台”,距陈州城东北十华里远,距人祖伏羲长眠之地六里远,现还有遗址。这几年,当地子民自发地在五谷台上修筑了庙宇,重塑了炎帝神农氏像,拜谒进香者也是络绎不绝。
六
历史到了夏朝,国分九州,陈隶九州中的豫州。《太平寰宇记》载,陈为“豫州之城”。历史不断地发展,又历经了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随着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变迁,陈这个地方的名称也不断变换。
西周时周武王将自己的大女儿太姬嫁给了舜的后裔妫满为妻,并封妫满于陈,建立了陈国,妫满就是后人尊称的陈胡公。陈胡公以封国为姓,陈姓就此诞生了,陈国的子民皆为陈姓,陈胡公是陈氏的始祖,因此,天下陈姓人,都是陈州人。有一年我到北京出差,结识了一位姓陈的年轻朋友,他一听说我是从陈州来的,非常热情地接待我,说:“原来是从老家来的!”我还真以为和他是同乡,便问他家住那个村,他笑着说:“我家住在广州,我姓陈,我的祖先在陈州,咱们自然是老乡啦!”我恍然大悟,心里很佩服这个年轻的“老乡”很有学问。有了这次小小的误会,后来,我便对陈姓有了一点研究,通过研究,我发现,全世界已经有7000万陈姓人。除此,我还了解到,中国的田姓和孙姓都 是由陈姓派生出来的,因此说,陈胡公还是田姓和孙姓的祖先。陈胡公繁衍生息了成千上万的子孙,这些子孙遍布世界各地,而他自己却永远长眠在陈州这块土地上,与人祖伏羲朝夕相伴了。陈胡公铁墓在陈州城东南角四面环湖的一个小岛上。近年来,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陈姓宗亲经常来陈州寻根觅祖,在陈胡公墓前烧香祭拜。
七
被称为陈国的陈州历史上还发生过一些在中国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大事,有必要在这里叙述一下。
东周时期,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叫孔丘,曾三次来陈国讲学,最后一次是公元前489年,楚昭王派人请孔子讲学,但孔子讲的大道理都是让统治者如何如何治国的,让统治者如何如何管理老百姓的,陈国的老百姓就不愿意了,没等孔子到楚国见到楚昭王,老百姓就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南坛湖的一个小岛上,不给他们吃,不给他们喝,孔子和弟子们饿得头晕眼花。没办法,孔子就和弟子们分头到湖边找吃的。鱼是捉不到的,孔子看到湖里生长一种现在叫蒲的植物,就拔出来,上边的绿茎不能吃,而下边的蒲根细腻白嫩,脆甜可口,孔子就和弟子们吃蒲根,一连七日,孔子和弟子们就靠蒲根生活下来。现在,这种蒲根叫“圣人菜”,凉拌、红烧味道都很鲜美,成了陈州城各大餐馆里一道特色菜,有客人从远方来,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话归正题,陈国的老百姓看到孔子七日不曾饿死,还整日给弟子们诵史讲学,便尊称孔子为真“圣人”。后来,陈国人就在孔子被围困的岛上建了一座圣人庙,学名叫“弦歌台”,弦歌台正殿两边的石柱上,镌刻着对联一副,为“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以纪念这位老夫子三次来陈讲学的佳话。
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国大将白起把楚顷襄王打得大败,楚顷襄王便逃到陈,陈城遂成为楚国的国都,陈州因而得名陈楚故城。公元1989年,陈楚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二世元年,在靳县大泽乡揭竿起义的陈涉和吴广,在陈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这两个流星一般的人物,把他们不朽的名字刻在了陈州的历史上,也刻在了中国的历史上。
汉高祖五年,刘邦追杀项羽至固陵(今陈州城西15公里的柳林集),两军对垒,发生了著名的“固陵之战”。
三国时期著名的建安文学创始人之一的曹植受其兄曹丕迫害,来到陈国,封为陈王,后病逝于陈国,现城南两公里处有曹植衣冠冢——即思陵冢,供文人墨客凭吊。
介绍了这么几件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大事后,我再介绍陈建置的变迁。陈涉、吴广在陈国建立的“张楚”政权复灭后,到了西汉,陈国改为淮阳郡,后又升为淮阳国,三国魏为陈郡,晋代为郡和州,到北周时期,第一次称陈州,到隋朝,又复称淮阳郡,唐、宋以后又称陈州,又称淮阳府,又称过淮宁(府)。对于一个人来说, 姓氏只是一个标记,一种符 罢了,而对于一个地方,名字被改过来,改过去,建置被升上来,又降下去,这就不单单是一种标记和符 的表示了,但究竟为什么把它改来改去,我想把这个问题留给历史学家去说,我不想赘述。
八
“宛丘=陈国=淮阳=陈州=淮宁”这么多名字,我之所以选择陈州和你侃,是因为陈州这个名字大家最熟悉,一部千古绝唱《包拯下陈州》,把陈州扬名中外。这段故事不能不说。
北宋庆历年间,陈州大灾,春蚕遭害,二麦不熟,饿殍遍野,而国舅等贪官污吏趁机搜刮民财,鱼肉乡里。包公为救灾民,惩治贪官,于京城汴京(今开封)下陈州。国舅听西宫娘娘传信,包公要来,严密封锁陈州城门,不让包公进城,包公无法入城,正巧碰到妓女林氏被国舅召幸,包公便替林氏赶驴,扮王八,冒充妓女老鸨混进陈州城。包公时年45岁,因此直到现在,陈州人还忌讳45岁,凡是45岁的人都称到了“骂年”的年龄,或者说成46岁和44岁。包公进了陈州城,查清了国舅的罪恶,在金龙桥铡了国舅。后来,金龙桥旁生长的结巴草根都是红的,老百姓说那是国舅的血染的。包公铡了国舅后,开仓放粮,把国舅米中掺的砂子筛出,光筛出的砂子堆积几丈高,现在城东有个大土堆叫平粮台,当地人说就是包公从米中筛出的砂子堆积的。包公下陈州放粮,救了数万生灵,陈州人在放粮处建了“包公祠”,以纪念这位不畏权贵,清正廉明的“包青天”。这表达了历朝历代的百姓对清官的敬仰拥戴!
历史上汲黯、曹植、李密、李白、李商隐、张九龄、苏辙、苏轼、范仲淹等文人名士或旅游、或讲学做官,都到过陈州,为陈州留下了数不尽的清韵华章和流传百代的动人故事,也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
闲聊到这儿,想说的是,上边聊的陈州的历史,都是真实的故事。而下边的故事你不要当真,大多都是虚构编造的,如果看到一些人物和情节你曾相似,千万不要对 入座,不然那就是自寻烦恼了!
今陈州地处河南省东南部、周口市腹心,西临川汇区、西华县,北依太康县、鹿邑县,东接郸城县、沈丘县,南邻项城市、商水县。现有建制镇7个,乡11个,农场2个,总人口129万人,其中有回、满、壮等少数民族21个,总面积1320.7平方公里。
水陆交通:陆路有106、311两条国道,周商公路、漯双公路两条省道,宁洛、大广、周商三条高速公路在境内通过并开口,铁路有许郸、淮周两条地方铁路在县城交汇;水路有沙颖河航运直达淮河、长江。18个乡镇都有公路相通,行政村村村通油路。县城西距京广线90公里,东距京九线和北距陇海线各100公里,距新郑机场180公里,距省会郑州240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周口25公里。
历史沿革: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历史上曾三次建国、五次建都,历史长达6500年,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约公元前40世纪,太昊伏羲氏建都宛丘;约公元前30世纪,炎帝神农氏都于此,易名为陈;约公元前25世纪,建宛丘城(据考证为今平粮台古城址);西周初,周武王封舜后妫满(陈胡公)于陈,建陈国,筑陈城;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楚国迁都于陈,复筑陈城(今陈楚故城);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秦灭楚,置陈县;公元前209年,秦末陈胜农民起义军据陈称王, “张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以陈在淮水之北地处要冲改陈为淮阳,建淮阳国封子友为淮阳王;公元596年,隋置陈州,改陈县为宛丘县;公元1119年,宋升陈州为淮宁府;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改淮宁为淮阳县;1947年3月建中共淮阳地委、淮阳专员公署;1965年国务院增设周口地区(2000年撤地设市),淮阳归属之至今。
文化旅游淮阳地处河南省第五大旅游景区——豫东平原旅游区中心,县城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寻根朝祖旅游线”、“孔子周游列国旅游线”必至景点之一,被河南省政府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被周口市政府定为“周(口)淮(阳)鹿(邑)”旅游热线中心。2008年淮阳县被评为“中国旅游强县”,被定为河南省8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之一。2009年4月,淮阳县城又被国家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定为“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城(试点)”,被2009世界旅游精英博鳌峰会组委会授予“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称 ,被评为全国18个“魅力小城”和50个“最美小城”之一。
史载名胜古迹有32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太昊伏羲陵、平粮台宛丘古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比较著名的有“七台八景”(伏羲画卦台、神农五谷台、孔子弦歌台、秋胡望鲁台、包公平粮台、苏子读书台、狄青梳妆台和羲陵岳峙、蓍草春荣、卧阁清风、望台烟雨、柳湖渔唱、苏亭莲舫、蔡池秋月、弦歌夜读);现有对外开放的景点、景区主要有8处,其中:太昊伏羲陵是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占地875亩,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古木众多,为国内大型宫殿式陵庙之孤例, 称天下第一陵,2008年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平粮台宛丘古城系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遗址,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比欧洲古罗马城早1800多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目前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堡之一,出土有越王剑、陶质排水管等多种国家一级珍稀文物。龙湖总面积11平方公里(16843亩),比杭州西湖大两倍,分为东湖、西柳湖、弦歌湖、南坛湖四大湖区,四面环抱县城,水光湖色、景色优美,鱼类繁多、蒲荷满湖,保持了较好的原始湿地风光,且湖中有城,城中有湖,为中原罕见之水城,是旅游观光、休闲的绝佳去处。松柏剪枝公园(独秀园)占地100多亩,园内遍布用松柏活株嫁接剪制的飞禽走兽、亭台楼阁等精美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独具特色的国内罕见园林景观,被誉为“淮阳独秀”、“天下奇观”。
淮阳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曾吸引并养育了大批哲人先贤、文坛巨擘、艺术名人、民族首领和政界要人。春秋大教育家孔子三次来陈讲学,秦末陈胜农民起义军在此建立我国第一个农民政权,三国时期建安文学代表曹植、唐代诗圣李白及张九龄、张继、卢纶、李商隐均在陈挥毫留下佳句华章;宋代苏辙任陈州教谕,与苏轼、张咏等共同留下举世名篇。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临太昊陵祭祀人祖伏羲氏,清代乾隆皇帝、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亲笔题匾,当代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温家宝、李长春、李铁映、郝建秀、陈炳德、陈奎元、刘冬冬等均前来视察参观太昊陵,其中朱总理亲笔题词“羲皇故都”。旅游区内的龙文化(伏羲文化)、易经文化、青天文化、儒学文化、墓葬文化、古建文化、诗词文化等处处光辉灿烂。一曲豫剧《包公下陈州》,更是让淮阳名扬天下。
民风民俗:成立有龙都民间文艺协会,辖12个乡镇分会、6个县直分会,拥有群众演员1500余人,每逢正月初一、十五及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协会都组织无偿演出,表演担经挑(民间巫舞)、舞龙、舞狮、高跷、肘歌、竹马、旱船、腰鼓、盘鼓、渔鼓、秧歌、杂技、魔术等33个节目。每年一度的羲皇故都朝祖会闻名遐迩,吸引游客、香客上百万人前来寻根谒祖、旅游观光,会期长达一个月(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2007年太昊陵祭奠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朝祖会被世界吉尼斯记录确定为“全球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的庙会”。两年一届的中华姓氏文化节和一年一次的龙湖赏荷活动月吸引了数省游客。民间艺术品有“泥泥狗” 曾获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最高奖(银奖),被专家誉为“真图腾、活化石”,不少国内外博物馆都有收藏。
工业经济:规划了15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现已建成8.5平方公里,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4家,形成了以河南联塑、银丰塑业等企业为代表的塑料制品产业,以鼎泰丰制鞋、恒安纺织等企业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以华英肉鸡、金农实业等企业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三大支柱产业。现有河南省名牌产品4个,河南省著名商标2件,省企业技术中心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被评为河南省首批产业集聚区、全省先进产业集聚区、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河南省首届最具投资法治环境产业集聚区、全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
农业生产:现有耕地145万亩, 2011年夏粮面积113.77万亩,总产11.39亿斤,连续四年实现夏粮单产超千斤;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7.4亿斤,实现了七连增。2011年畜牧业总产值11.08亿元。现已初步建成100多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0万亩优质花生、芝麻生产基地,8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黄花菜生产基地,6万亩水产养殖基地。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14家,“陈霸”牌面粉、“陈州”牌酱菜、“金农”牌黄花菜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名牌产品”; “陈州”牌酱菜、“丰源醇”牌芝麻油、“金农”牌黄花菜等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陈州驴、淮山羊、黄花菜、蒲菜等地方特产享誉海内外。
城市建设规划:县城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含龙湖11平方公里),结合县城“东景西城”的城市格局,总体发展方向为:“东控、西联、北抑、南拓”,已建成17.1平方公里,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29.1%。近年来,先后投入建设资金6多亿元,先后建设改造了淮周路、龙都路、大同街、内外环湖路、新星路等城区道路30余条,长度107公里,硬化面积148万平方米;建设了面积达6.4万平方米的伏羲文化广场;现有城市公共绿地12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1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12%;日供水能力达到1.54万立方米,日处理污水规模3万吨;新铺设城市天燃气管 长度18公里,新建天燃气门站1座,建有6个液化气充装站点;开辟城市公交线路7条,长度88公里;城乡公路通车总里程800公里;年供电力3.14亿千瓦时;固定电话用户超过11万户,移动、联通用户16万户,宽带设备近万门;现代物流企业8家、各类服务部20多个,邮政物流 点508个;拥有各类大中型客货运输车辆1051辆;旅游宾馆5家,其中四星级宾馆2家,旅行 2家,住宿日接待能力1500人;金融保险业服务 点109个。
获得荣誉: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要求,准确把握淮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持续实施“旅游带动,工业强县”战略,全县经济 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绿化先进县、中国绿色名县、高级平原绿化先进县、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城、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中国旅游强县、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全国文明县城、中国“魅力小城”和“最美小城”,国家寻根朝祖旅游点,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省级卫生城、园林城和对外开放重点县。
相传东夷族部落首领太昊伏羲氏都宛丘,炎帝神农氏继都之,则曰”陈”,”陈”名自此始。夏属豫州之域。西周初,封陈国,辖13邑。春秋末(公元前479年),楚灭陈,夷为县,始称县名。秦置陈县,始有县域之基本。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首称淮阳。南北朝时,郡、州、县数次易名,但区域无大变化。其间,北周首次改信州为陈州。隋开皇年间,县更名宛丘。历唐、宋、金、元县名因之,区域无大变异。其间,宋宣和元年(1119年)置淮宁府。明,以陈州治,县为附郭,宛丘县名泯没。时县境面积2500平方公里。清袭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州为府,置淮宁县。民国2年(1913年),改淮宁县为淮阳县。之后,县境有4次小区域调整,共划出村136个,划入村26个、街道10条。建国后,县区域经过三次调整,管辖范围变化较大,共划出村庄1753个,总面积220.18万亩,分别占原村总数的41.85%,占原县总面积的1.28%。同时,农村乡级行政区划多次变化:建国初,划为12个区。1957年改为24个乡。1958年建12个人民公 。1965年析置4个公 。1975年再析置3个公 。1984年改公 称乡。1987年全县有20个乡、镇;504个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6个办事处;2339个自然村,村民小组4665个,25个居委会。2004年搬口乡划归周口市川汇区管辖。
据传原始 会时期,淮阳为太昊伏载氏和神农氏都之。
夏属豫州境。禹受命将尧姓封于陈。
殷封虞遂于陈。
西周初,武王封妨满为陈侯,陈为周十二大诸侯国之一。
春秋末,楚灭陈。战国末楚顷襄王迁都于陈,陈为楚都。
秦置陈县,初属豫州颗川郡,后属陈郡。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涉率农民起义军都于陈, ”张楚”。
西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置淮阳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陈县属之,隶衮州。
新莽时,改淮阳国为新平,改陈县为辰陵,属究州。
东汉明帝改新平为陈国,章帝改为郡,陈县属之,隶豫州刺史。
三国时为魏地,陈县属陈郡。明帝封植为陈王,遂改郡称国,后复作郡,隶豫州。
晋武帝合陈郡于梁国,封司马彤为梁王,陈县属之,隶豫州。南朝宋移陈郡治项城,以陈令属南梁太守,隶南豫州。
南朝齐置南陈县,属陈郡,隶豫州。
北魏合陈县人项县(在今槐店),属陈郡,隶北扬州。
北齐移项县于故陈城,属信州,隶北扬州。
北周改信州为陈州(陈州名自此始),项县属之,隶北扬州。
隋析项县置宛丘县,并置临蔡县,属陈州淮阳郡,隶豫州。
唐宛丘县析置新平县,属陈州淮阳郡,隶河南道。
五代宛丘县属陈州。
梁隶忠武军节度使。
晋、周隶镇安军节度使。
宋宛丘县属陈州淮阳郡,后升淮宁府,隶京西北路。
金宛丘县属陈州,隶南京路。
元宛丘县属陈州,隶陈梁路。
明废宛丘县人陈州,属开封中书省。
清初仍明制,隶河南布政使司。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道、卫归陈州。雍正二年(1724年),改陈州为直隶州,县为附郭,仍统4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陈州府淮宁县附郭。
民国2年(1913年),裁府复县,改淮宁县为淮阳县,隶河南省。民国21年(1932年),设河南省第七区督察专员公署,治淮阳,县属之。民国27年(1938年),县城沦于日本侵略军,日伪设淮阳县政府,属豫东道,隶河南省。同时,民国县政府南迁水寨镇。民国34年(1945年)光复后,民国县政府,治城关,属第七区督察专员公署、隶河南省。民国32年(1943年),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建立淮太西县,设抗日民主政府,治东夏亭(今西华县境内),属中共水东特委,隶中共河南省委。民国35年(1946年),建立淮阳县人民政府,治戴集(今葛店乡境内),属淮阳专区。民国38年(1949年)3月,中共先后建立的周口县、界首县、夏亭县、淮阳市同时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淮阳县属淮阳专区,隶河南省。淮阳专员公署,治淮阳。1953年,淮阳专区撤销,县改属商丘专区。1959年,商丘专区撤销,县改属开封专区。1962年,恢复商丘专区,县再改属之。1965年,置周口地区,淮阳县从属至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