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徐衍,董丽,刘延方,孙慧,谢新生,马杰,甘思林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郑州 150052)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骨髓坏死;临床特征;预后

【doi】10. 13507/j. issn. 1674-3474. 2016. 09. 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U1004806)。

1 资料与方法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病诊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等。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z±s)表示,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

2 结 果

2.2 实验室检查 15例均提示有贫血;13例血小板计数减少,其中11例为全血细胞减少。血常规示血红蛋白为44~110 g/L,白细胞计数(0.9~12.5)×109/L,血小板计数(8 –119)×109/L。8例乳酸脱氢酶升高为(428±96) u/L;9例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升高,分别为(76±35) u/L及(83±43) u/L;5例胆红素升高为(37.3±10. 6)mmol/L;6例血钙降低;1例血尿酸升高。1例起病时合并播散性血管内凝血,5例有轻度凝血异常,9例凝血功能正常。

2.3 骨髓穿刺检查 15例入院后均行多部位骨髓穿刺检查,其中2例出现骨髓干抽,更换部位穿刺证实有骨髓坏死。骨髓外观呈黄褐色、暗红色或棕色,黏稠似果酱样、乳酪样;涂片可见大部分细胞呈溶解状态,细胞核边界模糊,轮廓不清,染色质结构不清,细胞形态无法辨认(图la)。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大部分为坏死组织,仅见小灶细胞,核卵圆,偏位,染色质均匀,未见正常三系造血细胞(图lb)。15例起病至诊断骨髓坏死的时间为7~28 d,中位时间为12 d。

注:a为骨髓细胞图片(瑞氏染色,×1 000),骨髓细胞学检查示造血细胞溶解,结构消失:b为骨髓活检病理图( HE,×1 000),骨髓组织未见正常三系造血细胞,大部分为坏死组织,部分成熟红细胞呈坏死状态。

图1 骨髓坏死患者骨髓细胞和骨髓活检病理图

2.4诊断、治疗及转归 明确骨髓坏死诊断后,均立刻给予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对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静脉给予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对有严重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者,给予输注成分血;合并感染者,根据相应检查结果应用抗菌药物。15例患者均定期进行骨髓穿刺及活检,于确诊骨髓坏死后4– 92 d(中位时间为43 d),骨髓检查见大量原始及幼稚细胞,进一步行白血病免疫分型、基因及染色体等检查,确诊为AL。2例经治疗后血象及骨髓象已完全恢复正常,但2个月后外周血检查见原始细胞,进一步行骨髓相关检查确诊为AL。

确诊AL后均行化疗,诱导方案:ALL采用VD(C) LP方案(长春新碱十柔红霉素十左旋门冬酰胺酶十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化疗,AML采用DA(柔红霉素十阿糖胞苷)、MA(米托蒽醌十阿糖胞苷)或IA(伊达比星十阿糖胞苷)方案,均常规给予腰椎穿刺及鞘注化疗药物。1例Ph阳性B-ALL患者同时口服国产达沙替尼,70 mg/次,2次/d。15例中2例中途自动放弃治疗,余13例AL诱导化疗后1例未缓解,12例获完全缓解;完全缓解2例治疗中复发,分别于发病后4、7个月后死亡,余10例持续完全缓解,未再见骨

髓坏死表现。至2015年9月,随访1~1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患者la总生存率为64. 6%(图2)。

图2 1 5例患者总生存情况

3讨 论

骨髓坏死患者无特异的临床症状,多数以骨痛、发热为主要临床症状,骨痛常发生在胸骨、肋骨、骶髂骨、脊椎等,四肢骨也较常见[4,10],发热与合并感染或坏死组织释放的致热源有关。本组患者多数存在发热、骨痛、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凝血功能异常、低钙血症等,与文献[4,10] 道基本相符。此外,骨髓坏死诊断主要依靠骨髓穿刺及活检组织病理检查,见典型的骨髓造血组织及基质组织坏死方可确诊。但由于坏死骨髓组织可与正常组织混杂存在,当拟诊骨髓坏死时需多部位穿刺,尤其在疼痛点穿刺以提高阳性率。本组患者均行多部位骨髓穿刺及活检,减少了漏诊和误诊。MRI检查虽不能用以确诊骨髓坏死,但有助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可显示骨髓坏死范围,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11]。因此,临床对骨髓坏死患者,应高度謦惕AL,及时行骨髓相关检查,必要时行多部位骨髓穿刺及活检,以及早明确AL诊断,及早行化疗。AL诊治是否及时、有效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6年8月24日
下一篇 2016年8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