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结合
何为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可持续之道?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援外医疗队持续非洲注入新鲜血液,在一些国家更是组建起以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为主,西医中医共具,普通专科与高端专业兼备的多元化队伍。在药物、检验设备普遍缺乏的非洲,具有扎实临床医学功底,熟练掌握各种外科操作的当地专科医生,则是极其难得。
上周,《龙行天下》带我们了解了中国援助医疗队如何解决马拉维医疗基础设施较差带来的基本就医问题,本周我们将走进坦桑尼亚,来看一看那里的中国医疗队如何切入当地需求,进行针对性援助,为医疗援助多方合作开辟道路。
硬件到位
坦桑尼亚基奎特心脏病研究所
除了三大最主要的传染性疾病——艾滋病、疟疾、肺结核,在非洲因患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而导致死亡的人数也在逐年攀升。
这里是位于坦桑尼亚穆希比理国家医院里面的基奎特心脏病研究所。在这些病房中,大都是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先心病患者。
Xian
先
Xin
心
Bing
病
先心病,是先天性心血管病的简称,这种病症出现是由于胎儿的心脏在母体内发育存在缺陷或部分发育停顿所造成的畸形,也是先天性出生缺陷中最为常见的疾病。
而在基奎特研究所成立之前,因为医疗设备、设施、人手等问题,一些坦桑尼亚的患者不得不等待去海外治疗,有一些病人甚至丧失了治疗的机会。
因为基奎特研究所项目的出现,原本需要被迫到海外做手术的患者终于能在坦桑尼亚国内接受完整的治疗。
基奎特心脏病研究所,由中国政府在2008年援建,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医疗器械和耗材也都由中国援助,是目前坦桑尼亚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心脏病诊疗中心,共有104个床位,本地专家7名。在过去三年,研究所共为超过25万名患者提供了心血管治疗,其中约800名患者接受了心脏手术,为坦桑尼亚节省了约660亿坦桑先令的资金。
中国援建的医院虽然填补了当地心脏专科医院的基建空白,但只是依靠物资援助并不能提高当地的医疗能力,也很难让这个医院项目可持续发展下去。
软件支持
中国援坦医疗队
第二十五批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心脏外科医师 胡彬:
“每次跟院方来探讨,基奎特心脏中心现在缺少的是什么?他们提出来的就是人力资源方面。”
而中国援坦医疗队的到来缓解了当地医务人才紧缺的压力,同时,除了传统的援坦医疗队的派遣,中国的医疗援助也在尝试多样化的发展。
“我们在长期派驻医生的基础上,同时也像国外团队这样,定期不定期地派短期团队来完成一些手术,就形成一个叫长短结合的医疗援助的形式。”
自1968年迄今,山东省已向坦桑尼亚派驻医疗队员25批,人次达1062名。这批医疗队共11名医生,分别在坦桑尼亚穆希比利国家医院,基奎特心脏中心,和姆贝亚医院承担援助工作。
可持续之道
改善医疗机制+人才储备
坦桑尼亚穆希比利国家医院院长 穆塞鲁:
“援外医生来到当地学习了文化、语言,六个月后他们开始发挥作用,在第二年他们可以和病人交谈、沟通,但时间到了,他们不得不离开了。”
援外医疗队固然可以缓解当地医疗人才短缺的压力,却不是解决当地卫生医疗状况的长效之法,怎样改善援非医疗机制,在保障这些卫生援助项目持续发展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才是真正对东道国和在那里的中国人最重要的事。
在2018年8月15日,中非卫生合作高级别对话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与坦桑尼亚基奎特心脏病研究所签署《对口支援合作协议》。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将会同山东省省立医院与基奎特心脏病研究所在加强心血管专科领域诊疗合作、推动心血管技术人才能力建设、推进心血管疾病相关学科研究等三个方面开展援助合作,计划利用3-5年时间,通过开展双方中短期学术交流及坦桑尼亚医师培训等形式,全面提升坦桑尼亚心血管疾病诊治能力,将基奎特心脏病研究所打造成东部非洲技术最先进的心脏病诊治中心,更好地造福当地人民。
中国对非医疗援助如何将基建和人才资源相结合?怎样从机制上提高对非医疗援助的效率?更多精彩,请关注凤凰卫视中文台《龙行天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