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淮大地寻访永不消逝的电波

长江之滨,昔日《新华电讯》的印刷厂变身城市书房;

大别山深处,新华 分 旧址上响起琅琅读书声。

新华 ,因党而生,为人民而立,随时代而兴,忠实记录伟大征程,忠诚镌刻伟大精神。

党旗在哪,分(支) 就建在哪

从农舍、马背、窑洞一路走来,新华 坚定不移跟党走。在江淮大地寻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虽历经岁月变迁,不少机构旧址早已无处可寻,但只要找到当年的革命部队或者根据地党委所在地,在其不远处就能找到新华 分(支) 的踪迹。

1942年夏秋到1943年初春短短半年时间,新华 已经在安徽境内3块抗日根据地分别建立起分(支) 机构。穷乡僻壤的山坳、荒草丛生的湖边……革命部队走到哪,分(支) 便建在哪,常常没有固定住所,遇到敌人扫荡就要搬家。

1947年8月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11月,中共皖西区党委在大别山腹地——安庆市岳西县正式成立,同月同地建立的还有新华 皖西分 。

在安徽芜湖,为了寻找芜湖支 所在地,我们行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熙来攘往的小区。中山路是市中心的一条繁华街道,据家住这里的一位老街坊回忆:“在芜湖解放的那阵子,新华 搬过好多次地方。”

中山路是史料中记载的芜湖支 所在地之一。而离此不远的薪市街如今被打造成芜湖古城最亮眼的街区,一栋灰墙黛瓦的三层小洋楼坐落其间。

薪市街12 ,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百年老宅,据传是由当年在芜湖海关工作的外籍员工建造,曾用作清末官府,一度还被日寇占领。芜湖解放后,这里成为新华 的一个临时办公地点,《新华电讯》——人民政权成立后在芜湖创办的第一份红色 纸就在此印刷和发行。

这抹油墨香,延绵不绝。如今老宅被修旧如旧,成为当地第一家民营的城市书房,凭栏远眺,一座城市的天际线正随着高楼大厦的林立,不断被刷新。

既是扛枪的战士,也是提笔的先锋

寻访中,我们总能在不经意间与前辈穿越时空“见面”:或是儒雅的书生,或是壮烈的革命者,或是开荒种地的农人,或是扛枪的战士,无论曾经什么模样,始终一片丹心献给党、一腔热血赴忠诚。

1943年3月,日军调集兵力奔袭皖江中心区,分 临时转移,留下舒文等15位同志在原地观察敌情。他们与群众一道在巢南山区与敌人兜圈子,并利用黑夜狂风暴雨之机,相继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并陆续集合到附近的村庄隐蔽,继续编印延安新华 总 发来的电讯稿。

敌后从事党的新闻工作何其难也!人员不足,学生、知识分子冒险穿越封锁线来分 工作;物资匮乏,就靠着敌占区的小商贩“蚂蚁搬家”式地从外地悄悄运到根据地。

舒文之子舒燕平曾撰文回忆,父亲和同事们全天候工作,“总要坚持到战斗打到跟前时才停刊几天,一旦战斗结束,就立即恢复出 ……要是 纸不出版,群众就知道要打仗了; 纸一出版,人心就安定了。”

陆仁生的儿子陆开蒂曾经回忆,当时中央成立了以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领导人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一天下午,父亲得到消息,几位领导人要在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所在地的萧县蔡洼村开会。“父亲说,当时他立刻赶到蔡洼村等候,看到邓小平等领导人走进会场,他心定了下来,就静静地在会场外守候。”陆开蒂说,会议休息时,大家提议拍一张照,背景就在指挥部的屋前石榴树旁,陆仁生用着从敌人手中缴获的相机按下快门,记录了这个历史的瞬间。后来他跟随解放军南下,还拍摄了“解放上海”等其他著名历史照片。

一篇篇“新华 电”,忠实记录江淮烽火

“新华 笔下有雷声”“一支笔胜过两千支毛瑟枪”……寻访中,我们常听到老战士如此感叹。是什么样的如椽巨笔有此力量?我们顺着历史长河,寻找起那些闪光文字。

——“新华 电”见证江淮大地上一次又一次的胜利。1931年11月7日,21岁的发 员刘寅在江西瑞金用缴获的无线电台发出“一苏大”召开的电讯。4个月后,《红色中华》 就记录了千里之外“红军四军团连占安徽苏埠青山”的消息,副标题中写道“六安县城即日可下”,何等豪迈自信!

抗日先遣队发展到安徽、抗日先遣队又击溃皖敌一营、我军配合游击队拔除敌伪据点,摧毁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抗战时期,新华 在安徽发出一篇篇前线新闻,传递出江淮儿女的觉醒和呐喊,“沿途群众非常欢迎,所向无敌”“安徽敌人现在手忙脚乱,大起惊惶”。

历史的指针指向1945年8月,“新华 延安9日电”播发了毛泽东同志的声明, 召一切抗日力量“为夺取最后胜利而斗争”。

此后,面对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挑起的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浴血奋战,夺取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摧枯拉朽之势在 道的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陈粟大军驰骋豫东皖北连克阜阳等十一城,淮海我军乘胜进军江淮地区,解放大军遍布安徽全境,挺进江淮我军全线逼近长江……

当南岸传来登陆信 时,阎吾冲出战壕,登上突击船到达南岸,点燃半截蜡烛头,开始写这篇新闻 道。《我军横渡长江情景》的全部内容为阎吾亲历。这篇语言朴实无华,内容充实生动,情感充沛、鼓舞士气的电讯于1949年4月23日由新华 发出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新华 电”记录激情燃烧的革命故事。1941年11月5日,新华 稿件 道了“狼牙山五壮士”。“‘只有一条路——’接着是低哑的语声:‘咱们跳崖!’……葛振林响应了他的党小组长的 召:‘咱们坚决抗日到底,为了保卫边区,咱们死也是光荣的!’……寂寞的夕阳洒在血的山坡上。”寻访中,我们意外得知,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新华 皖南分 负责人钱丹辉也曾参与挖掘 道。

1949年2月,对坚持大别山地区斗争的解放军,新华 稿件写道:“每个战士和工作人员为了不增加人民的负担,在频繁的战争中,刻苦地把大衣改成小衣、长裤改成短裤,拿剪下的布片,自己动手来做当时最需要的鞋子。随即在各个连队里出现了许多打草鞋的能手,并创造出了双底草鞋。”

——“新华 电”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一个始终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党。皖南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完整地接管了安徽南部的名胜黄山,并予以保护。”皖北水灾后,“宿县专署已拨发粮食百余万斤,并将泗洪、宿县所存的绿豆五十多万斤,换给缺种籽(子)的农民,同时发动未受灾区群众运种籽(子)到灾区去卖,以解决灾民的粮种困难,增加群众生产自救的信心。”

新华 1948年5月3日电曾记录大别山的一件军民小事:住在金寨县的解放军看到当地群众烧柴困难,于是纷纷上山去拾柴割野草。“每天早晨和傍晚,山坡上都是拾柴的战士。”晚上临出发前还打着火把给老百姓的水缸挑满。

军民一心筑成铜墙铁壁。淮海战役中,新华 支前支 发表的通讯《粮食接收总站》生动地描写了各方支前民工源源不断地把军粮送到接收总站的热烈场面,与单靠空投粮食的敌军部队形成鲜明对比。

1949年5月1日,“新华 电”记录了江淮人民踊跃支援大军过江的盛况,“六合县人民在缴粮中提出‘人息碾不息’的口 ,并将城区十家碾米厂全部动员开工,二十天中即缴粮四万石,并碾好送给人民解放军。含山县东林区民工在修筑桥梁时,正当大雨,民工们全身淋湿,眼睛都睁不开,但仍坚持着工作,在一昼夜中修筑了五座大桥(计三十八孔)。”民工们向家乡父老保证:“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坚决支援到哪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主席,今日在新中国首都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新华 北京1949年10月1日电见证了开国大典这一伟大历史时刻。

当天,远在安徽阜阳的新华 江淮分 阜阳支 电台 房, 务员朱崇黎和同事们守在唯一一部发 机旁,连着一个小喇叭,侧耳静听典礼实况,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年来,他背着步枪和电台,辗转于安徽多个新华 分(支) ,“从新华 延安电到新华 陕北电,终于接收到新华 北京电的电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7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