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不得在每日二十二时至次日八时向未成年人提供 络游戏服务、不满16岁不得开 络直播、未经允许手机不得带入课堂等内容写入了法条。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 络游戏、短视频等APP均对未成年人有了特殊设置,但依然有不法分子通过 络将“黑手”伸向了未成年人,其中游戏代充、套路返利、兼职刷单等简单骗局成为了未成年人容易上当的“陷阱”。由于缺少 会经验,不少黑产从业者通过租 、买 、伪造付款截图、发送木马等方式设局诈骗,甚至诱导未成年人使用父母手机操作支付流程。

未成年人 络游戏测试:

实名验证后 10款游戏9款合规

根据中国互联 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 使用情况研究 告》,未成年人的互联 普及率已达99.2%。未成年人首次触 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 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 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10岁。

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相当多的规定涉及互联 方面。如第七十五条规定, 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 络游戏, 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不得在每日二十二时至次日八时向未成年人提供 络游戏服务。

游戏诈骗陷阱

买软件解除防沉迷?小心钱没了

根据中国儿童中心和腾讯可持续 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发布的《2021未成年人互联 兴趣洞察 告》,互联 在低龄儿童中加速渗透,88%的未成年人首次触 时间为上小学阶段及小学前,且未成年人首次触 时间呈现低龄化趋势。其中,6至9岁未成年人中,小学前触 的占42.3%;而在13至16岁未成年人中,小学前触 的比例仅为 10.5%。其中上 目的为玩游戏的未成年人占比达35%,略低于上 课学习的36%。

一名王者荣耀的“学生党”玩家就曾遇到过此类骗局,“之前搜到过 称可以帮忙解除防沉迷的,我就转了30元过去,此后我收到了一个腾讯发来的恭喜解除防沉迷的邮件,以为成功了,后来发现这个邮箱是高仿的,防沉迷也没有解除。”

诸暨警方今年就曾发布案例称,初中生小雨在手机游戏里被“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强制下线后,发现QQ群里有人在推广一个可以解除防沉迷系统的软件,这让她兴奋不已,立即加了“客服”的QQ。通过咨询,“客服”说只要花费80元,10分钟内包解除防沉迷。游戏心切的小雨毫不犹豫地就付款了。

可就在小雨把游戏账 发过去后,“客服”来消息说该账 绑定了成长守护平台,需要进行成年实名认证,提供信息需要300元,但他们最近在搞活动,这300元会如数退还。为了快速回到游戏中,小雨不疑有他,最终被骗子一个又一个的小剧本绕得云里雾里,多次转账。直至对方失联,小雨一共被骗了1488元,后悔不已的她立即 了警。

诸暨警方提醒,诈骗分子通常在QQ群、游戏部落、游戏内部聊天频道、贴吧等地发布虚假广告,称自己可以帮别人解除防沉迷限制。一开始收取的费用并不贵,只要几十元,但当玩家付了费后,诈骗分子就会开始以其他理由要求玩家继续付费。

兼职刷单陷阱

“用你爸爸的手机来刷单”

手机刷单不新鲜,但对未成年人来说,却成了一个容易的陷阱。为了购买游戏道具,有不少未成年人曾有兼职赚钱的想法。

有 友表示,“在我 名参加一次兼职活动的时候,兼职客服要我把支付宝的花呗、芝麻信用和流水信息发给他,后来还要我申请支付宝备用金,并通过扫码的方式让我把钱打到了对方的账户上,后来我才知道是骗子。”

红包返利陷阱

发100元返你200元?骗你的

根据《2021未成年人互联 兴趣洞察 告》,有42%的未成年人上 的目的是为了看短视频。但短视频里也暗含“陷阱”,未成年人由于 会经验较少,更易上当受骗。

多地警方和媒体都 道过类似的返利陷阱。例如,福建晋江的黄同学,在某群里看到“10倍返利”的广告,引诱学生扫码支付,随后又称需要充值满一定金额才可返现,诱导学生多次付款。黄同学用父亲的手机扫码支付10次,共被骗164500元。

彭阳刑侦曾公布过类似的案例:2021年5月,彭阳县城阳乡居民小娜(化名,11岁)被同学拉入一个名为“进群秒领红包”的QQ群内,进群后管理员就发消息“定点发福利,要福利的私聊”,小娜就添加了对方的QQ,对方让小娜发77.77元的红包,之后会返还给小娜并多发一些,小娜发了红包,对方却说小娜是未成年人,支付失败,但小娜这边显示成功了。这时对方又让小娜添加“财务”的QQ 进行退款,添加“财务”后,对方发来三张二维码,并让小娜用其父母的手机扫码,向对方支付3912.37元,小娜向对方要回自己的钱时,发现对方已将她删除。

如今,这类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诈骗案件高发:相信“充值返利”被骗、参与“兼职刷单”被骗、购买游戏皮肤被骗;卖游戏账 被骗……对此,民警提醒,经常对孩子上 课使用的电脑、Pad、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检查,建议仅保留上课必须要用到的APP,把其他无关的游戏、 交、支付类等软件、APP全部卸载。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不要理睬 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要贪图小便宜,轻信中奖、赚外快等说辞,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5月1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