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APP隐忧:精灵公主美衣秀等推送“契约萌妻”广告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通知》强调,要开展全面排查,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 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或利用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

2018年12月7日,在中宣部指导下, 络游戏道德委员会在京成立,该委员会由研究 络游戏和青少年问题的专家、学者组成,负责对可能或者已经产生道德争议和 会舆论的 络游戏作品及相关服务开展道德评议。

络游戏道德委员会的成立说明人们正对中国 络游戏市场中存在的 瘾、诱导消费以及不适当内容等问题感到担忧。目前,各种各样的手游APP一方面成为哄孩子发愁的家长们的福利,同时也有许多针对儿童的手游存在扣费陷阱、不适宜广告以及获取隐私等问题。

儿童游戏内含付费选项,

部分家长模式形同虚设?

根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 运用和阅读实践 告(2017-2018)》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首次触 年龄持续走低。截至2017年底,7岁(学龄前)儿童触 比例达到27.9%,10岁前儿童触 比例约70%,而小学生“拥有自己手机”的比例达64.2%。

其中,一些游戏的付款环节让人“防不胜防”,如东方可儿百变彩妆在游戏进行环节中会对玩家进行新手提示,在提示中玩家点击其他地方都没有反应,只能按照提示操作。但在游戏进行中,系统也会提示玩家点击支付选项,此时玩家虽然可以点击关闭,但在此前新手提示点击其他地方没有反应的惯性下,一般都会进入支付页面。

“手机APP内有付费选项我理解,但孩子不懂得游戏和实际金钱的联系,会造成盲目消费,给家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孙女士说,“我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扣走了钱,好在及时发现只有十几块钱,虽然不多,但孩子不懂事,很怕在没发现的情况下被扣更多款。”

此前的2018年3月,就有关于一名10岁儿童使用奶奶的手机刷走了7000元的 道。

根据《 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 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在2017年9月的国家 络安全宣传周高端智库论坛上,腾讯游戏总监王磊曾表示,若接到不理性消费投诉,认定是未成年人行为,将一律退费。

“毕竟孩子进行消费,必须使用家长的手机,同时也要解锁手机、知道家长的支付密码。因此证明消费是否是孩子的行为,举证责任在家长,如果证明不了,游戏公司不给也是很有理由的。另外,家长是否尽到了监管责任也值得讨论。”方超强说。

针对儿童容易点击付费按钮的行为,不少APP推出了家长验证机制。如KaDa故事中,有些故事需要付费订阅,而点击订阅选项后会出现成语填词形式的家长验证选项,只有验证通过才会进行购买;宝宝巴士里有询问儿童年龄的选项,同时在充值VIP的时候会跳出图片验证,通过验证后才能充值。

不过,一些APP的家长模式孩子也可以轻松通过。例如在小伴龙APP中进入商城消费需要家长模式,但在小伴龙APP中,只要轻轻右滑即可开启家长模式。

“儿童APP中,作为使用者的儿童和作为消费者的家长是分开的。对于儿童APP领域来讲,现在好奇、尝鲜和试试看的消费心理已经过去,家长愿意为真正优质的内容付费,同时也对产品的品质、服务、知名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下,开发者应该沉下心来,关注产品体验的提升,一切运营和销售的手段(如弹屏、付费道具等),只能解决短期的收入增长,长期看,理性的消费市场下,只有真的优质的产品才能得以存活并长期发展。”陈婉青表示。

一些儿童APP的开屏广告。

一分钟内现六则广告,

有的推送“腹黑老公”“契约萌妻”

陈婉青表示,儿童APP的广告一定要克制,最重要的是保证孩子不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

多个APP用户协议中

未要求监护人同意

根据《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收集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信息,应征得其监护人的明示同意。

如我的心动小狗APP首页的右上角,有明显的“致家长”选项,点进去后可以见到“青少年特别是13岁以下的儿童上 与使用Libii系列软件应该在其家长或监护人指导下,正确使用Libii软件,我们鼓励未满13岁儿童的家长和监护人定期检查和监控他们使用电子邮件及参加其他在线活动的情况。”

儿歌多多则在其隐私条款中称,“我们鼓励父母或监护人指导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使用我们的服务。我们建议未成年人鼓励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阅读本《隐私政策》,并建议未成年人在提交的个人信息之前寻求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和指导。”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不管APP本身有没有相关条款,都不能忽视监护人自己的职责。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监护人的职责,儿童下载APP一定是监护人帮他下载的,监护人必须要对APP的内容进行全面了解,不能轻易下载给孩子使用。实际上,我国的很多家长没有在孩子选择APP、使用APP时进行指导和监护,使得很多孩子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此时就需要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熊丙奇表示。

为“个性化服务”?

13款儿童APP收集隐私权限

对于收集儿童的信息,多数APP表示是为了“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如小伴龙收集了位置、电话、录音、摄像头四项权限,其在隐私条款中表示,收集信息是为了使其更加了解用户如何接入和使用服务,从而有针对性地回应个性化需求,例如语言设定、位置设定、个性化的帮助服务和指示,并向用户提供更加相关的广告以替代普遍投放的广告。

根据《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要保证收集信息的合法性要求,也要满足收集个人信息的最小化要求。

疯狂万圣节派对、我的心动小狗、精灵公主美衣秀的开发方均为Libii游戏。上述三款APP的隐私协议显示,其允许第三方收集不可辨认的匿名信息,即“儿童非个人信息”,该信息包括操作系统、地理位置等,收集的目的是为了分析游戏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游戏功能和性能,以及为用户提供适用隐私法允许的广告,并承诺“仅将所读取到的信息用于软件开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1月5日
下一篇 2019年1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