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 友在 上曝光一则视频,称,得物APP私自调取手机权限,删除了自己录制的关于收到的货物有问题的视频证据。
视频中的用户表示,他于双十一在得物平台购买了东西,收到货后有问题,于是用手机录制并上传了相关视频,之后却有手机拦截提醒得物删除该视频。
得物在之后立即发表声明称,得物只是删除缓存文件,并不是原视频,并且公布了处理过程的示意图。
其实得物说得并无道理,用户每天在手机app里浏览过的视频、图片、音频都会被缓存在文件夹中,长时间不清理会占用内存,消耗手机电量,致使手机变得卡顿。
即使得物的声明是出于用户的角度的去考虑,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仍然存有疑虑,缓存视频就可以随意获取权限删除吗?
我的手机不能自己做主吗?
相册和文件夹里的内容会被识别监控吗?
手机权限随意获取何时才能停止?
我的隐私已经被扒得精光吗?
况且,删除视频发生在用户维权之后,是巧合还是故意而为之?
此事一出迅速冲上热搜,说到底是触碰了用户的隐私。现在人们的生活与 络紧紧捆绑住,特别是强制实名制存在,一方面能够维护 络环境,但另一方面也担忧隐私保护问题。在大数据面前,用户等同于“裸奔”,一旦发生隐私泄露,不仅是 死那么简单,信息二次售卖威胁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对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不仅是得物app,在早些间的钓鱼软件曾被工信部公开处罚过,它们绕过用户权限授予,肆意在后台获取手机通讯录、备忘录、相册隐私照片,然后威胁用户拿封口费。
国外为了保护用户隐私安全,开发了加密通讯软件,比如持续火爆的Telegram、Signal、Whatsapp。
我国同样也有加密通讯软件,比如蝙蝠加密聊天和BF-Messenger。它们都采用端对端加密技术。端到端加密是一种只有参与通讯的用户才可以读取信息的通信系统,用户数据只保存在手机终端,而其他人、黑客、IT、或任何第三方机构都不能访问服务器上的加密数据。
建议大家在聊天、保存视频图片的时候使用加密工具。不要以为自己的隐私不值得别人大费周章获取,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就是价值,隐私是获利的工具。
在这次得物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平台口中所说的“缓存信息”仍属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监管的灰色地带——这也令一些App以此为挡箭牌来逃避责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压缩平台钻空子、打擦边球的空间是必要之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