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在《邪不压正》里有句名台词。他对廖凡说:“正经人谁写日记啊?”“写在日记里的能叫心里话吗?”结论是“老蒋靠不住”。
因为这句话躺枪的,不只是写日记的老蒋和前赴后继到美国研究他日记的近代史学者们,还有我们这些写日记的人。
在写日记的人之中,我是最弱鸡的那一类。有一条公理叫做“一件事坚持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它的成本大小。成本越小,越容易坚持。”感谢鲁迅先生,他的日记让我学会什么叫极简记录。是这样式的:
一日 雨。上午阮立夫来。下午雨雪。
二日 昙。无事。
这是把日子变成打卡点了吧,“无事”,这俩字包罗万象。靠了模仿鲁爷,我从大学毕业起坚持记了17年日记。
而扬之水老师的《〈读书〉十年》打破了我对日记的想象上限。从中不仅可以窥见各路学者的侧面音容,更有各饭馆的菜色,有日日经手的书单,也有车票点心唱片的价格。能把每顿餐叙的菜单记下来真是太牛了,北京那些曾经存在过的饭馆都应该感谢这部日记。但扬之水老师的厉害尚不止于此,分享会时听别人说,她出去看文物时,连来往出租车司机的姓名都要打听,“因为要记日记”。无怪黄裳称扬之水日记“可惊俗目”,我就是典型的俗目。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从反面说明,日记作为史料不够“正经”,但它的价值即在于私人性、碎片化与多面相,是最贴近日常生活与情绪记忆的文本。因此不正经的日记,非常值得正经地研究(后世的研究者应该感谢我们这些写日记的人)。
从日记研究者的角度考量,最喜欢的怕还是扬之水这种,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研究思想史心态史的,会喜欢蒋介石日记那种,不管他说的是真话、谎话还是不说话,都有研究的价值——有研究这部日记的学者笑言“蒋只有在骂人时,说的才是真话”。但是,不是真话更有意思吧,毕竟真话只有一种,谎言人言人殊,才够独特。
受鲁爷的影响,我也喜欢在日记里记录物价。在历史研究里你会发现,物价是最不可知的元素之一。长城千年一律,故宫百年如旧,但物价半年一变,非常时期半天一变。我见过最爱记录物价的是鲁迅的对头顾颉刚先生。尤其是1943—1945年的重庆日记,顾先生屡屡感慨战后物价之高,变动之速,他一边记录早中晚饭的价格(还说明是几人共餐),滑竿几钱,公车费多少,一边列出战前什么什么东西才多少钱,宫女白头说玄宗,学者黑脸比物价,都能看出隔世的沧桑感。
身为写日记的人,我还想大声疾呼的,是日记的形态学研究,包括载体、格式与物料。我打认真记日记起,就是用键盘,每次换电脑最怕丢失的,就是日记与照片(文章反正发表过,只能排第三)。像我父亲,还在用大日记本手写,每年换一个本子。扬之水老师之前是用簪花小楷记,后来开始录入电脑,“方便检索”。你看这就是形态带来的变化。近年国内流行日式的手账,其实民国时的各种日记本,精美丰富程度不亚于日式手账。这种漂亮物事总让我自惭形秽,觉得自己的字配不上那么好的纸和本。而我向学生推荐某款手账,他们会反手给我推荐一款App,说可“与电脑手机云端同步,老师您就不怕换电脑啦”。
2015年上海人民出版 出版了《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我至今无缘目见,但看 道说,这套日记全面还原了胡适留学日记手稿的面貌,包括开本、用纸甚至色泽。我认为这套书的出版,不仅仅是散佚内容与原貌复现,还可以辨析一下形态对日记主的心态影响与书写限制——我记得胡适有一段时间用的是带格式的日记本,让你像填表一样每日每时段的事件分格记录,这对记录者的影响绝对是巨大的,差不多就像填写履历表与写小品文章的分别。这又让我想起明清士大夫流行的“功过格”,它迫使将每日的流水琐事强分为“功”“过”两大类,变成将来向天庭换取奖励的积分。那些无功无过的小事可能就被忽略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