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杰林举 源:数据管理及应用
先说一个现象:BI数据类系统与业务系统在开发模式上是一致的,核心流程都是采用“瀑布模型”,即: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开发、测试、上线。
二者采用相同的模式,但最终效果有很大差别。数据类系统常常有上线即过时的问题,而最常见的解决方法也仅仅是缩短项目周期。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BI数据类系统与业务系统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先看一下业务系统的特点:
与此对应,BI数据类系统的特点如下:
对比一下,业务系统的需求可以简单总结为:业务流程框架+参数,同时,系统架构中对应地实现了框架与参数的分离。
BI数据类系统的需求也可以简单总结为:业务分析框架+具体内容,很不幸,系统架构中没有考虑业务分析框架的实现。
为什么这样?需求提出分析方面,二者存在巨大的差别。
业务系统。
业务人员提需求时,关注业务流程,自然而然地表达:先做***,然后**,如果遇到**情况,就如何如何,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如何如何。
显然,一个合格的需求分析人员是很容易将需求提炼为:业务流程框架+参数的模式。
在看一下BI数据类系统。
业务人员提需求时,大都关注具体的内容:我需要***张 表,每个 表的表样***, 表的统计口径***, 表之间的核对关系***。或,我需要查询***信息,包括哪些数据项,需要***的过滤条件。
根据业务人员的需求,需求分析人员很容易地就整理一个完备的需求清单( 表清单、查询清单、文件服务清单),按照这个清单进行设计、开发、测试是顺理成章的,且以此进行项目管理也非常清晰。
看,BI数据类系统的业务分析框架很难出现。
怎么走出这个困境?无他,通过项目的知识积累,以及需求分析的“五连问”来解决。“五连问”指,面对业务提出的需求如一张 表,分析人员需要明确:
- 为什么需要这张 表?
- 表使用的场景?
- 在这些场景中,你关注哪些信息?
- 采用什么方法来分析、监控这些信息?
- 这张 表与哪些 表有关联?
在与业务人员调研、讨论这些问题过程中,需求分析人员将设计、完善“业务分析框架”。
业务分析框架包含哪些内容?
业务分析框架应该包括:场景、指标、分析方法、可视化、工具功能、数据及可得性、人员技能要求等。
最后的话。
提炼整理业务分析框架,肯定需要更多、更高级的人员投入,明显增加项目成本。如果一个金融企业招标中过于强调价格因素,不论中标厂商是否拥有框架的咨询设计能力,厂商大概率不会提供这类“五连问”的服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