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 》6月10日讯(研究员 王锋 欧绪),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作为集成电路产业中“小而精”的环节,是衔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测的关键纽带。随着芯片产业对EDA需求的增长,更多创业者选择投身于这一赛道,国产EDA也迎来了投资热潮。
在这股热潮中,上海合见工业软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见工软”)成为近期颇为亮眼的存在。6月初,合见工软宣布完成超11亿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上汽集团旗下尚颀资本、IDG资本、国科投资、中国汽车芯片联盟、斐翔资本、广汽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共同投资,老股东武岳峰科创、木澜投资等持续加注。
在此轮融资之前,合见工软去年曾完成超17亿元的发起轮融资,投资阵容十分豪华,并创下了国内EDA领域单轮融资规模纪录。公司于2020年5月成立,2021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至今已完成两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近30亿元。
布局芯片验证的EDA全流程产品
合见工软主要从事高性能EDA及工业软件自主研发,第一个突破方向是针对芯片验证的EDA全流程产品。近期发布了多款EDA产品及解决方案,包括新一代时序驱动的高性能原型验证系统、先进封装协同设计检查工具、数字功能仿真调试工具、大规模功能验证回归测试管理平台、混合原型系统级IP验证方案。
根据智慧芽TFFI企业科创能力评估系统,合见工软在电子核心产业中的科创评估等级为B级,位居同行业前25%。
截至最新,合见工软及其控股子公司共有已登记软件著作权54件,公开专利申请28件。从专利类型来看,其发明专利申请占比约43%。从专利状态来看,有效专利超78%。
进一步分析其专利布局可知,公司在通信装置、连接杆、视频传输等领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优势。
除了自主研发以外,合见工软也重视与外部的技术合作。从专利合作申请的角度来看,合见工软与上海新致华桑在专利研发方面的合作最为密切,自2021年上半年起至今共合作16次。
与此同时,公司于2021年10月开始实施对上海新致华桑的收购,于今年年初实现了100%控股权。此外,公司还先后投资了上海阿卡思、孤波科技,与合见工软自主研发的验证产品实现互补。
出身于国际EDA巨头的创始团队
EDA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的特征。EDA工具的复杂性和软件的开发难度,决定了其对人才质量要求较高,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芯片设计等多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根据Synopsys(新思科技)官 资料,培养一名成熟的EDA研发人员往往需要十年时间。
据公开信息披露,截至去年11月,合见工软员工规模约30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0%,其创新团队中众多人员拥有15至20年EDA从业经验。
公司的创始高管团队均来自国内外EDA领域领先企业。董事长潘建岳、联席总裁徐昀分别在Synopsys、Cadence担任过副总裁和中国区总裁,有丰富的行业经营管理和投资经验。另一位联席总裁郭立阜,曾是Synopsys的Fellow、研发副总裁。
公司CTO贺培鑫,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也曾任Synopsys的Fellow,自1998年起就在Synopsys负责包括Magellan型式验证工具、IC Compiler II工具、Zebu硬件仿真工具后端等一系列工具的研发。
贺培鑫共发表过30多篇行业学术论文,根据Google Scholar,共有一万多次论文引用,在1999年获得国际EDA顶级会议DAC(设计自动化会议)最佳论文奖、2009年被选为DAC最佳论文奖候选人。根据智慧芽数据显示,在Synopsys工作期间,作为发明人,贺培鑫共有十多项发明专利申请,主要聚焦于集成电路、电路设计等方向。
国际巨头垄断下,探索国产EDA发展之路
根据SEMI数据,2020年全球EDA市场规模为1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63%。同时,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EDA市场规模约93.1亿元,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4%。
EDA市场基本被国际三大巨头Synopsys、Cadence和Siemens EDA垄断,在国内亦占据了近九成的市场份额。国产厂商市占率虽在过去数年有所上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与三大巨头在EDA全流程、全细分领域的覆盖相比,国内EDA厂商大多数还处于“点工具”阶段,同时面临市场容量、客户接纳周期长等多方面的问题。
人才、技术和生态都是EDA行业的核心竞争要素。EDA涉及到几百个环节,在国内EDA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合作协同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从初创期开始的EDA公司,先在其各自擅长的细分领域立足,尽量减少同质化竞争。后期通过并购融合扩大,或许会是国内EDA厂商的一条可行发展之路,这也是三大EDA巨头的重要发展模式。
“企业创新评测室”:一级市场及科创板权威媒体科创板日 联合智慧芽发起,旨在研究公司科创实力,凭借企业科创力评估模型,从技术质量、专利布局、技术影响力、公司竞争力、研发规模和稳定性等维度挖掘最具科创实力的公司。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