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填词不按词谱来,为何现在填词却要遵守词谱规定?

很多填词爱好者为了学习的方便,会使用词格校验的软件来校正词作的声律。有些人也会把宋代名家的一些词放到软件里面去校验,却发现这些软件居然把名家的词标注为出韵出律。例如,把姜夔的《鬲溪梅令》一词放到搜韵 的词格校验里面分析,软件会提示用韵错误:

鬲溪梅令 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宋·姜夔

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因此会有人认为,软件校验不准确,会误导学习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把宋人的词作放到校验里面会出错,原因非常简单。现在常见的词格校验工具,所依据的标准都是《词林正韵》、《钦定词谱》、《唐宋词格律》等工具书。而这些填词工具书都是清代才出现的,宋朝人自然是不可能按照这些工具书来创作。

早期的词和音乐关系密切,因此填词时,只需要通晓音律,按照一定的曲调节拍安排句式长短,押韵只需要顺耳顺口即可,写出来要传唱嘛。并不需要什么专门的词谱、韵书。所以那时候词也叫曲子词,填词又叫倚声。

唐五代两宋时,一些优秀的词人都兼有音乐家的身份,如南宋词人姜夔,他的词集甚至就命名为《白石道人歌曲》了。

成书稍早的有明末清初沈谦所作的《词韵》。不过他这书一编出来就有人反对,如毛奇龄纪晓岚焦循等。

因为这几位学者觉得,填词既是个人创作行为,所以规则相对自由,写出来供市井传唱的,又不是参加大型官方统一考试,不会有那么严格的押韵要求,甚至连唐朝人,在非应试情况下写的诗都不一定全押官方考试用韵,何况宋朝人写个娱乐小词呢?而且核诸唐宋名家如韦庄、柳永、苏轼、黄庭坚、姜夔、吴文英等的词作,也确实都没有什么统一的押韵标准,有的人还押的是方言。所以毛奇龄等人觉得,没必要专门给词韵编书,大概跟诗韵押得差不多就得了,不用规定得那么死板。

年代稍晚的有戈载所制的《词林正韵》,比沈谦的还要严格一些。可惜成书时毛奇龄等人早已下世,不然他们也会把戈载批判一番吧。

戈载觉得,词韵还是押严格一点比较好,他实在看不下去当时的词人乱编韵书、乱押词韵。他也承认前所列举的那些宋代词家作品里,确实有一些韵押得略乱,但是呢,大大方方承认那是宋人的失误不严谨就好,没必要拿前人的失误当后人乱押词韵的借口。至于宋人用方言押词韵,他也是承认这个情况存在,却反对后人也跟着这么学。

总之,戈载就是抱着这样的观念,“取李唐以来韵书,以校两宋词人所用,博考互证,辨析入微……补菉斐轩之遗,永为词家取法”,编订了《词林正韵》。编成之后,自然是获得了与他持相近观念者的高度评价啦。

那么既然知道了《词林正韵》的成书过程、背景和编写方式,就应该明白,这部韵书只是一个后人根据前人作品排比斟酌总结出的“最大公约规律”,和前人作品匹配度有限,既不可能把前人的所有作品都照顾得字字俱到,也不可能起死人于地下,让唐宋名家们爬起来把作品按照《词林正韵》一首首修改“校正”。

因此,发现宋朝人的词出律出韵,适当了解其原因背景,就可以发挥“差不多先生”精神,差不多就行了。(常有人爱“较真”,拿古人词去词格校验里用《词林正韵》校,校出“出韵”,就震惊不已,三观动摇,迷茫无所适从了……现在解释了原因,以后大可不用诧异啦。)

当然,既往可以不咎,后出还是尽量转精吧。不提倡填词的人不遵守《词林正韵》随便押韵或者用方言等,甚至拿唐宋名家的例子给自己开脱。那唐宋名家还精通音律你咋不说呢?填词还是有点追求的好。

《词林正韵》毕竟是流行较广、影响力较大的韵书,而且比同时期其他韵书约束稍严一些。韵严呢,自然会增加写作难度,逼迫人反复锤炼一些字句、韵脚,严格训练一下,可以帮助自己提升笔力,也不是什么坏事嘛。退一步“功利”地说,现在好多权威诗词比赛也习惯用《词林正韵》作为考核标准,平时训练严格一些,关键比赛时不掉链子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6月1日
下一篇 2020年6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