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林立的本地生活服务总是能吸引玩家不断涌入。
近期,哈啰吸引不少讨论,除了推出脱单业务,10月25日,极光大数据发布《2022年Q3移动互联 行业数据研究 告》显示,用车服务行业今年三季度行业渗透率和活跃用户数量逐步回升。其中,哈啰活跃用户规模超越滴滴APP位列行业的头名。
成立5年多以来,哈啰不断拓展多元化布局,先后更名为哈啰单车、哈啰出行、哈啰,业务从单一共享单车业务逐步拓展成为新兴本地生活服务。不过,本地生活服务已是巨头林立,如何找准自身地位,发挥自身特色获得最大效益,将是哈啰的课题。
造电单车、玩“脱单”,哈啰多元化尝试背后
从共享单车竞争中异军突起,行业“黑马”哈啰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助力车,再到聚合打车,不断向哈啰出行演进。
2019年6月,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兼CEO杨磊表示,“未来几年我们的主航道仍然会聚焦两轮出行服务,四轮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哈啰在滴滴顺风车安全事件之后,布局顺风车业务;在疫情发生后,也试水跑腿业务。还和宁德时代、蚂蚁金服合资成立换电公司。
哈啰最大新业务尝试莫过于布局两轮电动车。两轮电动车新国标自2019年4月实施后,行业格局发生变化,包括哈啰在内不少企业推出两轮电动车,并加快门店拓展。
而多元化最明显的标志是,2022年4月,“哈啰出行”低调宣布将品牌升级为“哈啰”,加速构建“出行+本地生活”生态。目前,哈啰APP内有共享单车、共享助力车、两轮电动车、打车、顺风车、小哈换电、租车、酒店民宿、送货、宠物、火车票等服务。
哈啰加码本地生活服务或既是公司发展必然,也是行业环境所迫。近年来,共享出行全面降温,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各地要求精细化运营; 约车领域,滴滴面临安全审查,首汽约车、神州专车低调收缩;共享汽车行业几乎溃败。
独立分析师唐欣认为,“共享单车这个领域已经没有太多故事可讲了。运营成本不低,盈利也没有爆发性了。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还有庞大的刚性流量。依靠这些流量发展新业务是提高企业估值,建立第二增长曲线的必然选择。”
“在启动共享单车项目并站稳脚跟之前,公司创业团队一直做的也是与出行相关的创业尝试,可以说,出行相关服务是哈啰的根据地。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助力车,然后到电动车换电,再到自己下场设计制造家用两轮电动车,我们在提供多种模式的两轮普惠出行服务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符合一家互联 创业企业多元化经营、业务不断开枝散叶的发展道路和规律。”该负责人表示。
互联 观察家丁道师认为,哈啰要超越出行,做一个综合生活服务平台,所以业务不断扩大,以适应各种环境变化。业务多元化,并不需要事事自营,成为一个第四方服务平台,可以理解为聚合模式,发挥好平台流量价值。
本地生活服务还有多大市场空间?核心市场已被抢光,不好啃的边缘市场如何啃?
从哈啰公布的财务数据来看,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为60.4亿元,同比增长25.3%;毛利7.2亿元,同比增长70.8%,毛利率为11.8%。2020年整体亏损同比收窄24.7%。
也正是哈啰拓展自身业务,公司在疫情中才能够坚守,哈啰2021年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超60%,增速同比翻番。毛利水平大幅度提升,同比提高超过一倍。
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现状如何,成长空间有多大?QuestMobile发布的《2022 本地消费市场洞察 告》显示,7月份月活用户规模增长中,生活服务、智能设备、办公商务、金融理财、移动购物、出行服务、汽车服务、医疗服务、电话通信、系统工具位居前十。
艾瑞咨询预计,到2025年底,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35.3万亿,较2018年该赛道大爆发时的15.6万亿翻了一倍不止。
不过,本地生活服务中,标准化服务市场已被瓜分,行业洗牌后一家独大。非标服务中,玩家多而散。唐欣认为,“本地化服务的核心市场已经被占光了。可能还存在一些不好啃的边缘市场,其实是没有太大商业价值的。”
丁道师认为,本地生活服务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涉及方方面面的需求。本地生活服务发展到今天,比如美团所能满足的用户需求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其他基于家庭服务的需求还不断涌现,只是这些需求太分散了,没有哪一个平台可以一站式服务,但多元化需求一定会带来多元化供给,都是新机会。
“哈啰的业务多元化探索思路,一条主线是‘普惠’,希望各业务都能惠及更广大用户。哈啰不是盲目选择进入哪条新赛道,我们学习亚马逊的商业理念,努力实现不同业务模块资源整合、相互推动,形成一种‘飞轮效应’。”该负责人表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