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软件B端率先爆发,企业级应用细分龙头有望突围而出

证券研究 告

投资要点

【VR软件:与硬件共同造就“身临其境”】

虚拟现实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SDK、虚拟现实引擎和应用软件。VR软件与硬件相辅相成,共同造就“身临其境”。我们认为,VR软件未来将朝着行业标准统一、应用范围更广、致力于提升交互体验的方向发展。

【发展趋势:资本布局助力VR软件拥抱千亿市场】

目前VR行业处于启动期,硬件种类繁多,软件短板突出,行业发展初期的软件短板需要依靠资本解决。2016年上半年,国内资本已经开始把关注焦点转移到VR软件上。据投中研究院统计,从投资案例数量看,2016年上半年内容制作的投资占比由2015年的36%上升至50%;从投资规模上看,内容制作则从16%上升至37%。

随着资本投入加大,多方机构预测VR软件将迎来广阔市场。SuperData预测2019年全球VR软件市场规模将首次超过VR硬件的市场规模,达760.5亿元。国内方面,根据艾瑞咨询预测估计2020年VR软件市场规模为278亿元。

【格局剖析:B端率先突破】

开发者软件方面,国外PC、移动互联 时代巨头依靠用户优势、技术优势制定行业标准,国内厂商发展空间较小; VR设备性价比不高限制C端市场进一步打开。我们认为,“变现能力好、实用性高、专业性强”的B端将率先迎来突破。建议重点关注军事、工业、医疗和铁路运输四大领域,粗略测算国内市场规模,军事每年可达406亿;工业潜在市场约为185-565亿;医疗领域约59.4亿;铁路运输领域目前每年约42亿。

【投资逻辑及相关标的企业】

B端应用场景众多,VR应用技术专业度高的企业容易形成竞争壁垒,成为细分领域龙头,在重点关注的四个领域中,看好掌握核心技术,能准确把握行业痛点、提供服务方案,营收增长稳定的企业。

【标的企业】

军事与铁路运输:捷安高科(430373.OC);工业:曼恒数字(834534.OC),医疗:天堰科技(833047.OC)

1.VR软件:与硬件相辅相成,造就“身临其境”

虚拟现实系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其中虚拟现实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SDK、虚拟现实引擎、应用软件。VR软件与硬件相辅相成,共同造就“身临其境”。

操作系统是虚拟现实系统中最基本的系统软件,它用于有效地管理、控制系统资源,并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便利的环境。SDK即软件开发工具包,指辅助开发某一类软件的相关文档、范例和工具的集合。虚拟现实引擎广义上是一切可以用来开发虚拟现实的专用工具软件;狭义上,则是通过对部分通用技术细节进行整理和封装,形成一个支持应用的底层(API)函数库。虚拟现实引擎的构架是虚拟现实开发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可以实现控制光影效果、丰富动画造型、提供物理系统、渲染等功能,直接控制用户使用过程中体验到的剧情、关卡、美工、音效和操作等。应用软件是为满足用户不同领域、不同问题的应用需求而提供的软件。它可以拓宽VR的应用领域,增加硬件的功能。

2. 发展趋势:资本布局助力VR软件拥抱千亿市场

2.1 现状:市场处于启动期,硬件产品种类繁多,应用软件短板突出

易观智库认为目前整个VR行业处于市场启动期(2014-2017年),该阶段主要特征为硬件产品、应用软件不断增多,Oculus、Google、三星、索尼等巨头企业坚持探索商业模式。该机构认为,在VR行业进入高速发展之前,需要丰富的硬件和应用软件共同支撑。

2015年5月7日,Oculus在官方博客宣布其消费者版的虚拟现实头盔Oculus Rift将于2016年一季度正式发售,这标志着VR开始走下神坛,成为消费电子产品。随后一年多时间里,各类VR头显喷井而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销售的VR头显种类约69款

另外,经过多次算法优化和技术迭代,VR头显,尤其是PC/主机端头显基本能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我们认为六自由度、120°视场角、4K分辨率、120Hz以上刷新率、低于20ms延迟的VR头显能够为用户带来自由与真实的沉浸体验,越来越多的产品将不断提升各项参数,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应用软件变现能力差导致VR软件短板突出。VR软件开发属于全新领域,前期投入大;而目前VR用户规模有限,且硬件用户分散,内容变现不可预期,使得软件开发商不敢贸然进入市场。与硬件种类、技术爆发式发展不同,VR应用资源匮乏、质量较低,成为目前限制VR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驱动力:VR软件前期需由资本驱动,资本天平开始向软件倾斜

硬件和软件的发展相辅相成,VR行业两难困境须由资本解决。一方面,应用软件的丰富程度是用户购买VR硬件时的重要考虑因素,目前VR应用资源缺乏,即使技术成熟,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大;另一方面,VR硬件用户规模小、品牌分散,内容变现预期能力差,开发者不敢投入过多资源。我们认为,在市场启动期,解决VR行业面临的两难困境需要为VR软件开发商注入大量资本,解决他们的现金流问题,从而助推应用软件繁荣。

2016年上半年,国内资本已经开始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VR软件上。据艾媒咨询对国内VR各细分行业融资情况统计,2014年1月-2016年1月,VR硬件开发商融资占比达51.9%,而VR软件相关企业融资占比只有11.9%,可见在2016年1月前,VR硬件设备受到投资人的热烈追捧。

但2016年上半年,资本关注重点开始发生转变。据投中研究院统计,从投资案例数量看,2016年上半年硬件设备的投资占比由2015年的53%降至29%;内容制作的投资由2015年的36%上升至50%;从投资规模上看,硬件设备从去年的71%减少到今年上半年的50%,而内容制作则从16%上升至37%。

另一方面,国内外巨头纷纷抢滩VR软件领域。国内外行业巨头希望将原有的资源、流量优势及成熟的移动互联 商业模式运用到VR软件领域,相继布局。在国外,除了著名的VR硬件厂商Oculus、HTC、索尼和三星,谷歌和亚马逊也加入到VR软件领域的争夺。国内方面,BAT、华为等企业紧随国外厂商步伐。

由此看出,在VR硬件迭代逐步放缓后,VR软件作为吸引用户的核心力量,VR软件逐渐受到互联 巨头和投资机构的青睐。VR软件开发需要大量的资本支持,相信资本注入将为国内VR软件开发商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VR内容将进一步丰富,质量有望提高。

2.3 空间:VR应用场景广阔,预计2020年全球VR软件市场规模达1300亿

VR应用涉及游戏、直播、影视、医疗、房地产、旅游、零售、教育、工业和军事等众多领域,虚拟现实技术的到来很可能为这些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对消费者来说,VR应用可以改变以往交互方式,增加娱乐体验;对企业来说,VR应用在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升服务质量上更具明显优势。随着技术的进步,VR在细分领域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拓展,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全球方面,SuperData预测2019年VR软件市场规模将首次超过VR硬件的市场规模。SuperData预测,未来几年全球VR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17亿美元(约760.5亿元人民币),2020年甚至超过200亿美元(1300亿元人民币)。该机构还预测,2019年,VR行业将迎来拐点,VR软件市场规模将首次超过VR硬件的市场规模。

国内方面, VR软件市场有望达278亿。根据艾瑞咨询预测,预计2020年VR设备出货量920万台,用户量超过2500万人,国内VR行业2020年规模为556.3亿元,按照SuperData 2019年VR软件和硬件各50%的占比,国内VR规模约278亿元

3. 格局剖析:B端率先突破,企业级应用细分龙头有望突围而出

VR软件是VR行业中的细分领域,市场结构分散,参与者众多,涵盖开发者工具、应用软件等方面。VR软件根据其面对的使用者可以分为开发者、B端和C端三类。其中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以及帮助开发者开发VR软件的开发者软件工具包(SDK)和VR引擎,主要面对软件开发者; VR在房地产、医疗和旅游等方面的应用软件主要面向B端用户;而游戏等则主要面向C端用户

3.1 开发者软件:国外厂商树立行业标准,开发者软件国内企业布局艰难

(1)操作系统:国外厂商先发优势明显,国内厂商发展空间狭窄

VR操作系统用于管理VR的硬件资源和软件程序、支持所有VR应用程序。目前,Windows、Android能够较好的支持VR的软硬件,但苹果的操作系统暂时在VR领域没有做出明显布局,对VR并不友好,这使得基于苹果系统的开发者无法在短时间内介入VR内容的开发。

VR操作系统的价值在于其将定义行业标准。极客公园认为,通过搭建VR的基础和通用模块,无缝融合多源数据和多源模型,成为标准分散的硬件设备与各类引擎开发商之间的中间层,最终成为标准的统一者。现有的VR操作系统多由头显厂商自行开发,处于相对封闭和割裂的状态。

但Google希望复制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成功模式,正在开发开源的VR系统,吸引更多开发者,致力于布局移动端操作系统,10月份发布了适配于VR的Daydream平台。另外,国外著名厂商也看准了开源操作系统的商机,2015 年1 月,雷蛇联合Sensics发布开源的虚拟现实操作系统OSVR (Open-Source Virtual Reality)。国内方面,只有少数企业在操作系统上进行布局。上市公司联络互动在2016 年2 月,7500 万美元投资雷蛇。此外还有少数像睿悦信息Nibiru等企业在开发(一体机)操作系统(ROM)。

我们认为,由于国外厂商在PC、智能手机时代已经积累了较大的技术优势、用户优势,且主流VR硬件制造商为国外厂商,未来行业标准由国外领先企业制定的可能性更大,操作系统方面国内厂商布局艰难。

(2)SDK:国外厂商掌握核心算法,国内企业努力追赶

在智能手机时代,SDK一般免费提供给开发者。目前产业链中主要也是硬件厂商提供免费SDK,以吸引开发者为硬件平台制作内容。虽然SDK不直接产生盈利,但其在提升渲染效率,营造沉浸感方面,与硬件升级同样重要。

SDK依附不同硬件设备。主机/PC端头显设备致力于打造深度体验,对算法优化要求最高,我国内硬件厂商暂不具备与国外HTC Vive、Oculus等厂商竞争的实力。

目前国内市面上VR硬件主要为移动端和一体机,有乐相科技的大朋头盔、蚁视科技的蚁视头盔、暴风魔镜、焰火工坊的极幕VR眼镜等30多款。而国外移动端头显则有目前公认的体验效果最好的三星Gear VR。在Gear VR推出优化算法后,国内厂商努力在技术研发上追赶, 道称部分厂商如乐相科技、睿悦信息、焰火工坊等已具备Gear VR的部分核心技术。

(3)VR引擎:Unity、Unreal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竞争壁垒较高

VR引擎一般在游戏引擎基础上得到。目前国内外均有企业针对开发者研发VR引擎,国外有Unity、Unreal、CryEngine等著名企业;国内也有触控科技的Cocos 3D、无限时空的“无限2.0”、C2engine、新三板企业优万科技UniG(多人在线游戏引擎)等企业涉足面对开发者的VR引擎。

国外厂商针对VR研发出的Unity 3D(简称U3D)、Unreal Engine 4(简称UE4)、Cry Engine 5(简称CE5)引擎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中Unreal是目前世界最知名的授权最广的顶尖游戏引擎,占有全球商用游戏引擎80%的市场份额。Unity则在移动端受到开发者追捧,在2016年第一季度,近22万使用Unity制作的移动游戏,创造了在17亿个独立移动设备中,42亿次下载安装的记录。我们认为,以下原因使国外VR引擎在竞争中表现出绝对优势:

首先,渲染能力强。国外游戏引擎在VR领域布局较早,具有强大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出色的渲染能力。国外几款VR引擎能打造中、重度体验应用;而国内VR引擎一般能用于制作浅度体验应用,开发出的应用沉浸感不足。

国外引擎经过多年发展,都有强大的开发者 区,资源丰富。例如,U3D秉承开发一款大众化的开发引擎的理念,开发者上手快,界面容易使用。在资源商店中有大量插件、模型可供选择,相关开发链上的资源非常完善。而国内引擎很少建立 区,即使已经建立 区,活跃度也低于国外引擎。

最后,VR引擎需要一定学习周期,开发者如果更换VR引擎,需要付出较大时间成本。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在VR引擎领域,国内厂商在核心技术、 区资源建设方面仍与国外厂商有一定差距,不利于其在开发者间普及使用,国内厂商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技术沉淀才能与国外VR引擎竞争。

3.2 C端软件:VR销量低于预期,性价比不高限制C端市场打开

(1)2016年PC/主机端VR和一体机硬件销量低于预期

根据智慧产品圈统计,截止至2016年10月15日, PC/主机端VR头显方面,Oculus和HTC销量分别只有10万、15万,而10月13日正式发售的PS VR销量为5万台,远低于与德银年初预测的HTC Vive(100万)、Oculus rift(100万)、PS VR(250万台)。三家主流厂商的出货情况远不如预期 至于VR一体机,截至9月份,VR一体机的出货量才刚刚突破了10万台,只有今年业内普遍预期销量(100万台)的10%。

移动端VR价格亲民,市场表现较好。谷歌cardboard销量超过500万台,三星的Gear VR超过100万台,在中国,7月份移动端销量就已达1000万台,千万级销售量与智能手机上亿级销量仍有较大差距。

(2)目前VR硬件性价比不高,制约C端市场打开

对消费者而言,目前VR本质上是满足其娱乐需求的消费电子产品,并非刚性需求,高性价比(即实用且价格适当)才能获得用户青睐。根据艾媒咨询对国内VR潜在用户行为调查, 71.3%的受访用户没有意愿购买VR相关产品,超过四成受访用户认为价格太贵是导致其没有购买意愿的原因,另有16.4%受访者表示VR产品实用性较小,这说明了性价比是限制VR消费端市场打开的关键因素。

目前体验效果较好的整套VR设备价格在868-169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900-11500元,价格整体偏高。

而艾瑞咨询调查显示近八成用户期望VR设备定价在3000元以内。另外,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院 告中指出VR设备每年降价区间与主流硬件设备降价区间类似,约为5-10%。假设VR行业发展初期,技术进步带来的降价幅度每年可达1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大众对VR设备价格接受范围可上升20%,到3600元。基于以上假设,可以推算出除非有突破性创新,VR设备从5900降价到3600元以下至少需要5年时间,短期内VR设备在C端难以普及。

而眼镜盒子虽然价格相对亲民、移动性良好,但由于其依附于智能手机,体验效果受到限制大,眩晕感强烈,不能长时间使用,性价比同样不高。总之,虽然多方机构预测VR游戏、影视直播等C端应用预期市场规模巨大,但我们认为硬件成本下降和应用丰富性、实用性增加仍需一定时间,国内用户短期内仍不具有付出高价购买VR设备以满足自身电子娱乐需求的消费习惯,C端应用短时间难成规模。

3.3 B端软件:行业启动期B端先行,企业级应用细分龙头有望突围而出

(1)“变现能力好、实用性高、专业性强”三大特点助B端先行增长

VR将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虚拟现实会给传统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会突然发生,我们认为,在虚拟现实发展初期,最先增长的是能够扎根于实体经济的B端行业应用。我们认为,企业级VR应用率先迎来增长背后的逻辑在于:

首先,B端用户价格接受程度高,应用变现能力更强。企业对于VR技术价格接受度高,VR设备利用率较高;应用开发商可以选择收取授权费或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等形式实现变现。其次,B端应用实用性高。与消费者不同的是,企业往往更关注VR应用能否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而不是画面是否流畅、沉浸感是否强烈。目前VR企业级应用已能满足B端用户的需求。最后,高专业性形成B端应用竞争壁垒。与C端同质化现象不同,B端应用开发商需要依靠行业专业化技术形成竞争壁垒,赢得发展空间。

(2)重点关注医疗、工业制造、军事和铁路运输领域

B端应用场景很多,包括军事、工业、房地产、医疗、电子商务、汽车、教育、交通运输、教育等等。但我们认为军事、工业制造、医疗和铁路运输四个领域优势突出、 VR应用技术较为成熟,专业度高,容易形成竞争壁垒,值得重点关注。

军事+VR:技术历史悠久,国内军费支出支撑“VR+军事”百亿市场

虚拟现实技术和军事的结合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军方尝试把VR技术用于各种武器操作模拟、飞行驾驶员模拟训练、军事演练。1996年开始,我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在“863计划”的资助下也开展虚拟环境军事演练系统的研发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根据央视军事频道《军事 道》节目,中国解放军空降兵跳伞训练已经用上了VR全套虚拟现实设备。

军事+VR具有节约经费、提高训练效率等突出优势。根据VRZINC, 1994年美国陆军的“路易斯安娜 94”作战演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成功节约了演习经费近20亿美元。训练效率方面,以解放军伞兵为例,在部队6 个场次跳伞中,新兵实跳优秀率达 75%,空中特情发生率较以往降低了近10%,提高了空降训练效率和士兵应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

国内军费支出逐年上升,预计支撑“VR+军事”百亿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GDP数据和世界银行“中国军费支出占GDP比重”数据,近五年我国军费支出不断上升,2015年军费支出达13548亿。

VR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可观,我们根据不同预期,得到VR技术在军事领域在不同的渗透率下的市场规模。

工业+VR:国内工业设计产值不足,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VR技术在工业的应用主要是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是现代制造业的灵魂,在制造技术中处于核心关键地位。VR技术可以针对工业产品优化产品设计,通过虚拟装配避免或减少物理模型的制作,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同时通过建设数字工厂,直观地展示工厂、生产线、产品虚拟样品以及整个生产过程,为员工培训、实际生产制造和方案评估带来便捷。

有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工业设计行业产值仅46亿元,工业设计投入不足。根据相关 道,德国2009年工业设计产业产值GDP占比为0.55%,英国占比为0.18%。假设中国工业制造水平接近德国,则2015年中国工业设计市场产值为3770.28亿元;若接近英国水平,则2015年中国工业设计市场产值为1233.91亿元,潜在市场范围在1234-3770亿。在VR技术不同渗透率情况下,工业领域市场规模如下表。

VR+医疗培训:政策推动VR医学模拟教学市场发展

医学模拟教学以其对病人无创、方便、操作可重复、低成本等优势必将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根据36氪研究院 告,传统医学培训主要场景为手术现场教学、解剖学学习和手术时间等,存在病人隐私难以保障、操作不可重复性、标本保存困难等缺点,而VR技术与医疗培训结合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除了医疗培训,今后VR技术还可能用于治疗领域。

医学模拟教学使用场所主要是医院、医学院校及相关医疗培训基地,政策利好将在五年内带动300亿广阔市场。2013年12月31日,国家相关部门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将医生培养模式由原来的医学院校教育,改革为“5+3”模式,即医学生在完成传统的不低于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之后,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在2014-2020年在全国建设1500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政府将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给予每家基地培训设备经费补助2000万元。此项目在2014-2020年新增300亿元的市场总额。

随着我国医疗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医疗教育模式、重视和加大对医疗教育的投入,医教行业在各类医学院校市场中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最新数据,2014年全国共有188家医药学相关院校,专业医疗设备专业性强,客单价高,我们假设每所院校有2000万预算更新医疗教育设备,医药学相关院校市场规模可达37亿。

据天堰科技招股说明书,行业客户主要集中在医学院校及相关培训基地,占85%;医院本身购买医教产品较少,约占15%。由此推算,医院客户市场规模为59亿,合计医学模拟教学市场规模为396亿。

同样,根据不同预期,得到VR技术在医疗领域在不同的渗透率下的市场规模。

铁路运输+VR: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每年培训经费投入约42亿

国内铁路运输交通的高速发展为VR技术在该领域的普及和应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2015年国家铁道统计公 ,2015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38亿元,投产新线9531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306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1万公里,比上年增长8.2%,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过1.9万公里。路 密度126公里/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9.5公里/万平方公里。

VR技术在铁路运输行业中主要用于各种业务培训,包括车务、机务、工务、电务培训等多个方面,对提高驾驶员操作技能、应变能力,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意义重大。与医疗培训类似,铁路运输行业培训分为铁路局职工培训和高等或职业院校培训。

根据《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铁道部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假设各个路局每年的教育培训经费为职工年工资总额的2.5%。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国内铁路运输业就业人数为187.4万人,规模以上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为63902元/年,即平均每位员工每年有1597.5元用于职业培训,可以大约推算出目前每年铁路运输行业培训的市场规模接近30亿。随着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市场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中国铁道院校可以分为三类:原铁道部部属高校、原铁道部部属中专(大专)和原铁路局、工程局局属学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60所铁道院校,假设平均每所学校每年投入2000万用于学生培训和开展研究,铁道院校市场规模约为12亿。因此,按目前情况推算,每年铁路运输行业培训的市场规模约42亿。

(3)国内参与企业较多,准确把握行业痛点帮助企业成为细分领域龙头

由于市场容量大,国内企业开始加入到企业级市场。B端服务商一般具有地域优势或价格优势,很少与国外厂商产生正面、激烈的竞争。

B端用户利用VR技术目的是降低生产、培训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对专业性、技术性要求高,企业在提供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的同时,通常需要自主研发专用引擎或开发平台。医疗、工业、军事和铁路运输等领域应用需求不一,掌握核心技术、对其服务的行业理解深刻的企业更望成为细分领域龙头。

4. 投资要点总结及相关标的简介

4.1 投资要点总结

随着资本开始布局VR软件,VR硬件和软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VR软件未来市场广阔,前景可期。VR软件范围较广,按使用者分类可以分为开发者软件、B端应用软件和C端应用软件。开发者软件方面,国外移动互联 时代巨头依靠用户优势、技术优势,试图确定VR行业标准,国内厂商发展空间较小;同时由于VR设备性价比不高限制C端市场进一步打开,C端应用形成规模仍需一段时间。我们认为,行业启动期“变现能力好、实用性高、专业性强”的B端将率先迎来突破。

B端应用场景众多,建议重点关注医疗、军事、工业和铁路运输四个领域,并且看好这些领域中掌握核心技术,能准确把握行业痛点、提供服务方案,营收增长稳定的企业。

其中,军事、铁路运输领域有捷安高科(430373.OC),工业领域有曼恒数字(834534.OC),医疗领域有天堰科技(833047.OC)。

4.2 相关标的简介

曼恒数字(834534.OC):VR领域持续深耕,领跑国内高端VR技术企业

曼恒数字是中国高端虚拟现实技术领跑企业,专注于三维图形设计、虚拟和仿真技术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在虚拟现实引擎方面,其自主研发的DVS3D是一个可以实时获取多种3D辅助设计软件数据内容的虚拟现实软件引擎,可以自由的搭建3D虚拟场景,并且结合3D立体沉浸式投影/3D-LED系统、虚拟现实头盔和交互设备,具备协同设计、可视管理、实时交互等特点。让使用者置身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设计展示、方案评审、决策评估、机械装配、模拟训练。适用于高端制造、能源、国防军工、教育科研、生物医学、城市规划及建筑环艺等领域的虚拟仿真。经过8年的不断完善,DVS3D已经成为国内最具行业水准的虚拟现实引擎之一。

公司近三年营收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6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达4039.22万元,同比增长95.47%。研发投入巨大,连续四年都超过了千万。虽然目前公司仍未实现利润,但相信公司前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客户资源将会为公司带来收益。

捷安高科(430373.OC):专注于提供轨道交通与军工虚拟仿真培训的服务商

公司是专注于研发并提供虚拟仿真培训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主要业务是轨道交通仿真和焊接仿真培训。公司自主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JanVR模拟仿真引擎与开发平台,潜心专注于虚拟现实技术、系统仿真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在各高端行业的应用。多所科研单位、知名院校与我公司展开广泛合作,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现已挂牌成为多所高校研究生虚拟仿真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公司拥有多年从事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师和现场应用的工程师队伍,具备丰富的虚拟仿真技术与产品研发经验,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行业认证及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公司产品大量应用于各铁路局、地铁公司、职业院校等行业单位。

公司投资成立北京捷安申谋军工科技有限公司。捷安申谋军工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吸收原有郑州捷安军工科技有限公司及北京分公司,为军工二级保密单位。业务涵盖军工企业武器装备测试及虚拟现实解决方案验证、舰船、飞机、军队信息化建设和虚拟仿真模拟训练系统等。2016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31.40万元,同比增长114.64%;归母净利润为569.47万元,同比增长241.17%,公司成长性较好,前景可观。

天堰科技(833047.OC):国内医学教学虚拟现实技术与服务的设计者

天津天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医学教学虚拟现实技术与服务的设计者,也是全国最大的医教行业生产商。

截止到2015年8月,天堰及其子公司共申请相关领域内的知识产权共926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474项,发明专利196项,外观设计专利77项,软件著作权105项,商标74项;通过认证的软件产品登记68项。近年来天堰承担了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全国重点推广新产品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几十项。同时,天堰多项产品被录入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已成为天津市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天堰已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并被认定为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天津市中医工程及医学虚拟技术工程中心。

近几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稳定增长。2016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19.63万元,同比增长11.01%;归母净利润为1580.97万元,同比增长176.02%。

相关 告(点击即可阅读)

如需详细 告内容,请联系赵巧敏(新三板研究团队长,副首席分析师,高端装备行业负责人)

电话:(8620)88836110

邮箱:zhaoqm@gzgzhs.com.cn

微信:charmyzhao

新三板团队介绍:

在新三板进入历史机遇期之际,广证恒生在业内率先成立了由首席研究官领衔的新三板研究团队。新三板团队依托长期以来对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丰富研究经验,结合新三板的特点构建了业内领先的新三板研究体系。团队已推出了周 、月 、专题以及行业公司的研究产品线,体系完善、成果丰硕。

广证恒生新三板团队致力于成为新三板研究极客,为新三板参与者提供前瞻、务实、有效的研究支持和闭环式全方位金融服务。

团队成员:

袁季(广证恒生总经理、首席研究官):从事证券研究逾十年,曾获“世界金融实验室年度大奖——最具声望的100位证券分析师”称 、2015年度广州市高层次金融人才、中国证券业协会课题研究奖项一等奖和广州市金融业重要研究成果奖,携研究团队获得2013年中国证券 “金牛分析师”六项大奖。2014年组建业内首个新三板研究团队,创建知名研究品牌“新三板研究极客”。

赵巧敏(新三板研究团队长,副首席分析师,高端装备行业负责人):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国际金融市场硕士,7年证券研究经验。具有跨行业及海外研究复合背景。曾获08及09年证券业协会课题二等奖。

肖超(新三板研究副团队长,副首席分析师,教育行业研究负责人):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硕士,6年证券研究经验,2013年获中国证券 “金牛分析师”通信行业第一名,对TMT行业发展及公司研究有独到心得与积累。

陈晓敏(新三板医药生物行业研究员):西北大学硕士,理工科和经管类复合专业背景,在SCI、E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3年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医药行业研究经验,参与某原料药龙头企业“十三五”战略规划项目。

温朝会(新三板TMT行业研究员):南京大学硕士,理工科和经管类复合专业背景,七年运营商工作经验,四年市场分析经验,擅长通信、互联 、信息化等相关方面研究。撰写大数据专题基础篇、行业篇等系列深度 告,重点研究大数据产业链、精准营销、大数据征信等细分领域。

魏也娜(新三板TMT行业研究员):金融硕士,中山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士,3年软件行业从业经验,对计算机、通信、互联 等相关领域有深刻理解和敏锐观察,2016年加入广证恒生,从事新三板TMT行业研究。

黄莞(新三板教育行业研究员):英国杜伦大学金融硕士,具有跨行业及海外研究复合背景,负责教育领域研究,擅长数据挖掘和案例分析。

林全(新三板高端装备行业研究员):重庆大学硕士,机械工程与工商管理复合专业背景,积累了华为供应链管理与航天企业精益生产和流程管理项目经验,对产业发展与企业运营有独到心得。

陆彬彬(新三板主题策略研究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金融硕士,负责新三板市场政策等领域研究。

联系我们:

邮箱:lubinbin@gzgzhs.com.cn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6年11月5日
下一篇 2016年11月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