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一张银行卡就能获利数百元,这样的“好事”怎能轻易错过。可正是这张小小的银行卡,却能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
帮助信息 络犯罪活动罪(以下简称帮信罪)是2015年11月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的新增罪名,主要指行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 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 接入、服务器托管、 络存储、通信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的犯罪行为,是电信 络犯罪的重要帮凶。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披露的一组办案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帮信犯罪6.4万人,帮信罪已成为各类刑事犯罪中起诉人数排名第三的罪名,仅排在危险驾驶罪和盗窃罪之后。
那么,如此高发的帮信罪有哪些显著特征?这类犯罪背后隐藏着哪些 会治理问题?怎样才能有力促进电信 络犯罪源头打击治理呢?
犯罪嫌疑人“双低”问题突出
2019年11月,最高检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出台《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 络、帮助信息 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帮信罪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司法认定问题。
“帮信罪所帮助的上游电信 络犯罪主要集中在两类犯罪中,一类是 络诈骗,另一类是 络赌博犯罪。”刘子菲分析说。
除了非法买卖“两卡”,帮信罪实施的行为方式还包括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软件工具,如GOIP设备、批量注册软件等,提高犯罪效率、降低犯罪成本。此外,还有开发专门用于犯罪的黑产软件工具,如秒拨IP等,逃避监管或规避调查。
2022年上半年,检察机关以帮信罪起诉的人员涉及全国各个省份,特别是在电信 络诈骗高发重点地区,帮信罪起诉人数也相对较多。数据显示,帮信罪犯罪嫌疑人低龄化现象突出,30岁以下的占64.8%,18至22岁的占23.7%;低学历、低收入群体占多数,初中以下学历占66.3%、无固定职业的占52.4%,。
络陷阱盯上在校学生
某大学学生涂某长期在校园内外收购他人银行卡,提供给不法分子使用,同时唆使同为在校生的女友万某向同学收购8套银行卡后出售。这些银行卡被用于实施电信 络诈骗犯罪,21名被害人向银行卡内转入被骗资金207万余元。
随着帮信罪案件激增,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发现,其背后折射出的 会治理特别是 络治理问题较为突出,其中就包括在校学生涉案问题。一些在校学生受老乡和校园周边不法分子蛊惑,出售、出租“两卡”,沦为“工具人”。也有学生在校园里招揽同学收购“两卡”,发展为“卡商”。
此外,“业内人士”涉案问题也比较突出。一类是科技公司从业人员,他们抱着“赚快钱”的想法,以“技术中立”为挡箭牌,实则沦为犯罪的“技术助攻”;另一类是通信、金融等行业内部人员。他们违反“实名制”规定大量办理“两卡”并非法出售、提供,成为电信 络犯罪主要的工具输送渠道。
如某通信公司驻某大学校园 点代理商,利用申请手机卡的学生信息,私自办理校园宽带账 500余个,并以每个账 200元的价格出售给上游买家,其中部分账 被用于电信 络诈骗犯罪。
惩治帮信犯罪需打防结合
针对帮信罪的特点以及带来的 会治理、 络监管问题,福建省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第四检察部主任陈颖认为,要坚持惩防治相结合,在依法全链条惩治帮信犯罪的同时,强化类案监督、推动诉源治理、深化以案释法,筑牢帮信犯罪 会防线。
首先,要突出打击重点,坚决遏制帮信犯罪滋生蔓延。重点打击帮信犯罪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分子、涉案公司主要负责人和行业“内鬼”,建议对行业内部人员依法宣告职业禁止。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对涉案人员众多的案件,注重区分地位作用分类分层处理,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确保办案良好效果。
其次,要统一司法尺度,提高帮信案件办理质效。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福建省检察院会同省公安厅、省法院进一步明确帮信罪法律适用、政策把握等问题,统一司法办案尺度,形成协同打击治理电信 络诈骗犯罪的工作合力。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沟通和信息通 制度,对于办案中发现的疑难复杂问题,加强共同研究,充分凝聚共识,确保案件办理“三个效果”的统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