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刘大爷和老伴在山东济南给闺女照顾外孙女,为了沟通方便,女儿给刘大爷购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可里面很多预先安装的软件让他实在头疼。刘大爷说:“手机买了以后,就有很多软件,我上年纪了觉得很烦,想让孩子来处理,结果这些乱七八糟的软件更多了。”
手机中安装预置软件本来是为了让用户更加便捷,但很多软件却成为了用户的负担,甚至成为信息泄露的通道。
市民王蓉:会有一些推送,不想用,我有时候会卸载,有时候也有一些顾虑,怕卸载之后会影响使用。
市民林先生:自带的软件能少还是少一点,有些可能有用,最好设置可以自己选择卸载,有用的我们就留下,没用就卸载。至于推送,自己可以关,可能会影响手机的内存空间,主要是删不掉。
《关于进一步规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行为的通告(征求意见稿)》提出,移动智能终端预置应用软件是指由移动智能终端生产企业预置,在移动智能终端主屏幕或辅助屏幕界面内存在用户交互入口,为满足用户不同的应用需求而提供的、可独立使用的软件程序。
调查显示,大部分手机预装软件数量在30-40个,除去约10款的基本功能性软件外,工具软件、娱乐软件、 交软件、电商软件、安全软件、学习软件、游戏软件等第三方应用软件占了绝大部分。在手机预装的各个环节中,手机制造商、手机软件商、多级代理商、手机经销商以及手机软件刷机公司都是利益链的组成部分。
北京某软件企业首席技术官陈先生透露:“手机软件商要进行一个App的推广或者引导客户进行消费使用,它需要把这个App预装进来。手机制造商由于有个终端,通过把软件刷到手机终端里面,然后形成App的一个入口。”
针对手机市场采样发现,手机中的预装软件大致可以分为几类。第一,行货手机中,厂商自己的预装软件,比如写字板、照相等应用软件。第二,运营商定制手机中,部分运营商的相关预装软件。以中国移动定制机为例,可以在任何一部移动定制机上看到诸如“咪咕音乐”“移动门户”等移动预装软件,电信、联通亦然。除了运营商自有业务相关的预装软件外,剩下的预装软件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户需求导向,如现在的手机中会预装微信、微博、手机QQ等;还有一类是利益导向,其中就牵扯到资源交换或者付费模式。
陈先生说,还有一些行货手机出厂前,软件制造商会通过与生产厂商合作来预装自己的软件。出厂之后,手机分别流通到一级代理商、下设各级代理商、连锁卖场、零售 点。这一条渠道链流转下来,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进行软件预装,其中软件商付费的依据是按照软件的激活量来计算的,也就是手机用户激活预装软件后,软件商就要付给厂家一定的费用。
这些繁杂、无序的利益链背后,是“大数据”时代扑面而来时,市场野蛮生长的产物。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说,应用软件App的月活量、日活量、新增用户量,甚至包括能够主导用户购买等行为的大数据信息获取量都成为手机软件生存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用户量,软件厂商不择手段地进行着各级软件预装。而用户手机中的软件,在植入后不能被删除、自行在后台运行、消耗流量、提取用户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并通过后门自行为用户下载插件,完全是用户不能掌控的,甚至不能被用户发现。
刘兴亮表示:“我们每个人在安装App时,可以看到它会要求获取你的一些权限,比如获取位置权限、获取通讯录的权限、调取手机里照片、视频的权限等。你如果不给它权限,它就不让你用这个App了,或者它可能在消费者默认的情况下,获取了很多权限,甚至有一些更‘流氓’的App会自动获取权限。”
用户被获取的权限越多,暴露在外的隐私就越多,除了基本的安全风险大大增加,有的用户还会收到各种推送信息,一些“推送”就像手机里的“牛皮癣”,还会反复出现,怎么甩都甩不掉。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这些App在手机终端里,既删不了又不想使用,就变成了监视消费者的一种东西,非常有可能形成比如我们遇到的‘大数据杀熟’、价格歧视,包括对消费者三六九等的歧视,以及行踪的掌控。”
另一方面,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又慢慢变成了平台之间斗争的一种工具,也就是用户可能选择在某一个平台上使用一些产品和服务,并非自己下载下来的,而变成了预装软件中告诉用户必须要使用这个。朱巍说:“你在下载其他App的过程中,或者跟手机厂家没有合作关系的App时,手机平台可能千方百计地不允许你下载,其实这就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
这一次的征求意见稿明确,生产企业应确保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预置应用软件均可卸载,并提供安全便捷的卸载方式供用户选择。刘兴亮表示:“工信部要求所有的预装App都必须有卸载按钮,过去我们不能卸载,现在有了卸载功能之后,你不喜欢哪个App就可以把它卸载掉,过去那种强制的、流氓的、不能卸载的行为将一去不复返了。”
根据征求意见稿,生产企业应完善移动智能终端权限管理机制,提升操作系统安全性,采取技术措施预防在产品流通环节发生置换操作系统或安装应用软件的行为。工信部将会同国家互联 信息办公室加强对移动智能终端预置应用软件的监督检查。
纵横点评:预置应用软件为的是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但不能卸载岂不意味着强迫用户接受某些需求?这些被强制的需求,往往在系统里占据空间,在屏幕上被打入“冷宫”,在生活中少人问津。但在屏幕背后却隐藏着各方利益博弈和信息安全危机。
无需装、卸不了,这些看起来“周到”的服务,不仅侵犯了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利,也把那些规模较小、没有能力“预置”的软件开发者拒之市场之外。不公平的竞争不仅会消减创新的动力,也将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放眼长远,终端企业不顾用户体验,只顾眼前利益,于品牌发展无益。应用软件企业也只有做强自己,才能真正赢得用户青睐。当“卸载”选项不再是摆设,当治理可以见到实效、长效,我们便会乐见:人生不在初相逢,“卸”尽铅华也从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