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熙熙已经开机近两个月了,因为才一岁多,我和她爸爸就为她选择了单训课的方式康复。经过近一个月的单训辅导,每天半小时的课程,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在孩子康复的道路上,家庭辅导是多么重要。
尤其是对于学龄前的幼童,他们的特点就是好动,自理能力和自控力都很有限,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是很难坐在教室里老老实实听老师讲课的(熙熙上课的时候,就常常是半个小时的单训课变成我和老师追着她跑)。他们对于因果联系和学习行为的模仿都处在一个模糊懵懂的状态,最感兴趣的事莫过于“玩”。这就要求家长明白老师的课程主旨,回到家后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下面我就以一些家庭游戏为例(主要关于幼童林氏六音感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康复心得。
首先,利用转化的手段,使我们的声音动起来。
熙熙刚开始对老师利用积木在嘴边发声然后放入桶中的行为模仿得并不好,我想应该是她不能理解其中声音和行为的因果联系,于是常常迫不及待不听声音就放,要不然就乱放,行为的模仿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而听声放物对于整个康复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内容,为此我联系了好几位听障幼童妈妈,但都普遍反映孩子理解不了。
后来在和康复老师沟通后,我们换了一种方式来帮助孩子感知声音。针对熙熙的年龄特点,我和她爸爸一致认为游戏必须互动性强,吸引力大也就是要有花样百出的效果。比如,可以准备孩子喜欢的零食一份,爸妈示范拿起一块,嘴巴张大发“啊呜”(这其中有两个音a,u),吐字缓慢清晰,表情需要夸张而享受,诱导孩子模仿;再者可以在白纸上(40×40)画上六个音的任意一个放在地上摆出小路的造型,由爸爸抱起小朋友听声蹦步;又或者利用小朋友都爱的贴纸,先在白纸上画出简笔画——小火车,空出车厢,拿着孩子的手听到“乌——”声用贴纸填车厢等等,这些都是小朋友喜欢的游戏。在这些过程中,不仅有对小朋友听力感知的训练,也有对精细动作的锻炼。孩子有了足够的的参与感,才不会觉得枯燥。
再比如对于声音长短的感知,以“a”为例,可以拿着孩子的手听音划线,音停线止,长音长线短音短线。针对孩子耐心不足的情况,可以多变换彩笔颜色,让孩子自己挑颜色,增加孩子自主能力;或者在桌子上铺一张毛巾充当草地,准备一个小牛玩具,声发‘m’,小牛动一下(可以给宝宝准备一点零食,让她等小牛走过来喂他),这样来感知声音的有无。再以“i”为例,可以画出一件衣服的框架,给孩子准备一个小图章,让她听“i”的发音盖章、装饰衣服等等,这些都是变相的“听音放物”,达到了这项训练的实质就是听到一个声音后能有相应的肢体或行为反应。所以不要纠结孩子是否能规范操作某一项训练,变相地让孩子接受后,就可以为以后掌握听声放物打下基础。
其次,巧妙借助生活场景,对所感知的音加强巩固。
语言的感知或学习,最终目的都是运用到生活中,前期的感知是分辨的基础,后期用于实践、反复巩固才会逐渐过渡到理解的范围。例如对“a”的巩固,可以借助语气词“啊”“哇”’呀’‘咦’,用于合适的语境之前,既能有效吸引孩子注意力,又强化了实际使用。
还有就是简单的语境指令伴随动作引出的必要性,比如你说‘再见’,声音出来的同时就要有“拜拜”的动作引出。如果孩子不排斥可以拿着Ta的手做动作强化,但是必须语境适合,不要为了训练而训练,对孩子在正确语境下的灌输,动作的配合才更有利于她的理解和运用。
再次,科学利用多媒体,调动各种感官互动。
我们的孩子是幸运的一代,处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世界。虽然电子产品有很多弊端,但不可否认对孩子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原因就是双向交流,参与感强。我们不要一味觉得电子产品是洪水猛兽,应该好好科学利用,化弊为利。尤其对于幼童,当她学了一会儿,中间给她穿插一首儿歌,有声有画,会很好地缓解孩子的焦躁。另外现在有很多手机APP,可触发声,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只有一点,大人不要沉迷,这样孩子才不会沉迷。它只是一种手段不是么?
最后,是家庭游戏康复的游戏规则(非常重要)。
1、关于时间的选择。由于孩子比较小,在一天之中最好选择一个Ta精力最好的时段康复。我们总结是上午9点以后和晚上临睡前半小时是效果最好的,但您最好根据自己孩子的作息去调整,使每天的互动时间固定并坚持下来,这样有利于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学习时间不要太长,可几个游戏切换,视孩子的情绪状态而定,游戏的内容也可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及时调整。只有一个原则,游戏或者康复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切不可本末倒置,如果孩子出现烦躁或排斥就立刻停止,以免出现厌烦情绪。
2、家长千万不要急躁,要耐心耐心再耐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岁多的孩子有时对大人发明的游戏并不感冒,就不愿意参与,再或者理解不了游戏的玩法,这都没事,孩子还小,像贴纸画画这些都可以拿着她的小手做,亲子活动不就是这样么?整个过程要以引导鼓励为主,不要催促。再者就是家长的游戏训练千万不要贪多,一个孩子林氏六音一下感知完的结果就是什么也听不出。慢慢来,一个音就这一个星期,太短孩子没有印象,长了孩子又会厌烦,所以这个需要根据孩子情况来调整。不要低估重复行为的作用,对于听损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听力技巧的建立方式。
3、关于孩子游戏中的奖励问题。孩子有任何的行为或声音的反馈都要及时进行鼓励和奖励。奖励分为物化的,比如吃的,还有精神的,我个人比较偏向精神的鼓励,比如妈妈的夸奖,亲吻等,这是孩子最需要的。当孩子意识到Ta的行为会让你开心时,会很乐意配合下去的,永远不要低估孩子对你的爱。而物化奖励有一点问题就是因为孩子比较小,在训练中会因为总想吃的东西,从而注意力被分散掉(熙熙就是这样的小吃货)。
4、关于训练的学习反馈。大部分像熙熙这种有听损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依赖于用眼观察大于用耳朵听,而且幼童的理解模仿到反馈有时是会出现滞后的。所以当你给孩子示范了行为,孩子没有任何表现,不要觉得孩子没反应,Ta有可能只是在观察进行储备,又或者在暗暗学习,要知道健听孩子也是经过从母胎到出生一年多的听的累积才开口交流的啊!所以还是要耐心要等待,种棵树还要浇水等发芽呢!
蒙台梭利曾在她的著作《有吸收力的心灵》中写道:“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知识,我们的学习过程只是一个接受者,而儿童是通过他们周围的环境建立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有吸收力的心灵,在游戏中在嬉笑中,知识不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使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部分。”听力在我看来也是一种知识的摄入,我们不能代替孩子聆听世界,但可以为孩子创造适合聆听的环境,去陪伴去互动,剩下的就交给孩子那颗有吸收力的心灵吧,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耐心等待总有一天会开出五彩之花!
江阴中山北路惠耳听力服务中心地址:江阴中山北路43 (中山公交站向北50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