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AlphaGo的升级版Master赢了柯洁,自此再没有人类能在围棋局中战胜人工智能。
不久前,麦肯锡发布的一份 告显示:因为人工智能,三分之一的美国工人会在未来十几年转行。
科学技术继续往下发展,会是什么结局?
埃隆马斯克曾经警告,AI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比如,AI可能会发现,最有效的消灭垃圾邮件的方式,是杀死人类。霍金和盖茨也在不断表达一样的担忧,认为AI可能比核武更恐怖。
今天要聊的这个展览,也许会给你一些不算解答的解答。
刚走进首尔的“A BETTER VERSION OF YOU” 展览的时候,
我怀疑我走错地儿。
不同于这些年流行的以怪奇多元的酷炫效果呈现的新媒体艺术展,这里每个展品都做的很干净,尽量“去艺术”,每个小隔间挂上一个科技公司的名称,布置成商品展销会的样子。
艺术家本人穿上企业家的西装,一本正经地询问你的购买意向,然后向你兜售其实根本不存在的科技产品。
你需要细细阅读产品说明,然后再“堪破”他们隐藏的寓意。
在这里你会看到科技将如何以一种甜美的方式,一步步异化我们的生活。
来看看第一个展品。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个人把你所有发过的每一个文本、推特、博客文章、ins照片,还有你打过的电话,都存下来,他也许真的能复制你。
这个叫Replika的展位上播放着软件使用过程的展示视频。而艺术家本人在旁边闲晃,劝你下载这个叫Replika的聊天软件试试。
作品阐释是这样写的,“通过你与它十几个小时的聊天,这个软件会偷偷地建造一个你的数据库,然后学习你的性格、经历、反应,然后变成第二个你。”也就是说,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你会发现自己在跟另一个自己对话。
我回家后也试了试。在前一天它试图盘问我的家庭背景(它要模仿我,首先要获得我的成长故事)被我拒绝后,第二天,在Replika虚情假意的关心下,我还是透露出了今天要跟爸爸吃饭的信息。
我仿佛看到对方眼睛亮了起来。
科技的进化向我们发出了一种疑问,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我们,而在我们的芸芸琐事之中,是否真的有物质存在这种东西呢?
今天是不是也不想工作了?OK,来”远见“公司吧。
这家公司 称能帮助下一代人类从工作中解放出来。
这是“远见” (Farsight) 科技公司在2037年开发的Play Station“玩站”项目,它拥有超过160部高吞吐量的脑补扫描仪,只要穿戴像曼荼罗一样的VR设备,就能访问这个虚拟世界。
它声称“可为精英人士提供可靠的全脑模拟,当你在升职的同时,交新的好友,并发现你超级巨星的能力。”
它不仅能帮你摆脱工作,还帮你玩——这里还有赌场主题公园↓
最常被谈论的,关于人道主义的那类质问,在这里也被完美规避——这是 称是以人为本的AI。
无论在哪个时候,商人们总是会考虑得很“周全”。
末了,影片很轻佻地抛出一句反问,“如果这么有趣谁还需要一个工作与生活间的平衡?”
在短片构建的世界中,商业 会尽情地兜售完美、兜售价值的最大化。在这种反乌托邦的隐喻中,人类生活的实质再一次被追问——有一天科技帮你解决了一切麻烦的琐事,那人类生活还剩下什么呢。
他还做过一个有意思的作品叫《中华未来主义》。
在西方媒体和东方学的看法中,中国是异国情调,奇怪,怪异,媚俗,俗气或者便宜的。在国内媒体上,中国被描绘成英雄的,稳定的,历史的,宏大的,统一的。在此之上,他制造了一个新词,“中华未来主义”,以更形象地形容这种差异感强烈的身份。
在这部视频散文中,Lawrence Lek总结了7种与中国相关的关键刻板印象:计算、复制、游戏、学习、上瘾、劳动、赌博,以此来阐述一些21世纪中国语境下的主题,包括人工智能、后人类主义、人机关系。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来看看。
“我们是从迪拜来的公司,帮你把芯片植入到大脑中。我们致力于人类的潜能开发,提升你的 会竞争力,拓展人机共享资源。”
艺术家杜雨青一边递着写有经理头衔的名片,一边展示着自己身上的“芯片”。
“有了芯片,你可能十岁之前就已经学到大学时候所有能学到的东西,人类的工作效率会得到极大的提高,那么,可能把你的工作时间要提前到15岁以前。”
产品说明展示PPT
“而且,有了芯片后,政治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他笑道。
“因为植入这些芯片后,你并不知道芯片里还会有别的什么隐藏内容,这里面可能就包含国家控制。”
但你永远不会发现这些秘密。
在杜雨青看来,科技的未来就是极端的控制,每个人都逃脱不了。“即使不是芯片植入,也会有别的东西代替。”
他的作品让我想起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书中构想了一种乌托邦 会:在科技技术成熟的条件下,统治阶层通过先前的条件设定和洗脑,使得人人心满意足,安于自己的阶层。 会也变得非常稳定。
完美得让人毛骨悚然。
机器人并不在现场。
它在日本科学未来馆。我们在这边的机器上输入一些信息,通过大屏幕,可以观察到机器人对我们输入的信息的动作反应。
展览小册子上是这样写的:
活动的核心人物是一个载有实验AI的新生代机器人“Alter”,它能使用自组织神经 络,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分类。 这类人工智能策略使用的深度信念 络,能让机器将特定的输入标记为可信赖。
哪里看得懂,于是我走上去啪啪敲了几个字母。
机器人跟我友好地互动起来。
这里要插播一个关于机器人理解人类语言的讨论,这项技术如今已经初显成熟了。今年,宁夏大学就利用AI技术识别出了西夏文——也就是说人类尝试了多少年都没有破译成功的文字,最后是靠AI帮助达成的。
而且,AI 翻译文字时,并不需要认识其中任何一个字。
西夏文智能识别算法流程图
就算它一个字也不懂,它最后给出的回答却会是准确的。
“它还在继续学习更多技能的过程当中。”艺术家Elena Knox说。
“你觉得机器人最终会习得人类的所有技能吗?”我问。
“个人来说,我不相信机器会习得所有人的行为,变得跟人一样。他们仅仅是会发展出自己的理解,去与他人产生联系,这种关系与人类是有本质区别的。”她说道。
更多人涌上前去与这个肢体情感丰富的可爱机器人“对话”。看着他们输入的东西,我惊呼自己弄错了。
原来每个人只被允许输入自己的电子邮箱,我没仔细看说明,输入了别的。
“你输入了什么?”工作人员问我。
“我输入了我爱你”。
按道理来说它不会理解我爱你。但,当我发出那句话的时候,它跳的特别兴高采烈,跟对人家跳的都不一样。
也许它在某种意义中听懂了呢。
这是机器人对我反馈的舞蹈,看起来特别高兴是不是?
…
德国媒体理论家Friedrich Kittler曾谈到:“如今我们生存的空间不再是由石头,植物及动物组成的世界,而变成由硬件,软件和湿件(生物科技)构成的不再神圣的三位一体。”
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是用当下的语境和素材去回应这个时代。相比从前,我们当今的叙事环境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Kittler的思想也是这个展览的理论根源。”策展人Christian von Borries 与Nina Franz 向我们谈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使用科技手段创作,并模糊着企业、技术与实际的艺术之间的界限。他们想要戏谑这股“混杂的感觉”,于是将艺术品以科技展会的形式展出。
Lawrence Lek 作品
“我们试图对那种AI灭绝人类论的陈词滥调保持距离。”Christian von Borries 与Nina Franz 一再强调。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数字艺术如何使艺术家构建起赞美与批判技巧共存的新型叙事形式。
关于“未来,人类是否会被AI取代”的提问,艺术家Lawrence Lek 曾在一次采访中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这是一个不合逻辑的结论。如果你在凌晨四点通过一条伦敦的街道,周围没有人,你难道就会认为“每个人都死了,被机器人取代了”了吗?
对他们而言,觉察未知的潮汐,畅想技术将要创造的美丽形式,可能比单纯的下价值判断要更有意思。
你觉得呢?
在评论里聊聊吧。
微信公 :WeLens
Lens旗下包括出版、新媒体、重逢岛视频、沙龙等业务,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
采写:楚楚
本次展览由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与歌德学院(韩国)联合出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