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汁旅游|绿汁水暖,铜矿明珠——易门铜矿

绿汁水暖,铜矿明珠

——易门铜矿

“易门县兼督厂政,年办京局粤采额铜六十余万斤”“炼铜炉火直冲云霄,四十里外之易门县城,历历可望”……《棠阴待渡碑记》记录了明清期间采铜炼铜的盛景。

绿汁,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的小镇,高山耸立,夹壁深沟,云海涌动,因易门铜矿而声名大噪。这里,乌干达总理阿迪耶波在时任云南省省长和志强陪同下来访;这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前来视察;这里,工业厂房、三家厂吊桥、苏联专家楼等一幢幢建筑,记录着峥嵘岁月,见证着往日辉煌。

这里,几代矿山人传承“用青春采选憧憬,用汗水浇筑收获,用辛勤耕耘企盼”的真情乐章,用实际行动建设矿山,发展矿山,留下无数感人的故事,用对党的赤胆忠诚书写了矿业工人的壮丽诗篇,为祖国建设完整的铜工业体系作出了贡献。

岁月流金 云集绿汁

每一次潮水涌来,都是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一次改写。

上世纪50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能人志士响应国家 召云集绿汁,到边远的山区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拉开了开发建设易门铜矿的序幕。

——1953年2月15日,易门铜矿正式成立。迅速探明地下资源的可靠工业储量,以便确定矿山生产和建设的方式、规模,成了当时的首要任务。在苏联顾问地质专家毛依谢耶夫及全矿员工的努力下,于1956年将第一期地质 告书送到了北京并获得批准。

——1958年,易门铜矿由地质勘探转入基本建设,全矿员工以“让狮凤山低头,叫绿汁江让路”的英雄气概,吃糙米饭拌咸菜,住干打垒临时房,或直接露宿蓝天下,手持凿岩机,人推小矿车出渣,创造出台班进尺17米的最高纪录。

——1960年5月1日,易门铜矿第一期工程基本建成简易投产。当年完成铜金属量6059吨,实现利润108万元,标志着已初步建成一个大型采选联合企业,从此走上了生产与建设的新时期。

此后一段时间内,易门铜矿顶住了天灾人祸,经受住了历史考验,战胜了艰难险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本色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竭尽全力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奉献精神,先后建成的矿山有三家厂、凤山、里士、起步郎、老厂、狮子山、梭佐7座,连续7年盈利,在1970年实现最高利润3004万元,还建有机械加工、供销、运输、工程建设等辅助生产单位和医院、学校、公安等后勤服务部门。

凤凰花开 十里铜城

矿山的兴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任凭风云变幻,何惧坎坷泥泞,从易门铜矿到易门矿务局再到云南冶金第三矿,易门铜矿几经更名,但为祖国出好铜、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初心历久弥新。

“囡儿,囡儿,快长大,长大嫁到三家厂……”传唱的民谣映衬出易门铜矿的辉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易门铜矿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不移地把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狠抓调整的基础上,大搞挖潜改造,强化各项基础工作,恢复奖金制度,建立和完善了以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铜金属产量一直保持在13000吨左右,年利润保持在500万元以上……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矿山一片欣欣向荣。易门铜矿先后多次荣获云南省“经济效益显著”企业、“大庆式企业”荣誉称 。

1977年原冶金部在易门铜矿先后召开云南冶金系统矿山工作会、“全国有色金属矿山有底柱大量崩矿强化开采技术经验交流会”,易门铜矿总结推行的 “强掘、强采、强供”采矿法获冶金工业部科技成果奖,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同时,易门铜矿总结投产以来的经验,制定《易门铜矿地下开采技术管理工作条例》,开展了以“35905”为主要内容的矿山全面质量管理,在全国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上获矿山全面质量管理优秀成果奖。除此之外,易门铜矿在采场使用震动放矿技术获得成功,是采矿工艺的一项重大改革,属国内首创,获省技术进步二等奖。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易门铜矿矿山资源陆续减少,新一届的领导班子未雨绸缪,提出了“万众一心上红山,众志成城建炼厂”的决策,为持续发展寻找接替资源。1986年2月23日,首批243名建设者挺进大红山,打响开坑第一茬炮,一个月实现“三通一平”,1992年8月24日,大红山铜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1997年7月1日建成投产。1993年3月,易门冶炼厂(易门铜业前身)破土动工,1995年11月15日建成投产。

“两个希望工程”的落地,是易门铜矿发展的延续,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进入上世纪末期,受国际铜价持续下跌的影响以及新项目建设投入等多重影响,易门铜矿离破产仅一步之遥。

面对严峻的挑战,易门铜矿提出“二三五”改革发展战略,开始了第二次的艰苦创业。从1999年开始,不断改革,精干主业,分流辅业,减少“吃铜”人数,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有效遏制住三年亏损,终于在2000年实现利润22万元。2003年、2005年易门铜矿通过实施“关闭破产”和“债转股”政策,改革改制成立玉溪矿业有限公司,结束五十余年工厂制企业模式。易门铜矿,这颗铜工业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50余年的兴衰荣辱更值得我们去追忆和感动。

滇铜小镇 涅槃新生

“你深藏绚丽瑰宝,你蕴涵奉献情操,为了祖国繁荣昌盛,矿山儿女赤胆衷肠。”《大山魂》萦绕耳畔,穿过一甲子的时光隧道,蜿蜒的井下巷道通向远古的铜矿腹地,一路上矿灯在头上闪耀,希望在心中升腾,矿山工人绘出了灿烂的画图,改变了地上地下原始风貌。

这里曾是中国的八大铜矿之一,它激越高歌的身后伴随着阵痛与沧桑,铅华褪尽后的涅槃新生让我们动容。当年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齐聚绿汁,无论从习俗、语言还是文化、信仰、思想上都发生着微妙的撞击与磨合,逐渐形成了“多彩民俗、铜运驿道、九州交融”的独特文化,一代代传承下来,是“矿二代”“矿三代”共同的乡愁。

2018年,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的要求,玉溪矿业完成新一轮的改革。玉溪矿业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借助政策东风,顺利完成“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位于绿汁镇的苏联专家楼、木奔选厂、三家厂吊桥等核心物项较为完整的保留下来,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史的一幕缩影。

2020年,易门县人民政府联合玉溪矿业集团共同申 国家第四批工业遗产,并将易门铜矿作为绿汁镇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沉积,把工业遗产保护与绿汁镇特色小镇建设紧密结合,打造工业遗产特色旅游,推进绿汁滇铜历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积极打造滇铜特色旅游路线、工业研学实训基地、滇铜文化展示馆等,促进了绿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易门铜矿涅槃新生。

2022年,绿汁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将滇铜文化转变为特色招牌,将工业遗产活用为开发载体,将乡村旅游拓展为文旅抓手。不断在资源枯竭转型发展道路上持续发力,向着产业多元化、文旅新发展、治理有实效、三农强提升的目标不断迈进。

—END—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