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看松湖?|松山湖畔的华为效应

编者按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为大湾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区域,松山湖在过去18年广纳英才,已成为全球创业者的乐园。

为更好挖掘湾区创业故事,展现松山湖各领域创业者的精神特质和理想追求,2019年,松山湖管委会与南方日 东莞新闻部联合启动《松山湖创业故事第五集之寻找大湾区创业部落调研》,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寻找从松山湖功能区走出去的创业部落,研究其群体特征、未来趋势和发展需求。

2019年11月起,南方+客户端开设《创业看松湖》专栏,以系列 道的形式,刊发调研成果。今天我们推出第10篇,关注位于东莞寮步镇的智能手机生产智能化推手安达自动化,敬请垂注!

温馨提示:

2019年创新松湖创业大赛正在面向全球征集创业项目,单个项目最高奖励300万元!如果你感兴趣来松山湖践行创业梦想,赶紧点击页面上方横幅海 名吧!

戳上方看视频

观察一个地区能否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往往有三个衡量指标:有没有举办世界级的盛会,有没有世界级的公司,有没有向外输出影响世界的产品或商业模式。

如今在松山湖,第二个指标已经有了答案。

2019 年,华为在松山湖迎来高光时刻。从年初溪流背坡村成为新晋“ 红”打卡地,到年中华为开发者大会的精彩绽放,再到年底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中小企业融通专业赛(华为专场)的顺利举办,“华为+松山湖”在形成越来越紧密关系的同时,也推动周边地区逐步形成软硬件开发齐头并进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自从2005年首次投资落地以来,华为公司已经在松山湖园区先后投资建设华为机器、华为大学、华为终端、华为研发实验室、华为台湾科技园南部学校、华为人才房等项目。

松山湖畔,华为效应正在加速扩散,不仅有数以万计的研发人员汇聚于此,还有众多生态伙伴集聚加入,以及越来越多从华为成长起来的创业团队。 随着华为效应的日益发展,华为全场景智慧生态将催生出源源不断的创业活力,打造成为向外输出影响世界的产品或商业模式。 可以预见,在湖光潋滟,树影葱郁的松山湖畔,未来有越来越多背着双肩包的工程师创客行色匆匆,奔跑于全球创新的前沿,为这座城市的创新创业生态增添更多色彩。

松山湖畔的欧洲小镇

时间回溯到一年前,2018 年 7 月 2 日上午,一辆辆载着华为员工的粤 B 牌大巴,从深圳坂田出发,沿龙大高速一路向北,前往约 50 公里外的东莞松山湖……

这是大约 2700 位华为员工到东莞松山湖工作的第一天,之后,华为开始了接连 6 次轰轰烈烈的大迁徙,超过两万名研发人员进入华为溪村工作,由此开始了不少人的双城记,华为与松山湖的故事也进入了新的篇章。

“松山湖的自然环境很好,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都有助舒缓工作压力,我认为在松山湖工作挺舒适的。”一位华为员工表示,对于来东莞松山湖办公,员工有不同的意见,但他认为跟着华为布局走没有问题,松山湖目前可能比不上深圳,但从长远看发展空间很大。

“地缘优势,使华为选择了东莞。” 广东省 科院宏观经济所副研究员万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东莞与深圳相邻,加上完善的产业配套、广阔的市场空间、适当的土地成本和发展空间,使东莞成为承接深圳产业溢出的首选。

从 2005 年起,华为就开始在东莞布局,从建立负责供应链的南方基地到终端总部,过去十多年,华为公司已经在松山湖园区先后投资建设了华为机器、华为大学、华为终端、华为研发实验室、华为台湾科技园南部学校、华为人才房等项目,在与东莞形成越来越紧密的关系的同时,也推动松山湖及周边地区逐步形成软硬件开发齐头并进的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2016 年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在接受新华 采访时曾表示:“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企业的竞争力。有了高铁、 络、高速公路,已经形成活力分布的时代,不会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

近年来,伴随深圳新增用地供应面积逐年下滑,可被大规模购买的土地减少,成本也逐渐攀升。相较之下,东莞优势逐渐凸显。加之东莞的产业环境、政策、产业链等配套发展不断完善,松山湖,或许更能符合华为对于未来发展的设想。

2014 年 9 月,华为松山湖基地动工,总投资为 100 亿元,占地面积为 126.66 万平方米,约 1900 亩,有 12 个建筑组团, 为了方便员工在庞大的园区和不同的“欧洲小镇”之间穿梭,园区内建有一条总长度为 5.6 公里的瑞士小火车。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松山湖畔坐落着华为“欧洲小镇”,走进这里,一幢幢充满欧洲风情的建筑映入眼帘,池塘,小溪,黑天鹅,还有满眼的绿色……

因为华为,松山湖湖畔多了一个“村”,它有个好听的名字——溪流背坡村,华为人喜欢管这里叫溪村。

“华为去哪儿,我们就去哪儿”

每个工作日,从深圳到东莞的通勤车中,除了华为员工,还有华为的供应商。

随着华为的到来,华为的相关供应商以及众多合作伙伴也开始布局东莞,以便为华为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

“华为去哪儿,我们就去哪儿。”作为华为软件服务商,易宝软件项目经理黄后林表示,华为的业务占据公司业务的 90%以上,自从华为部分业务布局到东莞后,易宝也就谋划到东莞。2017 年,易宝软件东莞分公司正式落地光大 We 谷。

以易宝软件所在的光大 We 谷产业园为例,目前已经进驻了包括中软国际、软通动力、易宝软件、华微软件等一批华为系软件服务企业,数以千计的软件开发人才高度集聚,为行业之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构建起良好氛围,这里也被坊间视为有望成为未来松山湖的“小南山区”。

供应商接踵而来,对东莞而言就是一条产业链的迁移,包括软件、信息服务、硬件设计、检验测试等,“我认为,会改写东莞的信息化历史。”黄后林对此表示。

华为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东莞的信息化历程,也改变了众多创业者的生活历程,华微软件副总经理谭志观就是其中之一。

谭志观家住广州番禺,由于 14 年公司开始和华为合作,他便带领十几人团队在深圳开拓疆土,开始了 4 年往返广深的双城记。2018 年 7月,他又带领团队来到了东莞,来到了松山湖,重新了解一座城市,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就像谈恋爱,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也需要磨合”回忆刚来到松山湖的情形,谭志观仍旧记忆犹新,他表示,2017 年公司最初考虑在松山湖建设基地时,松山湖还没多少人气,2018 年作为较早一批搬迁至此的企业,那时候松山湖周边的配套还不够完善,为了解决人才问题,公司通过住房补贴,往返班车等福利政策,努力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让员工更好地融入这个地方。

“员工的第一印象普遍是这里确实很漂亮,这里的环境,包括绿化,空气,员工都给予一致好评。其次就是松山湖未来的潜力,对于搞 IT的从业者而言,行业的发展动向,政策的宣传大家同样关注,大湾区战略规划提出之后,松山湖未来的发展机遇更大,机会更多,对于 90 后这样一批充满梦想的人而言,他们也希望抓住大湾区的发展契机,施展自己的才华。”

回想起这一年来到松山湖的发展变化,谭志观不禁感慨“变化太大了”,这种变化对于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够明显感知。 “在公司刚搬迁之初,园区食堂几乎不用排队,现在每天中午就需要排队了。” 谭志观笑着表示,看看路上车辆的数量能够明显感知松山湖的发展速度,这一年多来,园区附近的餐饮,购物、休闲配套设施不断兴起,目前园区已经在规划建设新的食堂。

“客观讲,当前在软件方面的人才,东莞相比较北上广深还有一定差距,但如果能够解决员工衣食住行的问题,让员工没有后顾之忧,一些年轻人反而更喜欢东莞。伴随大湾区的发展,松山湖是一片充满机遇的发展热土,对于有梦想的年轻人来说,选择松山湖未尝不是一个承载梦想的机会。”对于松山湖的发展前景,谭志观满怀期待。

在华为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下,松山湖周边镇区已引进华为配套软硬件项目数十个。从各项经济指标的贡献率看,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松山湖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据统计,目前松山湖进驻的企业涵盖了通信、 络、光电、消费电子以及 IC 设计、软件等信息服务等众多领域。

截止到 2018 年,松山湖已有电子信息企业和服务机构约 1100 家。2018 年,松山湖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4010 亿元,同比增长42.2%,占松山湖园区工业总产值的 95.3%。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035.06亿元,占松山湖进出口总额的89.33%,其中出口额为1344.32亿元,占松山湖出口总额的 99.42%。

探索创新路径,共建开放生态

时间来到 2019 年,国内外形势变得愈发复杂,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增强,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华为的发展也到了紧要关头。但我们知道,松山湖科技创新的发展,不能仅靠华为一家,它需要更多创业者的共同努力。

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余承东宣布,鸿蒙 OS 将向全球开发者开源,并即将投入 10 亿美元,与全球开发者一起打造全场景智慧生态。这也展示了华为与众多企业共建生态的决心。

为了加快生态产业链建设,寻求更多合作伙伴,鼓励帮助创业企业的成长,2019 年 10 月,松山湖高新区联合华为等企业举办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中小企业融通专业赛(华为专场)暨 2019 年创新松湖创业大赛。

“当前,华为正在面临历史性的时刻,我们万众一心努力将技术做到极致,但同时我们也知道,生态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来创建,我们需要更加专业的企业来和我们共同努力和思考。” 华为 CBG 健康业务副总裁姜婷表示,松山湖是一个很开放,很包容的地方,能够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全方面的平台、政策支持。如今松山湖已经成为众多高科技企业关注的地方,希望未来松山湖能成为中国科技生态高地。

然而,如何突破西方国家“卡脖子”技术,如何将硬科技成果转向市场,如何培养科研机构及科学家的创业思维,如何构建优良的创业生态……

关于这些问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人才应该是流动的,粤港澳地区有非常浓厚的创业氛围,有华为这样的大企业,也有一大批科研机构,在大企业工作过的,有经验的中层骨干和工程师都应该尝试出来创业,跟科学家组合,组成一个真正能够开发下一代技术的创业公司,这才是我们 会所需要的优良生态。

为了构建这样的生态,一代又一代的华为人也在不断努力着,他们怀揣着不断创新,不断奋斗的精神,在科技创新各个领域依旧熠熠生辉。而这其中,华为原高级副总裁李晓涛的经历或许能够给更多创业者以激励和启发。

从信息技术到工业制造,华为副总裁的逐梦之旅

2017 年 6 月 20 日,广东省工业大数据创新团队正式揭牌落户广智院,团队牵头负责人由华为原高级副总裁、中央研究院院长、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李晓涛担任,团队成员还包括荣获美国总统奖的金炯华教授、原美国贝尔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张卫平教授、全国知名企业e-works 创始人和开目公司创始人黄培博士等,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教授担任顾问。

成立短短不过两年多时间,李晓涛团队已开发出“广智云”工业大数据平台,并与劲胜、格力、美的、联想、大族激光、东方电气、中车等企业开展合作,累计承担国家智能制造项目近 10 项。

“最大的挑战是跨界融合”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 从衣食住行各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但是信息技术对工业领域的影响却是有限的。很多传统工业制造已经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科班出身的他面对制造业的发展困境充满焦虑。

“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离不开制造能力的不断提升”李晓涛坚定地表示,在这种情怀和责任的趋势下,他离开了工作 20 多年的华为,来到广智院重新出发,希望将熟悉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工业领域,让中国工业制造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中国制造业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 多年后,重新回到制造业,对我来说是一个重新学习、重新理解的一个过程。” 在华为待了 20 多年的他,不论从技术背景,对市场的理解,包括一些人脉,都是在通讯、信息技术领域,转换赛道,重新出发,这样的决定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容易,更何况已经事业有成的李晓涛。

“跟制造业同事谈信息技术和互联 ,跟互联 、信息技术的同事,就谈我们的工业制造。”李晓涛笑着表示,跨界融合是一直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未来取得的成绩如何其实也取决于跨界融合能否做好,不论是工业互联 还是智能制造,对于我们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茶壶里的饺子,你倒不出来就是没饺子

李晓涛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相对消费互联 来说,做工业大数据或者物联 更加考验重重,一是数据的获取非常困难,二是数据复杂性非常高,三是工业互联 的联结性仍然很低,系统非常分散,甚至存在很多数据的孤岛。

当前制造业数据低联结,生产线出了问题,很多时候只能依靠经验处理,并没有通过数据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说很多制造业的信息系统都是滞后的,数据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因此,李晓涛希望重构现有的工业信息化系统、打通产品与数据之间的连接,帮助制造企业实现产品数字化转型。

2017 年 12 月,在李晓涛的带领下,广智院工业大数据创新团队正式发布广智云”工业大数据平台。该平台可将制造业企业的设备生产线、工厂的运营管理透明化,通过软件管理,为传统制造业装上智能“大脑”,让企业运营成本更低,配置更灵活。

然而,相较于机器换人立竿见影的效率提升,工业大数据平台的成效更多是长远的,这也成了“广智云”的推广难点。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工业大数据是信息化基础建设,是打底座打地基的技术,它对于企业的提升分为不同的维度,包括生产效率、设备使用率、能耗节约、品质提升等方面,从长期而言,它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但是短期成效又不够显著,很难简单的通过投资回 率评估其价值,这也让李晓涛很是担心。

面对未来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政府及时制定了相应鼓励政策,引导企业进行智能化转型,这对于李晓涛及其团队起到了莫大的鼓舞作用。

目前“广智云”工业大数据平台,已与劲胜、格力、美的、联想、大族激光、东方电气、中车等企业开展合作,累计承担国家智能制造项目近 10 项。

“面向未来,但不为未来活着,立足现实,解决客户现有的问题,这一点是我在华为这么多年非常深刻的体会,也让我受益很大。” 谈及曾经华为的经历对之后事业的影响,李晓涛表示。 任正非曾说过“茶壶里的饺子,你倒不出来,就是没饺子。”出来创业以后,李晓涛对这句话更加深有感触,面对很多技术方案,他总会思考,这些方案是否真正的立足于东莞,立足于广东,立足于中国的制造业,是否真的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效率。

李晓涛认为,对于智能制造而言,包括工业互联 、工业大数据,它对于整个制造业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这不是一个一朝一夕的变化,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达到。

服务中小企业,拥抱定制化

“一台机器不干活,这条生产线就停了”李晓涛表示,牵一发动全身,就是柔性差,效率低下,是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大家知道时间就是金钱,我们的自动化方案,给企业一算能省了多少人工、省了多少成本,很多方案都是六个月就能回收成本,最慢也是一年半,显然企业就能逐渐用工业大数据去解决自动化的问题。

劲胜是 3C 领域的上市公司,主要为消费电子产品中的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虚拟现实 VR 等提供精密结构件。对劲胜来说,成本、效率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再加上毛利率偏低,如果管理不慎则很容易导致亏损。而且现在工人人力成本越来越高,重复性工作的工种也不好招工,所以劲胜本身也有很强的内需力去升级。通过合作,广智院利用云和工业大数据,帮助劲胜做能耗监测和安全预警,反向预知设备的健康状态,并建立了一个国家级的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基地,成就了双赢的结果。

“工业互联 、产业互联 要发展,不抓住中小企业的话,没有太大价值。”李晓涛表示,刚开始的广智云版本,团队目标很大,希望做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版本,但发现很难,因此,自广智云发布以来便坚持“拥抱定制化”,尽管我们做工业软件最害怕的就是定制化,但其实每个企业要有竞争力,升级做法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想办法满足他们。

“对于从大公司出来的创业者而言,曾经的工作经验,对于创业、开辟新的事业是有利有弊的”李晓涛分享道,在大公司工作,它的资金、人才、管理等相对更有保障,但当你需要自己牵头,需要自己发展一个企业时,你必须要面对这些问题,因此,要学会清零。 所谓清零,是不能按照原来的逻辑和思维习惯,你拥有的能力是不会丢失的,但在创业过程中,要立足于现实基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就不能按照大公司的运行逻辑,如果始终沿着过去的思维习惯,就会掉进巨大的陷阱里,所谓门不当户不对不能照搬。因此,当决定创业时就要对于过去的成功,过去的经历学会清零。

“对于研发型创业团队而言,松山湖是一个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李晓涛动情地表示,期待在湖光潋滟,树影葱郁的松山湖畔,未来有越来越多背着双肩包的工程师、创客行色匆匆,奔跑于全球创新的前沿,为东莞这座城市增添更多色彩。

【策划】黄少宏

【摄影】孙俊杰

【拍摄/剪辑】李玲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11月5日
下一篇 2019年11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