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 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5834―2011
代替 GB/T 15834―1995
2011年12月30日发布
2012年6月1日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目次
前言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3 标点符 的种类
4 标点符 的定义、形式和用法
5 标点符 的位置和书写形式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标点符 用法的补充规则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标点符 若干用法的说明
前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GB/T 15834―1995,与 GB/T 15834―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编写规则(GB/T 1.1―2009),对本标准的编排和表述做了全面修改;
——更换了大部分示例,使之更简短、通俗、规范;
——增加了对术语“标点符 ”和“语段”的定义(2.1/2.5);
——对术语“复句”和“分句”的定义做了修改(2.3/2.4);
——对句末点 (句 、问 、叹 )的定义做了修改,更强调句末点 与句子语气之间的关系(4.1.1/4.2.1/4.3.1);
——对逗 的基本用法做了补充(4.4.3);
——增加了不同形式括 用法的示例(4.9.3);
——省略 的形式统一为六连点“……”,但在特定情况下允许连用(4.11);
——取消了连接 中原有的二字线,将连接 形式规范为短横线“-”、一字线“―”和浪纹线“~”,并对三者的功能做了归并与划分(4.13);
——明确了书名 的使用范围(4.15/A.13);
——增加了分隔 的用法说明(4.17);
——“标点符 的位置”一章的标题改为“标点符 的位置和书写形式”,并增加了使用中文输人软件处理标点符 时的相关规范(第 5 章);
——增加了“附录”: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主要说明标点符 不能怎样使用和对标点符 用法加以补充说明,以解决目前使用混乱或争议较大的问题。附录 B 为资料性附录,对功能有交叉的标点符 的用法做了区分,并对标点符 误用高发环境下的规范用法做了说明。
本标准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阳、刘妍、于泳波、翁姗姗。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 15834―1995。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现代汉语标点符 的用法。
本标准适用于汉语的书面语(包括汉语和外语混合排版时的汉语部分)。
2 术语和定义
2.1 标点符 punctuation
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 ,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语句的停顿、语气以及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
注:数学符 、货币符 、校勘符 、辞书符 、注音符 等特殊领域的专门符 不属于标点符 。
2.2 句子 sentence
前后都有较大停顿、带有一定的语气和语调、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2.3 复句 complex sentence
由两个或多个在意义上有密切关系的分句组成的语言单位,包括简单复句(内部只有一层语义关系)和多重复句(内部包含多层语义关系)。
2.4 分句 clause
复句内两个或多个前后有停顿、表达相对完整意义、不带有句末语气和语调、有的前面可添加关联词语的语言单位。
2.5 语段 expression
指语言片段,是对各种语言单位(如词、短语、句子、复句等)不做特别区分时的统称。
3 标点符 的种类
3.1 点
点 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停顿和语气。分为句末点 和句内点 。
3.1.1 句末点
用于句末的点 ,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 、问 、叹 。
3.1.2 句内点
用于句内的点 ,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包括逗 、顿 、分 、冒 。
3.2 标
标 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 、括 、破折 、省略 、着重 、连接 、间隔 、书名 、专名 、分隔 。
4 标点符 的定义、形式和用法
4.1 句
4.1.1 定义
句末点 的一种,主要表示句子的陈述语气。
4.1.2 形式
句 的形式是“。”。
4.1.3 基本用法
4.1.3.1 用于句子末尾,表示陈述语气。使用句 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陈述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示例 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示例 2:(甲:咱们走着去吧?)乙:好。
4.1.3.2 有时也可表示较缓和的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
示例 1:请您稍等一下。
示例 2:我不由地感到,这些普通劳动者也同样是很值得尊敬的。
4.2 问
4.2.1 定义
句末点 的一种,主要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
4.2.2 形式
问 的形式是“?”。
4.2.3 基本用法
4.2.3.1 用于句子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设问等疑问类型)。使用问 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疑问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示例 1:你怎么还不回家去呢?
示例 2:难道这些普通的战士不值得歌颂吗?
示例 3:(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
4.2.3.2 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 ,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 隔开。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几乎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逗 。当选项较多或较长,或有意突出每个选项的独立性时,也可每个选项之后都用问 。
示例 1:诗中记述的这场战争究竟是真实的历史描述,还是诗人的虚构?
示例 2: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
示例 3: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尾: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大团圆的?荒诞的?民族形式的?有象征意义的?
示例 4:(他看着我的作品称赞了我。)但到底是称赞我什么:是有几处画得好?还是什么都敢画?抑或只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我不得而知。
示例 5:这一切都是由客观的条件造成的?还是由行为的惯性造成的?
4.2.3.3 在多个问句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可叠用问 。通常应先单用,再叠用,最多叠用三个问 。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问 。
示例:这就是你的做法吗?你这个总经理是怎么当的??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
4.2.3.4 问 也有标 的用法,即用于句内,表示存疑或不详。
示例 1:马致远(1250?―1321),大都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
示例 2:钟嵘(?―518),颍川长 人,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
4.3 叹
4.3.1 定义
句末点 的一种,主要表示句子的感叹语气。
4.3.2 形式
叹 的形式是“!”。
4.3.3 基本用法
4.3.3.1 用于句子末尾,主要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可表示强烈的祈使语气、反问语气等。使用叹 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感叹语气和语调或带有强烈的祈使、反问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示例 1:才一年不见,这孩子都长这么高啦!
示例 2:你给我住嘴!
示例 3:谁知道他今天是怎么搞的!
4.3.3.2 用于拟声词后,表示声音短促或突然。
示例 1:咔嚓! 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示例 2:咚! 咚咚! 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4.3.3.3 表示声音巨大或声音不断加大时,可叠用叹 ;表达强烈语气时,也可叠用叹 ,最多叠用三个叹 。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叹 。
示例 1:轰!! 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
示例 2:我要揭露! 我要控诉!! 我要以死抗争!!!
4.3.3.4 当句子包含疑问、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如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和带有惊愕语气的疑问句),可在问 后再加叹 (问 、叹 各一)。
示例 1:这么点困难就能把我们吓倒吗?!
示例 2:他连这些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还敢说自己是高科技人材?!
4.4 逗
4.4.1 定义
句内点 的一种,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4.4.2 形式
逗 的形式是“,”。
4.4.3 基本用法
4.4.3.1 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 (见 4.6.3.1),一般都用逗 。
示例 1: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 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示例 2:学历史使人更明智,学文学使人更聪慧,学数学使人更精细,学考古使人更深沉。
示例 3: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能反映现实,要是不相信我们的世界有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
4.4.3.2 用于下列各种语法位置:
a) 较长的主语之后。
示例 1:苏州园林建筑各种门窗的精美设计和雕镂功夫,都令人叹为观止。
b) 句首的状语之后。
示例 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c) 较长的宾语之前。
d) 带句内语气词的主语(或其他成分)之后,或带句内语气词的并列成分之间。
示例 4:他呢,倒是很乐意地、全神贯注地干起来了。
示例 5:(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白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e) 较长的主语中间、谓语中间或宾语中间。
示例 6:母亲沉痛的诉说,以及亲眼见到的事实,都启发了我幼年时期追求真理的思想。
示例 7:那姑娘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条绿色的裙子,腰间还系着一根橙色的腰带。
示例 8:必须懂得,对于文化传统,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统统抛弃,也不能不管精华糟粕全盘继承。
f)前置的谓语之后或后置的状语、定语之前。
示例 9:真美啊,这条蜿蜒的林间小路。
示例 10:她吃力地站了起来,慢慢地。
示例 11:我只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
4.4.3.3 用于下列各种停顿处:
a)复指成分或插说成分前后。
示例 1:老张,就是原来的办公室主任,上星期已经调走了。
示例 2:车,不用说,当然是头等。
b) 语气缓和的感叹语、称谓语或呼唤语之后。
示例 3:哎哟,这儿,快给我揉揉。
示例 4:大娘,您到哪儿去啊?
示例 5:喂,你是哪个单位的?
c) 某些序次语(“第”字头、“其”字头及“首先”类序次语)之后。
示例 6:为什么许多人都有长不大的感觉呢?原因有三:第一,父母总认为自己比孩子成熟;第二,父母总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第三,父母出于爱心而总不想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弯路。
示例 7:《玄秘塔碑》所以成为书法的范本,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其一,具有楷书点画、构体的典范性;其二,承上启下,成为唐楷的极致;其三,字如其人,爱人及字,柳公权高尚的书品、人品为后人所崇仰。
示例 8:下面从三个方面讲讲语言的污染问题:首先,是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语言污染问题;其次,是滥用缩略语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再次,是空话和废话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
4.5 顿
4.5.1 定义
句内点 的一种,表示语段中并列词语之间或某些序次语之后的停顿。
4.5.2 形式
顿 的形式是“、”。
4.5.3 基本用法
4.5.3.1 用于并列词语之间。
示例 1:这里有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的风气和氛围。
示例 2:造型科学、技艺精湛、气韵生动,是盛唐石雕的特色。
4.5.3.2 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
示例:他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辩解着。
4.5.3.3 用于某些序次语(不带括 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类序次语)之后。
示例 1:我准备讲两个问题:一、逻辑学是什么?二、怎样学好逻辑学?
示例 2:风格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甲、题材;乙、用字;丙、表达;丁、色彩。
4.5.3.4 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 。若相邻两数字连用为缩略形式,宜用顿 。
示例 1:飞机在 6 000 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示例 2:这种凶猛的动物常常三五成群地外出觅食和活动。
示例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二、三产业的基础。
4.5.3.5 标有引 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 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 。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 之间或并列的书名 之间(如引语或书名 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 。
示例 1:“日”“月”构成“明”字。
示例 2:店里挂着“顾客就是上帝”“质量就是生命”等横幅。
示例 3:《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
示例 4: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示例 5:办公室里订有《人民日 》(海外版)、《光明日 》和《时代周刊》等 刊。
4.6 分
4.6.1 定义
句内点 的一种,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以及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
4.6.2 形式
分 的形式是“;”。
4.6.3 基本用法
4.6.3.1 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分句(尤其当分句内部还有逗 时)之间的停顿。
示例 1: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示例 2: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内容没有分量,即使写得再长也没有用。
4.6.3.2 表示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主要是选择、转折等关系)之间的停顿。
示例 1: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
示例 2:尽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开始时总是弱小的,所以总是受压的;但是由于革命的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本质上又是不可战胜的。
示例 3: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因此,个人的见解总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
示例 4: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以为可以凉快些;谁知没有凉快下来,反而更热了。
4.6.3.3 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
示例:特聘教授的岗位职责为:一、讲授本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二、主持本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三、领导本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四、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4.7 冒
4.7.1 定义
句内点 的一种,表示语段中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停顿。
4.7.2 形式
冒 的形式是“:”。
4.7.3 基本用法
4.7.3.1 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如“说”“例如”“证明”等)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示例 1: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示例 2:她高兴地说:“咱们去好好庆祝一下吧!”
示例 3:小王笑着点了点头:“我就是这么想的。”
示例 4:这一事实证明:人能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能创造人。
4.7.3.2 表示总结上文。
示例:张华上了大学,李萍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4.7.3.3 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表示注释和说明。
示例 1:(本市将举办首届大型书市。)主办单位:市文化局;承办单位:市图书进出口公司;时间:8月 15 日―20 日;地点:市体育馆观众休息厅。
示例 2:(做阅读理解题有两个办法。)办法之一:先读题干,再读原文,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课文。办法之二:直接读原文,读完再做题,减少先入为主的干扰。
4.7.3.4 用于书信、讲话稿中称谓语或称呼语之后。
示例 1:广平先生:……
示例 2:同志们、朋友们:……
4.7.3.5 一个句子内部一般不应套用冒 。在列举式或条文式表述中,如不得不套用冒 时,宜另起段落来显示各个层次。
示例:第十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4.8 引
4.8.1 定义
标 的一种,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
4.8.2 形式
引 的形式有双引 ““””和单引 “‘’”两种。左侧的为前引 ,右侧的为后引 。
4.8.3 基本用法
4.8.3.1 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
示例: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4.8.3.2 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
示例: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4.8.3.3 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如别称、简称、反语等。
示例 1:电视被称作“第九艺术”。
示例 2: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示例 3:有几个“慈样”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4.8.3.4 当引 中还需要使用引 时,外面一层用双引 ,里面一层用单引 。
示例:他问:“老师,‘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4.8.3.5 独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段首和段尾都用引 ;不止一段时,每段开头仅用前引 ,只在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 。
示例:我曾在 纸上看到有人这样谈幸福:
“幸福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
“幸福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
“幸福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选择。……”
4.8.3.6 在书写带月、日的事件、节日或其他特定意义的短语(含简称)时,通常只标引其中的月和日;需要突出和强调该事件或节日本身时,也可连同事件或节日一起标引。
示例 1:“5·12”汶川大地震
示例 2:“五四”以来的话剧,是我国戏剧中的新形式。
示例 3: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4.9 括
4.9.1 定义
标 的一种,标示语段中的注释内容、补充说明或其他特定意义的语句。
4.9.2 形式
括 的主要形式是圆括 “”,其他形式还有方括 “[ ]”、六角括 “〔 〕”和方头括 “”等。
4.9.3 基本用法
4.9.3.1 标示下列各种情况,均用圆括 :
a) 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示例 1: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17 人。
示例 2: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热烈鼓掌)
b) 标示订正或补加的文字。
示例 3:信纸上用稚嫩的字体写着:“阿夷(姨),你好!”。
示例 4:该建筑公司负责的建设工程全部达到优良工程(的标准)。
c) 标示序次语。
示例 5:语言有三个要素:(1)声音;(2)结构;(3)意义。
示例 6:思想有三个条件:(一)事理;(二)心理;(三)伦理。
d) 标示引语的出处。
示例 7: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e) 标示汉语拼音注音。
示例 8:“的(de)”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
示例 1:[英]赫胥黎《迸化论与伦理学》
示例 2:〔唐〕杜甫著
4.9.3.3 刊标示电讯、 道的开头,可用方头括 。
示例:【新华 南京消息】
4.9.3.4 标示公文发文字 中的发文年份时,可用六角括 。
示例:国发〔2011〕3 文件
4.9.3.5 标示被注释的词语时,可用六角括 或方头括 。
示例 1:〔奇观〕奇伟的景象。
示例 2:【爱因斯坦】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33 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移居美国。
4.9.3.6 除科技书刊中的数学、逻辑公式外,所有括 (特别是同一形式的括 )应尽量避免套用。必须套用括 时,宜采用不同的括 形式配合使用。
示例:〔茸(róng)毛〕很细很细的毛。
4.10 破折
4.10.1 定义
标 的一种,标示语段中某些成分的注释、补充说明或语音、意义的变化。
4.10.2 形式
破折 的形式是“——”。
4.10.3 基本用法
4.10.3.1 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也可用括 ,见 4.9.3.1;二者的区别另见 B.1.7)。
示例 1: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示例 2:我一直坚持读书,想借此唤起弟妹对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4.10.3.2 标示插入语(也可用逗 ,见 4.4.3.3)。
示例: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4.10.3.3 标示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也可用冒 ,见 4.7.3.1、4.7.3.2)。
示例 1:坚强,纯洁,严于律已,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示例 2:画家开始娓娓道来——
数年前的一个寒冬,……
4.10.3.4 标示话题的转换。
示例:“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4.10.3.5 标示声音的延长。
示例:“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4.10.3.6 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
示例 1:“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示例 2:“亲爱的妈妈,你不知道我多爱您。——还有你,我的孩子!”
4.10.3.7 标示引出对话。
示例:——你长大后想成为科学家吗?
——当然想了!
4.10.3.8 标示事项列举分承。
示例: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4.10.3.9 用于副标题之前。
示例:飞向太平洋
——我国新型 运载火箭发射目击记
示例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示例 2: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汉书》
示例 3:很多人写好信后把信笺折成方胜形,我看大可不必。(方胜,指古代妇女戴的方形首饰,用彩绸等制作,由两个斜方部分叠合而成。——编者注)
4.11 省略
4.11.1 定义
标 的一种,标示语段中某些内容的省略及意义的断续等。
4.11.2 形式
省略 的形式是“……”。
4.11.3 基本用法
4.11.3.1 标示引文的省略。
示例: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11.3.2 标示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
示例 1: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示例 2:他气得连声说:“好,好……算我没说。”
4.11.3.3 标示语意未尽。
示例 1: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假如突然看见一缕炊烟,……
示例 2:你这样干,未免太……!
4.11.3.4 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
示例: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4.11.3.5 标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
示例:“还没结婚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
4.11.3.6 标示特定的成分虚缺。
示例:只要……就……
4.11.3.7 在标示诗行、段落的省略时,可连用两个省略 (即相当于十二连点)。
示例 1:从隔壁房间传来缓缓而抑扬顿挫的吟咏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
4.12 着重
4.12.1 定义
标 的一种,标示语段中某些重要的或需要指明的文字。
4.12.2 形式
着重 的形式是“.” 标注在相应文字的下方。
4.12.3 基本用法
4.12.3.1 标示语段中重要的文字。
示例 1:诗人需要表现,而不是证明。
4.12.3.2 标示语段中需要指明的文字。
示例:下边加点的字,除了在词中的读法外,还有哪些读法?
着急 子弹强调
4.13 连接
4.13.1 定义
标 的一种,标示某些相关联成分之间的连接。
4.13.2 形式
连接 的形式有短横线“-”、一字线“―”和浪纹线“~”三种。
4.13.3 基本用法
4.13.3.1 标示下列各种情况,均用短横线:
a) 化合物的名称或表格、插图的编 。
示例 1:3-戊酮为无色液体,对眼及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
示例 2:参见下页表 2-8、表 2-9。
b) 连接 码,包括门牌 码、电话 码,以及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月日等。
示例 3:安宁里东路 26 院 3-2-11 室
示例 4:联系电话:010-88842603
示例 5:2011-02-15
c) 在复合名词中起连接作用。
示例 6:吐鲁番-哈密盆地
d) 某些产品的名称和型 。
示例 7:WZ-10 直升机具有复杂天气和夜间作战的能力。
e) 汉语拼音、外来语内部的分合。
示例 8:shuōshuō-xiàoxiào(说说笑笑)
示例 9:盎格鲁-撒克逊人
示例 10:让-雅克·卢梭(“让-雅克”为双名)
示例 11: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孟戴斯-弗朗斯”为复姓)
4.13.3.2 标示下列各种情况,一般用一字线,有时也可用浪纹线:
a) 标示相关项目(如时间、地域等)的起止。
示例 1:沈括(1031―1095),宋朝人。
示例 2:2011 年 2 月 3 日―10 日
示例 3:北京―上海特别旅客快车
b) 标示数值范围(由阿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构成)的起止。
示例 4:25~30 g
示例 5:第五~八课
4.14 间隔
4.14.1 定义
标 的一种,标示某些相关联成分之间的分界。
4.14.2 形式
间隔 的形式是“·”。
4.14.3 基本用法
4.14.3.1 标示外国人名或少数民族人名内部的分界。
示例 1:克里斯蒂娜·罗塞蒂
示例 2:阿依古丽·买买提
4.14.3.2 标示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
示例:《淮南子·本经训》
4.14.3.3 标示词牌、曲牌、诗体名等和题名之间的分界。
示例 1:《沁园春·雪》
示例 2:《天净沙·秋思》
示例 3:《七律·冬云》
4.14.3.4 用在构成标题或栏目名称的并列词语之间。
示例 4:《天·地·人》
4.14.3.5 以月、日为标志的事件或节日,用汉字数字表示时,只在一、十一和十二月后用间隔 ;当直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时,月、日之间均用间隔 (半角字符)。
示例 1:“九一八”事变 “五四”运动
示例 2:“一·二八”事变 “一二·九”运动
示例 3:“3·15”消费者权益日 “9·11”恐怖袭击事件
4.15 书名
4.15.1 定义
标 的一种,标示语段中出现的各种作品的名称。
4.15.2 形式
书名 的形式有双书名 “《 》”和单书名 “〈 〉”两种。
4.15.3 基本用法
4.15.3.1 标示书名、卷名、篇名、刊物名、 纸名、文件名等。
示例 1:《红楼梦》(书名)
示例 2:《史记·项羽本记》(卷名)
示例 3:《论雷峰塔的倒掉》(篇名)
示例 4:《每周关注》(刊物名)
示例 5:《人民日 》( 纸名)
示例 6:《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文件名)
4.15.3.2 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类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
示例 1:《渔光曲》(电影名)
示例 2:《追梦录》(电视剧名)
示例 3:《勿忘我》(歌曲名)
示例 4:《沁园春·雪》(诗词名)
示例 5:《东方欲晓》(雕塑名)
示例 6:《光与影》(电视节目名)
示例 7:《 会广角镜》(栏目名)
示例 8:《庄子研究文献数据库》(光盘名)
示例 9:《植物生理学系列挂图》(图片名)
4.15.3.3 标示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的软件名。
示例:科研人员正在研制《电脑卫士》杀毒软件。
4.15.3.4 标示作品名的简称。
示例:我读了《念青唐古拉山脉纪行》一文(以下简称《念》),收获很大。
4.15.3.5 当书名 中还需要书名 时,里面一层用单书名 ,外面一层用双书名 。
示例:《教育部关于提请审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 告》
4.16 专名
4.16.1 定义
标 的一种,标示古籍和某些文史类著作中出现的特定类专有名词。
4.16.2 形式
专名 的形式是一条直线,标注在相应文字的下方。
4.16.3 基本用法
4.16.3.1 标示古籍、古籍引文或某些文史类著作中出现的专有名词,主要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民族名、朝代名、年 、宗教名、官署名、组织名等。
示例 1:孙坚人马被刘表率军围得水泄不通。(人名)
示例 2:于是聚集冀、青、幽、并四州兵马七十多万准备决一死战。(地名)
示例 3:当时乌孙及西域各国都向汉派遣了使节。(国名、朝代名)
示例 4:如咸宁二年到太康十年,匈奴、鲜卑、乌桓等族人徙居塞内。(年 、民族名)
4.16.3.2 现代汉语文本中的上述专有名词,以及古籍和现代文本中的单位名、官职名、事件名、会议名、书名等不应使用专名 。必须使用标 标示时,宜使用其他相应标 (如引 、书名 等)。
4.17 分隔
4.17.1 定义
标 的一种,标示诗行、节拍及某些相关文字的分隔。
4.17.2 形式
分隔 的形式是“/”。
4.17.3 基本用法
4.17.3.1 诗歌接排时分隔诗行(也可使用逗 和分 ,见4.4.3.1/4.6.3.1)。
示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17.3.2 标示诗文中的音节节拍。
示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17.3.3 分隔供选择或可转换的两项,表示“或”。
示例:动词短语中除了作为主体成分的述语动词之外,还包括述语动词所带的宾语和/或补语。
4.17.3.4 分隔组成一对的两项,表示“和”。
示例 1:13/14 次特别快车
示例 2:羽毛球女双决赛中国组合杜婧/于洋两局完胜韩国名将李孝贞/李敬元。
4.17.3.5 分隔层级或类别。
示例: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直辖市、自治区)/省辖市(地级市)/县(县级市、区、自治州)/乡(镇)/村(居委会)。
5 标点符 的位置和书写形式
5.1 横排文稿标点符 的位置和书写形式
5.1.1 句 、逗 、顿 、分 、冒 均置于相应文字之后,占一个字位置,居左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5.1.2 问 、叹 均置于相应文字之后,占一个字位置,居左,不出现在一行之首。两个问 (或叹 ) 叠用时,占一个字位置;三个问 (或叹 )叠用时,占两个字位置;问 和叹 连用时,占一个字位置。
5.1.3 引 、括 、书名 中的两部分标在相应项目的两端,各占一个字位置。其中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5.1.4 破折 标在相应项目之间,占两个字位置,上下居中,不能中间断开分处上行之末和下行之首。
5.1.5 省略 占两个字位置,两个省略 连用时占四个字位置并须单独占一行。省略 不能中间断开分处上行之末和下行之首。
5.1.6 连接 中的短横线比汉字“一”略短,占半个字位置;一字线比汉字“一”略长,占一个字位置;浪纹线占一个字位置。连接 上下居中,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5.1.7 间隔 标在需要隔开的项目之间,占半个字位置,上下居中,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5.1.8 着重 和专名 标在相应文字的下边。
5.1.9 分隔 占半个字位置,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或一行之末。
5.1.10 标点符 排在一行末尾时,若为全角字符则应占半角字符的宽度(即半个字位置),以使视觉效果更美观。
5.2 竖排文稿标点符 的位置和书写形式
5.2.1 句 、问 、叹 、逗 、顿 、分 和冒 均置于相应文字之下偏右。
5.2.2 破折 、省略 、连接 、间隔 和分隔 置于相应文字之下居中,上下方向排列。
5.2.3 引 改用双引 “﹃”“﹄”和单引 “﹁”“﹂”,括 改用“︵ ”“︶”,标在相应项目的上下。
5.2.4 竖排文稿中使用浪线式书名 “﹏”,标在相应文字的左侧。
5.2.5 着重 标在相应文字的右侧,专名 标在相应文字的左侧。
5.2.6 横排文稿中关于某些标点不能居行首或行末的要求,同样适用于竖排文稿。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标点符 用法的补充规则
A.1 句 用法补充规则
图或表的短语式说明文字,中间可用逗 ,但末尾不用句 。即使有时说明文字较长,前面的语段已出现句 ,最后结尾处仍不用句 。
示例 1:行进中的学生方队
示例 2:经过治理,本市市容市貌焕然一新。这是某区街道一景
A.2 问 用法补充规则
使用问 应以句子表示疑问语气为依据,而并不根据句子中包含有疑问词。当含有疑问词的语段充当某种句子成分,而句子并不表示疑问语气时,句末不用问 。
示例 1:他们的行为举止、审美趣味,甚至读什么书,坐什么车,都在媒体掌握之中。
示例 2:谁也不见,什么也不吃,哪儿也不去。
示例 3:我也不知道他究竟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A.3 逗 用法补充规则
用顿 表示较长、较多或较复杂的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时,最后一个成分前可用“以及(及)”进行连接,“以及(及)”之前应用逗 。
示例: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作息不规律,以及忽视营养均衡等,均会导致健康状况的下降。
A.4 顿 用法补充规则
A.4.1 表示含有顺序关系的并列各项间的停顿,用顿 ,不用逗 。下例解释“对于”一词用法,“人”“事物”“行为”之间有顺序关系(即人和人、人和事物、人和行为、事物和事物、事物和行为、行为和行为等六种对待关系),各项之间应用顿 。
示例:〔对于〕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相互对待关系。(误)
〔对于〕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相互对待关系。(正)
A.4.2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月日的简写形式时,用短横线连接 ,不用顿 。
示例:2010、03、02(误)
2010-03-02(正)
A.5 分 用法补充规则
分项列举的各项有一项或多项已包含句 时,各项的末尾不能再用分 。
示例:本市先后建立起三大农业生产体系:一是建立甘蔗生产服务体系。成立糖业服务公司,主要给农民提供机耕等服务;二是建立蚕桑生产服务体系。……;三是建立热作服务体系。……。(误)
本市先后建立起三大农业生产体系:一是建立甘蔗生产服务体系。成立糖业服务公司,主要给农民提供机耕等服务。二是建立蚕桑生产服务体系。……。三是建立热作服务体系。……。(正)
A.6 冒 用法补充规则
A.6.1 冒 用在提示性话语之后引起下文。表面上类似但实际不是提示性话语的,其后用逗 。
示例 1: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提示性话语)
示例 2:据《苏州府志》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约有 150 多座,可算名副其实的园林之城。(非提示性话语)
A.6.2 冒 提示范围无论大小(一句话、几句话甚至几段话),都应与提示性话语保持一致(即在该范围的末尾要用句 点断)。应避免冒 涵盖范围过窄或过宽。
示例: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误)
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正)
A.6.3 冒 应用在有停顿处,无停顿处不应用冒 。
示例 1: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有停顿)
示例 2:这事你得拿主意,光说“不知道”怎么行?(无停顿)
A.7 引 用法补充规则
“丛刊”“文库”“系列”“书系”等作为系列著作的选题名,宜用引 标引。当“丛刊”等为选题名的一部分时,放在引 之内,反之则放在引 之外。
示例 1:“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示例 2:“中国哲学典籍文库”
示例 3:“20 世纪心理学通览”丛书
A.8 括 用法补充规则
括 可分为句内括 和句外括 。句内括 用于注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即本身就是句子的一部分,应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句外括 则用于注释句子、句群或段落,即本身结构独立,不属于前面的句子、句群或段落,应位于所注释语段的句末点 之后。
示例:标点符 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 ,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语句的停顿、语气以及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数学符 、货币符 、校勘符 等特殊领域的专门符 不属于标点符 。)
A.9 省略 用法补充规则
A.9.1 不能用多于两个省略 (多于 12 点)连在一起表示省略。省略 须与多点连续的连珠 相区别(后者主要是用于表示目录中标题和页码对应和连接的专门符 )。
A.9.2 省略 和“等”“等等”“什么的”等词语不能同时使用。在需要读出来的地方用“等”“等等”“什么的”等词语,不用省略 。
示例:含有铁质的食物有猪肝、大豆、油菜、菠菜……等。(误)
含有铁质的食物有猪肝、大豆、油菜、菠菜等。(正)
A.10 着重 用法补充规则
不应使用文字下加直线或波浪线等形式表示着重。文字下加直线为专名 形式(4.16);文字下加浪纹线是特殊书名 (A.13.6)。着重 的形式统一为相应项目下加小圆点。
A.11 连接 用法补充规则
浪纹线连接 用于标示数值范围时,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前一数值附加符 或计量单位可省略。
示例:5公斤~100公斤(正)
5~100 公斤(正)
A.12 间隔 用法补充规则
当并列短语构成的标题中已用间隔 隔开时,不应再用“和”类连词。
示例:《水星·火星和金星》(误)
《水星·火星·金星》(正)
A.13 书名 用法补充规则
A.13.1 不能视为作品的课程、课题、奖品奖状、商标、证照、组织机构、会议、活动等名称,不应用书名 。下面均为书名 误用的示例:
示例 1:下学期本中心将开设《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两门课程。
示例 2:明天将召开《关于“两保两挂”的多视觉理论思考》课题立项会。
示例 3:本市将向 70 岁以上(含 70 岁)老年人颁发《敬老证》。
示例 4:本校共获得《最佳印象》《自我审美》《卡拉 OK》等六个奖杯。
示例 5:《闪光》牌电池经久耐用。
示例 7:本市将召开《全国食用天然色素应用研讨会》。
示例 8:本 将于今年暑假举行《墨宝杯》书法大赛。
A.13.2 有的名称应根据指称意义的不同确定是否用书名 。如文艺晚会指一项活动时,不用书名 ;而特指一种节目名称时,可用书名 。再如展览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组织形式时,不用书名 ;特定情况下将某项展览作为一种创作的作品时,可用书名 。
示例 1:2008 年重阳联欢晚会受到观众的称赞和好评。
示例 2:本台将重播《2008 年重阳联欢晚会》。
示例 3:“雪域明珠——中国西藏文化展”今天隆重开幕。
示例 4:《大地飞歌艺术展》是一部大型现代艺术作品。
A.13.3 书名后面表示该作品所属类别的普通名词不标在书名 内。
示例:《我们》杂志
A.13.4 书名有时带有括注。如果括注是书名、篇名等的一部分,应放在书名 之内,反之则应放在书名 之外。
示例 1:《琵琶行(并序)》
示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
示例 3:《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草案)》
示例 4:《百科知识》(彩图本)
示例 5:《人民日 》(海外版)
A.13.5 书名、篇名末尾如有叹 或问 ,应放在书名 之内。
示例 1:《日记何罪!》
示例 2:《如何做到同工又同酬?》
A.13.6 在古籍或某些文史类著作中,为与专名 配合,书名 也可改用浪线式“﹏”,标注在书名下方。这可以看作是特殊的专名 或特殊的书名 。
A.14 分隔 用法补充规则
分隔 又称正斜线 ,须与反斜线 “”相区别(后者主要是用于编写计算机程序的专门符 )。使用分隔 时,紧贴着分隔 的前后通常不用点 。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标点符 若干用法的说明
B.1 易混标点符 用法比较
B.1.1 逗 、顿 表示并列词语之间停顿的区别
逗 和顿 都表示停顿,但逗 表示的停顿长,顿 表示的停顿短。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一般用顿 ,但当并列词语较长或其后有语气词时,为了表示稍长一点的停顿,也可用逗 。
示例 1:我喜欢吃的水果有苹果、桃子、香蕉和菠萝。
示例 2:我们需要了解全局和局部的统一,必然和偶然的统一,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示例 3:看游记最难弄清位置和方向,前啊,后啊,左啊,右啊,看了半天,还是不明白。
B.1.2 逗 、顿 在表列举省略的“等”“等等”之类词语前的使用
并列成分之间用顿 ,末尾的并列成分之后用“等”“等等”之类词语时,“等”类词前不用顿 或其他点 ;并列成分之间用逗 ,末尾的并列成分之后用“等”类词时,“等”类词前应用逗 。
示例 1:现代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的发展,带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
示例 2:写文章前要想好,文章主题是什么,用哪些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等等。
B.1.3 逗 、分 表示分句间停顿的区别
当复句的表述不复杂、层次不多,相连的分句语气比较紧凑、分句内部也没有使用逗 表示停顿时,分句间的停顿多用逗 。当用逗 不易分清多重复句内部的层次(如分句内部已有逗 ),而用句 又可能割裂前后关系的地方,应用分 表示停顿。
示例 1:她拿起钥匙,开了箱上的锁,又开了首饰盒上的锁,往老地方放钱。
示例 2:纵比,即以一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作比;横比,则以此事物与彼事物相比。
B.1.4 顿 、逗 、分 在标示层次关系时的区别
句内点 中,顿 表示的停顿最短、层次最低,通常只能表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分 表示的停顿最长、层次最高,可以用来表示复句的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逗 介于两者之间,既可表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也可表示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停顿。若分句内部已用逗 ,分句之间就应用分 (见 B.1.3 示例 2)。用分 隔开的几个并列分句不能由逗 统领或总结。
示例 1:有的学会烤烟,自己做挺讲究的纸烟和雪茄;有的学会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酱能吃到冬天;有的学会蔬莱腌渍、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
示例 2:动物吃植物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把整个植物吃掉,如原生动物;有的是把植物的大部分吃掉,如鼠类;有的是吃掉植物的要害部位,如鸟类吃掉植物的嫩芽。(误)。
动物吃植物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把整个植物吃掉,如原生动物;有的是把植物的大部分吃掉,如鼠类;有的是吃掉植物的要害部位,如鸟类吃掉植物的嫩芽。(正)。
B.1.5 冒 、逗 用于“说”“道”之类词语后的区别
位于引文之前的“说”“道”后用冒 。位于引文之后的“说”“道”分两种情况:处于句末时,其后用句 ;“说”“道”后还有其他成分时,其后用逗 。插在话语中间的“说”“道”类词语后只能用逗 表示停顿。
示例 1:他说:“晚上就来家里吃饭吧。”
示例 2:“我真的很期待。”他说。
示例 3:“我有件事忘了说……”他说,表情有点为难。
示例 4:“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让我们为您换上新衣。”
B.1.6 不同点 表示停顿长短的排序
各种点 都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句 、问 、叹 都表示句子完结,停顿最长。分 用于复句的分句之间,停顿长度介于句末点 和逗 之间,而短于冒 。逗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又短于分 。顿 用于并列词语之间,停顿最短。通常情况下,各种点 表示的停顿由长到短为:句 =问 =叹 >冒 (指涵盖范围为一句话的冒 )>分 >逗 >顿 。
B.1.7 破折 与括 表示注释或补充说明时的区别
破折 用于表示比较重要的解释说明,这种补充是正文的一部分,可与前后文连读;而括 表示比较一般的解释说明,只是注释而非正文,可不与前后文连读。
示例 1:在今年——农历虎年,必须取得比去年更大的成绩。
示例 2:哈雷在牛顿思想的启发下,终于认出了他所关注的彗星(该星后人称为哈雷彗星)。
B.1.8 书名 、引 在“题为……”“以……为题”格式中的使用
“题为……”“以……为题”中的“题”,如果是诗文、图书、 告或其他作品可作为篇名、书名看待时,可用书名 ;如果是写作、科研、辩论、谈话的主题,非特定作品的标题,应用引 。即“题为……”“以……为题”中的“题”应根据其类别分别按书名 和引 的用法处理。
示例 1:有篇题为《柳宗元的诗》的文章,全文才 2 000 字,引文不实却达 11 处之多。
示例 2:今天一个以“地球·人口·资源·环境”为题的大型宣传活动在此间举行。
示例 4:“我的老师”这类题目,同学们也许都写过。
B.2 两个标点符 连用的说明
B.2.1 行文中表示引用的引 内外的标点用法
当引文完整且独立使用,或虽不独立使用但带有问 或叹 时,引 内句末点 应保留。除此之外,引 内不用句末点 。当引文处于句子停顿处(包括句子末尾)且引 内未使用点 时,引 外应使用点 ;当引文位于非停顿处或者引 内已使用句末点 时,引 外不用点 。
示例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最喜欢这两句诗。
示例 2:书价上涨令许多读者难以接受,有些人甚至发出“还买得起书吗?”的疑问。
示例 3:他以“条件还不成熟,准备还不充分”为由,否决了我们的提议。
示例 4:你这样“明日复明日”地要拖到什么时候?
示例 5: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使之“藏之名山”,忍受了人间最大的侮辱。
示例 6:在施工中要始终坚持“把质量当生命”。
示例 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句话,说明了文采的重要。
示例 8:俗话说:“墙头一根草,风吹两边倒。”用这句话来形容此辈再恰当不过。
B.2.2 行文中括 内外的标点用法
括 内行文末尾需要时可用问 、叹 和省略 。除此之外,句内括 行文末尾通常不用标点符 。句外括 行文末尾是否用句 由括 内的语段结构决定:若语段较长、内容复杂,应用句 。句内括 外是否用点 取决于括 所处位置:若句内括 处于句子停顿处,应用点 。句外括 外通常不用点 。
示例 1:如果不采取(但应如何采取呢?)十分具体的控制措施,事态将进一步扩大。
示例 2:3 分钟过去了(仅仅才 3 分钟!),从眼前穿梭而过的出租车竟达 32 辆!
示例 3:她介绍时用了一连串比喻(有的状如树枝,有的貌似星海……),非常形象。
示例 4:科技协作合同(包括科研、试制、成果推广等)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的计划签订。
示例 5:应把夏朝看作原始公 向奴隶制国家过渡时期。(龙山文化遗址里,也有俯身葬。俯身者很可能就是奴隶。)
示例 6:问:你对你不喜欢的上司是什么态度?
答:感情上疏远,组织上服从。(掌声,笑声)
示例 7: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对于我来说,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吸引力。
示例 8:由于这种推断尚未经过实践的考验,我们只能把它作为假设(或假说)提出来。
示例 9:人际交往过程就是使用语词传达意义的过程。(严格说,这里的“语词”应为语词指 。)
B.2.3 破折 前后的标点用法
破折 之前通常不用点 ;但根据句子结构和行文需要,有时也可分别使用句内点 或句末点 。破折 之后通常不会紧跟着使用其他点 ;但当破折 表示语音的停顿或延长时,根据语气表达的需要,其后可紧接问 或叹 。
示例 1:小妹说:“我现在工作得挺好,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我能抽支烟吗?”(表示话题的转折)
示例 2:我不是自然主义者,我主张文学高于现实,能够稍稍居高临下地去看现实,因为文学的任务不仅在于反映现实。光描写现存的事物还不够,还必须记住我们所希望的和可能产生的事物。必须使现象典型化。应该把微小而有代表性的事物写成重大的和典型的事物。——这就是文学的任务。(表示对前几句话的总结)
示例 3:“是他——?”石一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示例 4:“我终于考上大学啦!我终于考上啦——!”金石开兴奋得快要晕过去了。
B.2.4 省略 前后的标点用法
省略 之前通常不用点 。以下两种情况例外:省略 前的句子表示强烈语气、句末使用问 或叹 时;省略 前不用点 就无法标示停顿或表明结构关系时。省略 之后通常也不用点 ,但当句末表达强烈的语气或感情时,可在省略 后用问 或叹 ;当省略 后还有别的话、省略的文字和后面的话不连续且有停顿时,应在省略 后用点 ;当表示特定格式的成分虚缺时,省略 后可用点 。
示例 1:想起这些,我就觉得一辈子都对不起你。你对梁家的好,我感激不尽!……
示例 2:他进来了,……一身军装,一张朴实的脸,站在我们面前显得很高大,很年轻。
示例 3:这,这是……?
示例 4:动物界的规矩比人类还多,野骆驼、野猪、黄羊……,直至塔里木免、跳鼠,都是各行其路,决不混淆。
示例 5:大火被渐渐扑灭,但一片片油污又旋即出现在遇难船旁……。清污船迅速赶来,并施放围栏以控制油污。
示例 6:如果……,那么……。
B.3 序次语之后的标点用法
B.3.1 “第”“其”字头序次语,或“首先”“其次”“最后”等做序次语时,后用逗 (见 4.4.3.3)。
B.3.2 不带括 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做序次语时,后用顿 (见 4.5.3.2)。
B.3.3 不带括 的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或罗马数字做序次语时,后面用下脚点(该符 属于外文的标点符 )。
示例 1:总之,语言的 会功能有三点:1. 传递信息,交流思想;2. 确定关系,调节关系;3. 组织生活,组织生产。
示例 2:本课一共讲解三个要点:A. 生理停顿;B. 逻辑停顿;C. 语法停顿。
B.3.4 加括 的序次语后面不用任何点 。
示例 1:受教育者应履行以下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三)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制度。
示例 2:科学家很重视下面几种才能:(1)想象力;(2)直觉的理解力;(3)数学能力。
B.3.5 阿拉伯数字与下脚点结合表示章节关系的序次语末尾不用任何点 。
示例:3 停顿
3.1 生理停顿
3.2 逻辑停顿
B.3.6 用于章节、条款的序次语后宜用空格表示停顿。
示例:第一课 春天来了
B.3.7 序次简单、叙述性较强的序次语后不用标点符 。
示例:语言的 会功能共有三点:一是传递信息;二是确定关系;三是组织生活。
B.3.8 同类数字形式的序次语,带括 的通常位于不带括 的下一层。通常第一层是带有顿 的汉字数字;第二层是带括 的汉字数字;第三层是带下脚点的阿拉伯数字;第四层是带括 的阿拉伯数字;再往下可以是带圈的阿拉伯数字或小写拉丁字母。一般可根据文章特点选择从某一层序次语开始行文,选定之后应顺着序次语的层次向下行文,但使用层次较低的序次语之后不宜反过来再使用层次更高的序次语。
示例:一、……
(一)……
1. ……
(1)……
①/a. ……
B.4 文章标题的标点用法
文章标题的末尾通常不用标点符 ,但有时根据需要可用问 、叹 或省略 。
示例 1:看看电脑会有多聪明,让它下盘围棋吧
示例 2:猛龙过江:本店特色名菜
示例 3:严防“电脑黄毒”危害少年
示例 4:回家的感觉真好
——访大赛归来的本市运动员
示例 5:里海是湖,还是海?
示例 6:人体也是污染源!
示例 7:和平协议签署之后……
原文参考
http://www.moe.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5/01/13/20150113091548267.pdf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