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好帽子、塞上耳机、看着手机,最好再戴一副遮住半张脸的墨镜才敢出门……你是否见过这样的“ 恐”青年,又或许,你也是“ 恐”人群中的一员? 交平台上,与“ 恐”相关的话题讨论很热。(见10月24日《光明日 》)
人类是群居动物,人际交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本性与常态。可在科技进步、信息发达的当今,一些人却患上了“ 交恐惧”,他们在 交时会感受到不适、害怕和焦虑。
有专家指出, 交恐惧症的问题不是不 交,而是恐惧。剖析“ 交恐惧”本质,实际上是在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 交情况时,所产生出的明显害怕或焦虑。
这通常是始于童年或青春期的常见心理障碍。当下年轻一代独生子女居多,楼房耸立打破了过去邻里无间的状态,年幼时他们的 交频率就远不及上一代;成长过程中又正逢互联 兴起, 交软件普及,年轻人越来越呈现“线上狂欢、线下沉默”的状态。“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害怕失望罢了”。这种“逃离”心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认知加工偏差。即在面对 交人群时会夸大负面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或者对模棱两可的情况作出消极的解释。
但事实上,别人并没有那么关注你的一举一动,更不会觉得你很糟糕。切忌盲目往自己身上贴标签,并由此制造出无端的焦虑。
化解破解“ 恐焦虑”,首先要走出手机依赖症,提高自身的 交自信、 交勇气和 交本领。 交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常态。回避、抗拒,不过是自欺欺人。要多告诉自己可以很好地完成 交活动,进而拥有更积极的情绪。
家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积极引导,培养其树立正确 交的意识和自信心,以平常心待人对己,比如要友善地对待别人,在帮助他人时忘却烦恼、证明自身价值;不要拿自己弱点和别人优点相比,过于自大和盲目自卑均不可取,等等。(张玉胜)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