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 时代,请将隐私还给用户

禁止全部权限仍可获取用户信息,这样的APP不在少数。近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通过互联 监测,发现17款移动应用存在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信息的行为。互联 时代,大数据无孔不入,窥探着消费者的生活和偏好——购物软件监视着我们的购物习惯, 交软件窥视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娱乐软件编织出一个个看似美丽的“信息茧房”。个人隐私不断被泄露的后果,轻则被人骚扰,重则财产损失,更甚者则会危及国家的安全。谁来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信息?消费者又要如何预防APP欺诈?

当互联 开始迈向大数据时代,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发 会管理规范的变革。近年国家屡出各项 络管控措施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清朗行动”使得APP猖獗盗取信息甚至诱骗用户的现象有所改善。但APP大量获取用户隐私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用户在使用各类APP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最小化地赋予APP权限。

一味依赖国家规范和用户“自保”并不能真正改善信息泄露的现状,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责任亟需从民众转移到数据使用者。肆意获取个人信息当休矣,APP应与用户保持距离,良性互动而非“赤裸相见”。目前,数据的使用依赖于事前的告知与授权。然而数据二次利用的不确定性导致事前告知的个人许可模式意义不大。因此,数据使用者应当以数据保护为己任,并为敷衍了事和不达标准的保护措施承担法律责任。公开分析数据与算法系统、采用第三方公证的可靠算法和保护用户不开通隐私权限也能正常使用APP的权利,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原则: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将个人隐私信息权利还给用户,APP才能真正赢得人心,健康、长远发展。

数据和隐私的“相互融合”,让个人的私人生活不断以数据的形式呈现于 络,“雁过留声、来过留痕”在互联 中演变成隐私的剥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抓取应以合理的信息获取和人格尊严为边界,隐私之外存于 络,隐私之内,请归还用户。

文/张钰 (山东大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1月20日
下一篇 2021年11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