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南路西里街,一面刻有近百首唐诗宋词的文化墙引起了当地市民的驻足欣赏。太原市民关注的不仅限于刻在墙上的传统文化,更是扩大到了表现诗词的繁体字上。据市民统计,这面“文化墙”上共计出现了33处错别字。对此,太原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表示,设立单位的初衷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但在古诗词的简繁体转化时出现了一定的纰漏。(12月9日澎湃新闻)
一面墙上,竟然出现了33个错别字——本来是要装作有文化的样子,不料却被贻笑大方。更可笑的是,在文化墙上出现问题的,绝非太原这一个案例。前段时间,有媒体曝光,在安徽六安市的某面文化墙上,出现了二十四孝中“埋儿奉母”的故事,许多市民对此非常反感,“埋儿”在当下就是故意杀人,如此孝道,也要继承吗?
我们当如何继承和宣传传统文化?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体学习时曾讲到,“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在今年2月的另外一次集体学习会上,他又强调,“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很显然,对传统文化进行去伪存真、深化研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做好文化墙的宣传工作。基层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再用“剪切”、“复制”、“粘贴”的无脑方式进行这方面的宣传工作,必然会在更有文化的群众面前献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