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建议,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最好的保护。针对我国文物修复保护人才匮乏的问题,有政协委员表示,将建设“文物医学院”,培养更多“文物医生”。代表委员们的建言献策,让更多人关注文物保护利用的话题。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文物知识的普及获得了更多更新的渠道,创造了更加多样化的传播方式。2017年举行的国际建筑博览会上,人们欣赏到了敦煌莫高窟精美的洞窟壁画,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莫高窟的人流、壁画实时环境状况,也一同通过数字传输同步呈现;第四届世界互联 大会上,乌镇国际互联 会展中心用三维高清采集、三维打印等技术,将临潼的兵马俑请到了乌镇,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它,还可以与它亲切握手。
在文物传播领域,3D数字动画技术,VR、AR等技术的运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广泛、更多样、更迅捷地传播开来。“阳春白雪”的内容得以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润泽千里。“修复文物,遇见文明”等文物主题文化产品,就是创新文物传播方式的典型案例,通过新的媒体样态将文物的前世今生进行了立体呈现,进而在历史的经纬上拓宽了人们对文物的认知。传奇的故事、生动的表达、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进一步激发起人们对文物的兴趣和保护文物的意识,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了解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渴求,无声无息间,拉近了人们与文物、与历史、与传统的距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今年的《政府工作 告》也提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希望有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出现,让人们通过精妙的故事、立体的呈现、多元的互动,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文物和文物故事,更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