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弹窗广告,是一种技术霸凌

弹窗广告,已经到了 络公害的程度。打开电脑或者手机APP,映入眼帘的是覆盖整个页面大小的“恭喜收到xx红包”、“抽取粉丝大礼包”、“召唤好友”等,花花绿绿的弹窗广告扑面而来,这颜色红红火火的还让人以为是春节快要来了,让人烦不胜烦……

真所谓“弹窗日日有,广告时时来”。若是有互联 的金酸莓奖,弹窗广告这一应用不说获最高奖,那也必须是提名奖。

有客服人员直接表示,“运营商、软件、浏览器平台都有用户大数据,你只要提出广告时段、推广地区、目标受众、产品定位,我们就可以提供服务。” 而结果就是弹窗广告多如牛毛,让人不想看也得看,成为屏幕当之无愧的“霸主”。

我国广告法第44条明确规定,“在互联 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也多次针对互联 广告,开展整治行动,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是,随着互联 技术的发展,弹窗广告越来越花样百出,页面上明明看着有“关闭”字样,怎么点了关闭却弹到了另一个界面,感觉进入了一个迷魂阵,广告一环连一环,没完没了。

按理说,规定如此清楚明白,操作也似乎简单易行,那为何总是“打不死”,反而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就广告而言,弹窗广告就如同那些问你要不要房要不要商铺的骚扰电话,本质是一种行业内通用的市场营销行为,有其合法性,因此很多弹窗广告经营商钻了法律的空子。

比如虽然规定了在互联 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应当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但并没有规定关闭的标识要在多少像素乘以多少像素的大小以上。所以他们或许就特意把关闭的标识做的特别小,小到要用脸贴着屏幕,用鼠标或者小拇指指尖点击那个区域,才能成功关闭弹窗。有些弹窗还算有良心,可以设置成永久禁止再弹出。但是有些弹窗竟然是卸载主程序之后都卸载不掉的那种。这都让人好奇:程序的开发商是否是主要在开发弹窗,程序本身反倒像是个附带的小功能了。

从投入和产出的效果看,这种广告成本低,投放量大,广告效果显著。随着大数据的采集,有些广告甚至能够做到“精准投放”。

相信大家都有这种体验,我昨天只是在某个页面或是APP上浏览了一件风衣、或是某个著名化妆品,甚至是一本书。第二天你的手机会收到三件风衣、五个化妆品、N本同类书的推荐。一时之间,这种差异化个性服务,还颇受市场青睐,被各个广告经营商引为致胜“法宝”。

反观另一面,美其名曰的“精准推销”,通过技术手段获得用户手机 码信息,进而投放无法消除的“霸屏广告”,潜藏着信息安全隐患,用户一旦被诱导点击,容易在无意中对弹出的小程序授权读取自己个人私隐信息、联系方式等的一部分权限,严重的甚至会被盗取账 密码,很可能会成为电信诈骗的对象。

显然,此种“霸屏广告”在滥用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霸凌的表现,需要监管部门的介入,对运营商、软件、浏览器平台做出严格限制,加重处罚,增加打击力度,不可放其“裸奔”。试想,如果有人能不时窥视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种日子能过得安心吗?

事实上,过多的弹窗广告已经造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困扰。就像这个双十一,我已经被弹窗广告弹坏了。行文至此,说时迟那时快,我电脑屏幕的右上角和右下角此时又弹了两个广告出来,不说了,关弹窗去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10月5日
下一篇 2019年10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