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一览

近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新一轮建设正式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为导向,“双一流”建设学科将为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面建成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浙江大学21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今天,我们就向大家简要介绍首轮18个学科的建设情况和第二轮新增3个学科的特色情况。

化学

01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学科依托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多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平台和化学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新增国家级人才35人,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强基计划”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02

原始创新能力提升

在无机离子聚合及生物矿化、单分子精准测量和绿色催化等领域连续取得原始创新突破,7项成果发表于Science和Nature;提出“无机离子寡聚体及其聚合反应”新概念;将数百纳米尺度的无定形碳酸钙颗粒成功融合为毫米尺度的具有连续结构的宏观块体材料;发明了对溶液中单分子化学反应进行成像的显微镜技术,实现超高时空分辨成像;设计构筑“分子围栏”多相催化剂体系,在70℃的温和条件下将甲烷高效率转化为甲醇,达到本学科领域当前最高水平;利用氧化石墨烯纤维的二维基元结构和大体积收缩动态特性首次实现宏观材料的精确可逆融合与分裂。

03

成果转化服务国家亟需

通过校企合作攻关,推动芳樟醇与柠檬醛系列香料和维生素系列产品关键技术产业化,实现我国重要香料和维生素从依赖进口到主导国际市场的转变。发现沸石表面存在高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冠,研发紧急止血产品,获批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建成全球首条纺丝级单层氧化石墨烯十吨级生产线,相关产品获国际石墨烯产品认证中心颁发的全球首个产品认证。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7项,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明特等奖。

生物学

01

打造生命科学创新特区

聚焦“逆境与适应生物学”前沿问题攻关,揭示了RIPK1切割位点变异导致自身炎症疾病的分子机制,肿瘤外泌体在宿主固有免疫失衡中的重要作用及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经典致癌通路HER2-AKT的天然免疫识别调控以及肿瘤免疫、感染免疫和细胞衰老功能;阐明了CD4+T细胞嘌呤代谢紊乱如何导致焦虑症状,癌症发生的新调控机制和癌症靶向治疗的新思路等,发表CNS论文4篇,CNS子刊75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02

突破干细胞治疗关键技术

承担和执行国家空间科学微重力条件下干细胞成骨分化机制研究任务,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太空环境下成骨机制,为解决人类太空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在PNAS,Nat Commun等国际期刊发表成果;建立了基于干细胞的疾病诊疗平台,针对“遗传性耳聋”“遗传性肥厚型心肌病”“难治性免疫疾病”首次建立患者iPSC细胞系开展诊疗研究;与企业合作建立临床应用级的围产期干细胞培养体系。相关成果获国家专利6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03

探索野外实习教学新模式

以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实习基地为依托,探索野外实习教学新模式。先后与华东地区19所高校建立全国开放实习,联合台湾高校联合开设两岸实习课程,与美国与欧洲知名高校合作开设“东亚?北美植物间断分布及生态野外实习”和“中欧联合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以及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森林生物多样性控制实验样地,以及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 络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公顷大型森林长期监测样地。

生态学

01

打造品牌“金课”

制定本科通识课程和大类课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方案,承担全校生命科学知识科普教育的使命;建有“植物学”等3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课、“生物化学”等3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生命科学导论”等4门国家精品课、2门虚拟仿真实验金课等;创新本博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强基计划”,相关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02

专注大熊猫研究与保护

学科长期专注国宝大熊猫保护生物学研究,并积极开展大熊猫文化挖掘创新与传播探索。在Science Bulletin等期刊发文阐述大熊猫四川和秦岭亚种杂交将导致远交畸形衰退机制,相关成果指导大熊猫配种繁殖,遗传畸形率大幅降低。创作《熊猫中国》文学剧本并改编成《我从中国来之熊猫泰山》电影剧本,获国家电影局立项,其设计主形象“熊猫泰山”被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用为吉祥物“同同”,并设大熊猫展项。

03

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领域进行开创性探索

提出“五驾马车齐驱”理论,成为全国该领域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承担全国50多个乡村振兴规划项目,湖北省枝江市规划成为全国首个通过专家评审的县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编制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基于该规划的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04

文化遗产助力脱贫攻坚

揭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生态学原理和维持地方种群“田鱼”遗传多样性机理,构建全球领先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展计划署及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重要生态系统,列入“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南”。研究团队在全国建立15个示范基地,将浙江青田成功实践的“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技术体系大范围应用,并技术帮扶助力广西、贵州、宁夏等地脱贫,多次获中央级媒体 道。

机械工程

01

以学科底蕴厚植家国情怀

02

攻克硬岩隧道掘进装备(TBM)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杨华勇院士带领团队围绕TBM装备“掘不动、掘不快、掘不准”的国际难题,在刀盘硬岩系统能量积聚耗散规律与高效破岩机理、强冲击激励下机电液系统动力高效传递与调控原理、掘进过程状态感知原理与智能化控制方面取得重要创新成果,显著提升TBM破岩、脱困与调向能力。成果应用于国内外30余个重点重大隧道工程,带动工程产值超2000亿元,推动我国“掘进装备跻身世界前列”。

03

突破高档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

谭建荣院士带领团队发明了整机骨架型谱自适应定制设计、主机互反馈精度均衡分配设计、高档数控机床与工艺工装协调设计等成套关键技术,创建我国首个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龙门加工中心数字化设计技术体系,研发出高端装备数字化设计专业软件、设计知识库和设计集成平台,入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大进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04

首创完整的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体系

光学工程

01

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

打造光电Family品牌,构建立德树人、创新立人、素能强人、协同育人的多元育人范式。学生多次在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并累计在全国光电设计竞赛获奖19项,本科生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40余篇。

02

探索“基地?人才?项目联动”国际合作交流模式

依托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基地,深化与等世界顶尖大学及机构合作,发表国际合作论文230余篇,多次签订国际合作协议、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发起创办“一带一路&金砖五国”先进光子学论坛;研究生海外交流率100%。教师多次获美国陶瓷学会G.W.Morey奖等国际奖励和荣誉;并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10万名学者榜单》和《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榜单。

03

先进成像与智能感知、微纳光电子器件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提出移频等方法打破技术垄断,建立超分辨技术自主体系,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突破光学稳像关键技术,应用于国家航天重大工程,获省部发明一等奖;主持研制鹊桥 观测相机系统,首次从地月拉格朗日L2点获地月合影,研制嫦娥四 降落相机光学系统助力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被国家六部委授予“探月工程嫦娥四 任务突出贡献单位”称 ;大动态角速度测量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聚焦微纳光子学及核心光电子芯片等,连续四年获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成果,发表Nature,Science正刊论文3篇,先后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一等奖。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02

建设高端电镜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前沿研究

张泽院士团队领衔电镜中心五年间约为39800人次、122000个样品提供近8000台实验、逾92000小时技术服务,在Nature与Science主刊及子刊发表论文近30篇,形成了满足材料在高温、载荷、气氛等多种使役条件下的原位电镜表征技术,参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03

集成电路用大尺寸直拉硅单晶的杂质工程及其应用

杨德仁院士团队提出大尺寸直拉硅单晶中利用杂质控制缺陷的杂质工程新思想,发明微量掺锗硅晶体,解决集成电路用直拉单晶硅及其外延片中缺陷控制的国际难题,实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微量掺锗直拉单晶硅和外延片的大规模生产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04

引领国际光电材料发展

叶志镇院士领衔创建的氧化锌p型二元共掺杂理论获国际同行广泛采用,二元共掺技术与电致发光工作居国际前沿;发展n型高导电掺杂技术,突破无铟透明导电材料难题;率先开展钙钛矿发光机理研究,LED效率数次刷新世界纪录。

05

推动我国磁性材料产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严密教授团队发明多软磁相核壳结构复合材料,创制高磁通低功耗新软磁合金及制粉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发明锰锌和镍锌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建立了我国首条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生产线,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06

突破传统荧光传感材料瓶颈制约

07

发明浮法在线氧化物功能薄膜制备技术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1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强化学科发展

学科设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能源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制冷与低温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等二级学科和面向国家储能重大需求率先自设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建有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创新中心、垃圾焚烧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和浙江省制冷与低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部级基地。汇聚高水平师资团队,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111学科创新引智团队”和6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02

育人成效显著,科研创新活跃

通过课程、基地、导师、竞赛、教材“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产学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等,并与瑞典皇家工学院等所世界一流大学建立研究生双学位联合培养计划。学科瞄准国际前沿,在煤炭高效清洁综合利用、燃烧污染物控制、废弃物资源化、可再生能源、先进新能源系统、深低温制冷、高压储氢和车辆工程等方面,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获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奖励20项。

03

国际合作广泛,声誉日益提升

学科与欧美等国的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及国际知名企业建成了14个联合研究中心,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开展合作。“先进能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连续评估优秀。111学科引智基地与包括7名欧美院士在内的10个研究团队开展了联合培养、合作研究和双边交流。

电气工程

01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聚焦立德树人,形成有品牌的课程思政“电气方案”;建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爱迪生实验班”及“爱迪生创新实验室”,实验班深造率、竞赛获奖率近100%;推进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开展面向产业的多工程领域交叉培养项目计划;赴国家战略发展地区的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90%以上。

02

创建高增益变换拓扑的普适构造理论

提出系列化多自由度调控的宽压高效变换拓扑,解决高增益高效率电压匹配和转换难题,揭示了高增益电力变换多自由度调控和拓扑构造的基本规律,确立了高增益变换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国际引领地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03

攻克新能源电力系统负荷调控关键技术

挖掘需求侧负荷调节潜力,探索支撑新能源高效消纳和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新途径。首次实现百万千瓦级单体电解铝负荷参与电 一次调频,提出负荷时域互补、空间互济的集群调节方法,开发电 全过程风险调度系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04

揭示电力电子技术的信息本质特征

05

攻克高效电能转换芯片技术

开展IGBT芯片基础理论研究,攻克高压IGBT芯片电流关断能力提升与损耗抑制难题,联合中国中车研制完成1700?6500V高压系列产品,成功应用于高端装备领域,实现了国内高压IGBT技术的战略跨越,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

06

首创非平稳载荷永磁电机近限设计技术体系

发明系列新型高功率/转矩密度永磁电机定转子新结构,主持研发的635kW永磁同步牵引电机主要指标国际领先。成果应用于全球首列350km/h等级永磁高速列车,实现列车百公里能耗显著下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

控制科学与工程

01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再上台阶

自动化专业入选首批一流本科专业,新获批建设机器人工程专业。其中,自动化专业建立了以“一体两翼、创新驱动”为特色,以“科教融合、学科竞赛、科创 团、创新实验”为四轮驱动的全链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机器人工程专业加强课程体系顶层设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智能机器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教育部首批验收等级优秀。多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

02

攻克工业控制装置等关键难题并推广应用

攻克了工业控制装置及系统的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保障控制系统全生命周期安全稳定运行的高安全成套专用控制装置及系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相关成果运用于8条大型生产线,在关键工业装备推广应用1.3万余套,总体技术经济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6项安全性指标国际领先,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团队率先承担工控系统安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并获批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

03

占领高端控制技术制高点

孙优贤院士带领团队解决大型高炉性能指标多目标在线智能动态优化等国际性难题,成果在柳钢集团实施,项目结题验收评价“特优”。在青海德令哈建成全球第一个高海拔、极低温、高纬度区域的10MW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实现满负荷发电,发电达成率为同类电站世界之最。开发全流程智能预测控制系统,为大国重器添加“空分大脑”,率先实现特大型空分智能化运行,在全球最大空分集群装置完成投运,实现长周期运行和隐屏操作。

04

高质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

牵头制定先进控制与优化、两化融合评估、EPA总线系列国际标准和系列国家标准,掌握国际话语权和立案权。攻克腿足机器人灵巧运动控制、复杂未知环境地图构建以及自主定位与导航等核心技术,研发人型机器人在国内首次实现室外路面快速跑步、走草地、踩钢管等,四足机器人在国内首次实现快速跑步运动、上下台阶、倒地爬起、跳跃以及自主充电等功能,在负重、续航以及快速运动与高频晃动下的自主定位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1

打造具有浙大特色的人工智能育人生态体系

牵头编撰“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发布科教平台“智海”,搭建了开源开放、互联互通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生态体系,获批建设“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率先设立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形成“人工智能”及“智能+”的人才培养完整体系。

02

实施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类脑芯片的类脑计算机(Darwin Mouse),其中包含792颗浙江大学研制的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入选2020年世界互联 大会14项领先科技成果。

03

为数字经济发展赋能

学科毕业生主导或参与了数字长三角、城市大脑和“最多跑一次”等标志性工程建设,创办境内外上市企业市值合计超过一万亿元。建立了上海高等研究院、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嘉兴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参与建设之江实验室,推动全国数字经济发展。

04

在智能图形学与CAD等领域填补技术空白

攻克了“几何造型难、图形绘制慢”的国际难题,建立了贯穿三维图形表示、建模、绘制全过程的理论技术体系,率先提出微分域几何计算和面向GPU高并行架构的真实感图形实时计算的理论与方法,成功研制云协同的大尺度环境移动混合现实技术与平台,支撑我国飞机机身设计和三维CAD软件研制,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05

突破文物数字化全链条核心技术

成功研制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与高保真数字化采集系统,完成8000多平米壁画和百余件珍贵文物的原真性永久记录,以及高达12米的云冈石窟高仿真可拆卸式3D打印复制。研发了智能化文物知识图谱、丝绸图案智能生成等系统6套,形成系列沉浸式展示系统与装备。成果应用于全国21个省市60余处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中。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牵头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2项,获中央级媒体多次 道。

土木工程

01

厚植学科优势,构筑发展动能

学科是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首批一级学科博士点、首批博士后流动站。设有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海洋土木工程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0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基地,国家创新人才模式实验区、土建类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等8个国家教学创新基地。

02

突破关键技术,实现广泛影响

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2008年奥运会场馆、2010年世博会展馆、G20峰会主会场、港珠澳大桥、2022年冬奥会速滑馆、2022年世界杯卡塔尔卢塞尔主体育馆、杭州湾跨海大桥、温州机场和宁波机场软基处理、杭州天子岭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浙江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获批并开工建设,实现了我国岩土工程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零的突破。

03

迎接机遇挑战,积蓄发展潜力

学科力求面向“一带一路”“交通强国”“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碳达峰与碳中和”等一系列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整合学科资源,超前谋划布局,力促高质量发展。聚焦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对交通、住房、环境和能源的庞大需求,秉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将智慧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新型工业化等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实现建筑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智慧建造的转变。

农业工程

01

探索学科专业改革,打造一流教学队伍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系统工程专业和生物系统工程学科,建立了一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秘书长、国家教学名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会士等近30位国家级人才组成的一流师资队伍。

02

全力构建高水平教学体系

打造农业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生物生产机器人”,有效解决了课程知识覆盖面宽与农业工程类学生前置课程薄弱、课程实践要求高与实验实践平台缺乏、课程内容前沿性与质量保障条件不足等矛盾,逐步形成了以生为本,教书与育人、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设计与竞赛相结合,“课堂教学、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国际竞赛”多元化的“生物生产机器人”课程教学体系,先后三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03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智能农机装备、设施养殖精准调控、农业信息获取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与地方共建中原研究院、山东现代农业研究院等6个研究机构和14个产学研基地,与企业共建3个联合研究中心。作为国家级专家指导浙江、广东、新疆等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在金华、台州等地首创了智能农机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2.0模式,成为全国服务标杆,受国家和省部领导的高度赞扬。近5年“果蔬品质智能检测分级”关键技术等发明专利转让或许可实施80余件;研发新产品40余种,科技成果转化遍布全国30个省市区。

环境科学与工程

01

围绕国家需要,打造专业学位培养示范地

推进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致力于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高质量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开展理?工?农专业交叉学科实验教学改革,成功获批环境与资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02

学科综合实力快速增强

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形成一支由院士领军的一流学科人才队伍;新增“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界面行为调控技术原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

03

引领并推动我国有机污染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

围绕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朱利中院士领衔的“污染物环境界面行为及调控技术原理”研究团队,研发了场地及农田土壤有机污染缓解阻控与修复系列新技术,构建了不同类型复杂有机污染场地土壤协同修复的系统解决方案,攻克了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适应性差、效率较低、成本高等国际难题,显著提升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水平;成功实施42个高风险工业污染场地和有机污染农田修复工程,累计修复场地土壤355万立方米,引领我国污染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

04

为全球解决烟气污染物控制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针对工业锅炉/炉窑烟气污染控制技术现存的催化材料活性低且易中毒、污染物协同处理能力弱、运行成本高等问题,“燃煤工业锅炉炉窑烟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团队发明了系列适用于工业锅炉/炉窑的烟气多污染物催化净化材料和核心技术,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外企业大规模推广应用,削减二氧化硫21.05万吨/年、氮氧化物7.16万吨/年,推动我国燃煤电厂进入超低排放新阶段,为全球解决烟气污染物控制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软件工程

01

“四感教育”促进教学科研转化

加强学生专业自豪感、学院归属感、 会责任感、家国使命感的“四感教育”,开展精准就业服务,毕业生质量口碑带动高层次就业增加。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相关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程序竞赛基地学生获30余个国际奖项;超算竞赛基地打破世界纪录1项。

02

突破时序大数据关键技术

研制成功时序大数据实时智能处理平台“流立方”,成果应用于我国最大的银行卡收单机构,国家计算机 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工业互联 络安全监测系统,铁路互联 票务系统等,为40多万家客户和10亿多互联 用户提供云服务,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03

建设全国领先的区块链技术高端研究平台

设立国内首个高校区块链研究中心,创办国内首本区块链学术期刊《区块链研究》。成立全国第一家政、校、企共建的区块链技术研究院,承担科技部关于国家区块链战略规划重大问题研究任务,完成《区块链技术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告》等多个国家与地方规划。

04

制定多项残疾人国家行业标准

团队与中国残联合作成立“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等系列信息无障碍系统与平台,为3600多万残疾人提供服务。参与制定《读屏软件技术要求》等多项国家与行业标准;参与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赛事的信息无障碍规划设计;共同编写《雄安新区无障碍规划设计导则》;组织编著“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国家无障碍战略研究与应用丛书》中《无障碍与信息技术》分册。

05

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

联合中国资源卫星中心,成功研建高分数据 格、管理 格和服务 格平台。联合IT头部企业研制支持跨界服务模式融合、生态融合和环境融合的大型平台软件,应用于多个跨界服务场景和50多家大型医院。与企业合作研制云端虚拟化基础服务平台,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园艺学

01

育人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02

聚焦设计育种与种质创新

实施“设计育种”会聚研究计划,在作物精准育种理论与技术创新、作物逆境分子生理与调控、特色作物功能基因组学等研究方向居国内领先。在Nature Genetics, PNAS和Plant Cell 等国际顶级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创办Food Quality & Safety 期刊并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育成桃、葡萄、西甜瓜、茶等农作物新品种30余个;主持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6项;在蔬菜基因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多项省部一等奖。

03

提供科技兴农的浙大方案

创新科技兴农模式,形成北方设施园艺、南方鲜果物流、“浙大西迁路”茶和食用菌产业提升等三大技术辐射带,2项成果入选教育部十大精准扶贫典型案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州样板;开发“金观音茶”成为“龙泉三宝”;在贵州推广“浙农 117”等茶新品种;在云南量身打造“紫金普洱”茶产品、在西南创新建立 “六位一体”精准扶贫联动模式等。并助力华友—刚果(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植物保护

01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科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建设一流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等路径,农科拔尖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植物保护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构建“五优工程”博士生培养体系,斩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月18日
下一篇 2022年1月1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