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学霸趣闻|大文豪柳宗元曾专门写文章鼓励此人应考

大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辛巳科状元,乃卫州汲(今河南汲县)人氏班肃。

班肃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班宏,做过东川节度使。外祖父严震,做过山南西道节度使。

有关史料称,班肃喜欢交友、很重情义。做过大唐宰相的奸臣皇甫镈,曾经是班肃的直接上级。当皇甫镈受到断崖式降级处理(贬为崖州司户)时,不忘旧情的班肃,独自前往郊外为其饯行。皇甫镈的政敌很多,班肃此举,很有可能使自己遭受牵连之厄运。因而,班肃的行为让一些人很是佩服,认为他是个仁义之人。当然了,对班肃这样的举动,也可能有人认为是良莠不分、只讲人情不讲原则。

班肃做过坊州(治所在今陕西黄陵县)刺史、司封员外郎、仓部郎中等官职。仓部是户部的一个司,负责国家储备钱粮管理、出纳等事务。除此之外,班肃的其它事迹无考。

班肃有个同榜进士同学,名叫辛殆庶。此人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大名人柳宗元曾专门为他写过一篇文章,这就是科举史上比较有名的《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

在辛殆庶的家乡,他是个有名的才子。在州郡组织的选拔考试中,辛殆庶的成绩无人与之争锋。然而,辛殆庶三次进京赶考,却都名落孙山。柳宗元的《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就是写于辛殆庶的一次落榜之后。柳宗元写作此文,目的是为辛殆庶鼓劲打气,勉励他不要为一时的失利而灰心气馁,要振作精神从头来过。只要不轻言放弃,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最终金榜题名。

有人撰文称,柳宗元虽然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却比较厌恶乃至反对科举制度。原因是柳宗元感觉这项制度存在太多弊端,亟需予以变革。而这篇《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就是证据之一。在柳宗元的这篇文章中,罗列了科举制度的种种问题,比如讲究门第、注重名声,忽略真才实学,寒门子弟难以得其门而入;录取人数太少、竞争过于激烈,宛如当今的高考“独木桥”,致使许多学子穷经皓首也难以圆梦;等等。有人据此而认定,柳宗元对科举制度是持批判否定态度的。

在阅读古人的文章时,按照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断章取义地去寻找论据,是不少人爱犯的毛病。在《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中,柳宗元确实认为,对于寒门学子来说,科举之路极为艰难曲折。一是竞争过于激烈,成千上万人 考,每年录取不过二三十人,“凡九年于今,其间得意者,二百有六十人。”二是门第、声望以及考官口味取向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考生十有八九不能凭文章才学脱颖而出,“有司抑之则已”“其果以文克者,十不能一二。”但如果因此而断定柳宗元否定科举制度,则是一种轻率而不科学的结论。

唐代的科举制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不够完善严谨,是一种客观事实。比如门阀的影响依然比较大、请托的风气较盛、主观随意性因素较多,寒门子弟胜出者较少等等。任何一种制度,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科举制度也是这样。唐代的科举制度,毕竟还处于创立之后比较初级的阶段。在宋代以后的科举制度中,这种状况就得到了很大改观。从另一个方面讲,唐代的科举制度,总归是初步改变了做官靠“拼爹”的世袭制度,寒门学子靠“拼分”也有希望改变命运了。这种竞争的因素,即使只是部分存在,也比没有要强,也是一种进步。

通观《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全文,笔者认为,柳宗元对于科举制度的看法其实很正面。他在文章中关于科举制度种种艰难的说法,其实意在鼓励辛殆庶不要轻言放弃。唯其不易,坚持下去才更有意义。柳宗元还以自己的切身经历现身说法:“尝从俊造之后,颇涉艺文之事,四贡乡里,而后获焉。”意思是,自己也是经过四次考试,方才得以通过。你辛殆庶尽管三次落榜,但也不必灰心,曙光就在眼前了。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柳宗元还说了一些勉励的话,预祝辛殆庶早日取得成功。

柳宗元为科举考生写的文章,不止《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这一篇。在为别的考生写的文章中,柳宗元还用兵法“先虚后实”的道理为其支招,点拨他在考前要先广造声势,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以赢取考官们的印象分。试想,如果柳宗元真是否定抵制科举制度,还会如此煞费苦心地给考生们鼓士气、出主意,教给他们如何应对考试的方法吗?那他还不如干脆如是说:兄弟啊,哥是过来人,听哥一句劝,科举制度那劳什子害死人呐,别再费心劳神地忙活那没用的玩意儿了,趁早自己打拼创业去吧。

进士及第之后,辛殆庶就不知所终了,枉费了柳宗元一番苦心。

壹点 谷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9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