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复活千年瑰宝 将莫高窟“搬”进北京

正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举办的《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数字敦煌展》,让敦煌壁画、洞窟、彩塑等灿烂的文化遗产得以重现。一些已经关闭、不对外开放的洞窟,以数字化方式获得新生,让观众近距离“触摸”华夏文明与外来文明交融发展的印迹。

在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的展区内,敦煌研究院的近50件(套)文物数字化研究成果依次陈列:不仅有25幅高保真数字化壁画复制品、6尊彩塑复制作品,莫高窟第3窟、第285窟的复制洞窟,还有5件仿制乐器和10余件配套展品。绝大部分展品是首次在北京展出。其中不乏敦煌莫高窟著名的壁画及彩塑代表,如五台山全景图、水月观音图、反弹琵琶图等。

置身于按原大小复制的莫高窟第3窟,即被一片绚丽包围起来。抬头仰望绘满壁画的窟顶,不少人由衷赞叹。

敦煌莫高窟第3窟是湿壁画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一个病害窟。“壁面上起了一个个小水泡,水泡会集结着颜料层一块脱落。有专家分析,过不了多久,这个窟所有壁画内容就可能消失殆尽。”展览负责人唐丽介绍,虽然原洞窟已不对外开放,但通过数字还原,得以在数字空间永存。

此次数字敦煌展将持续3年,这是敦煌研究院首次在北京举办如此长时间的展览。展期创新纪录,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数字扫描技术,敦煌石窟的建筑、彩塑、壁画,经扫描、储存、转化加工,形成数字化成果。

“三维扫描和3D打印技术还原了彩塑的神韵,三维重建和艺术复原等比例复制了彩塑形貌……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呈现出敦煌彩塑‘静中似动’的艺术魅力。”展览讲解人员介绍。

“数字敦煌”构想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末,历经数十年发展,已取得一大批数字化成果。截至2021年底,“数字敦煌”项目已完成敦煌石窟268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164个洞窟的图像处理,45身彩塑、146个洞窟、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162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5万余张历史档案底片的数字化扫描,建立了逾百人的数字化专业技术团队。

留住可能消逝的文物,也是文物数字化的意义所在。始建于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与其他文物一样,面临保护之难:光照褪色、结构失稳、风化破坏、水害侵蚀、壁画酥碱……面对文物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运用技术手段实现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形成一套适用于不可移动文物壁画的数字化方法,不仅将多种成熟技术广泛应用于敦煌石窟的数字化保护中,还编制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标准。研究院表示将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设备和软件研发,提升文物数字化技术水平。

“希望‘数字敦煌’不仅能让更多观众感受敦煌的艺术魅力,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成就,提升艺术鉴赏力,增强文化自信,而且能推动敦煌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促进‘一带一路’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参与采写:李瑶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6月18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