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器——软件国产化第一站

当你在手机或电脑上回复这篇小文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用键盘打的字,是怎么出现在评论区的呢?

9月10日,历时三天的华为2020开发者大会在东莞松山湖正式开启,并发布了一系列产品,硬件产品有无线耳机、手表和笔记本,软件产品有鸿蒙操作系统、手机操作系统、华为云服务、智能家居开发平台、大数据服务服务。

还有一款软件产品,不怎么引人注目,但却关系到使用者体验、关系软硬件效率的软件–方舟编译器2.0。

编译器,”是处理软件的软件”,是负责将人类语言翻译为机器语言的工具。和现实中的翻译一样,如果这个翻译博学多才,对双方语言甚至国家习俗都特别了解,那毫无疑问,翻译出来的字句也会贴合对话场景、准确表达语意,用翻译界泰斗、清未启蒙思想家严复先生的话来讲就是”信达雅”。回到编译器上,对处理器来讲,是否能准确将一段代码”信达雅”的传递给不同品牌芯片,如华为麒麟系列、高通骁龙系列或者联发科天玑系列这些采用ARM(Advanced RISC Machine,进阶精简指令集机器)的芯片,所产生的效果是否和预期的一致,是否需要根据芯片品牌重新编译非常重要。对程序员来讲,在写一段代码的时候是否要分心去关注编译器是如何工作的、可以运行在哪些操作系统上、可以运行在哪些处理器上、执行效率快不快、学习成本高不高等都是需要考量的。

很遗憾的是,目前除了大连”易语言”在做汉字编程附带的编译器外,市场上几乎没有国产的编译器。因为编译器的工作几乎IDE(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集成开发环境)工具替代了。使用IDE,程序员几乎不必考虑用户有没有.NET Core、JRE等工具,并且IDE里还包含大量的组件和库,使编程像搭积木一样方便、快捷。

不要认为解决了芯片设计问题、存储问题、甚至光刻机国产化问题我们就会迎来光明。在编译器上,国外依然可以卡脖子!

市面上常用的开发软件,Windows开发工具C/C++、Java、Delphi等,Android开发工具Android Studio、Eclipse ADT等,iOS开发工具Object C、Swift等,跨平台开发工具Java、Haxe等,没有一款是国内公司开发的,如果出现技术禁运,那日后硬件升级,这些开发工具我们也没办法再用了。

编译器将预处理器格式化的、由高级语言写的源代码转换为机器语言,并由链接器转化为可执行程序的过程直接影响硬件处理速度,随之影响用户体验。这也就是同样的处理器、同样的内存,同样的应用程序,不同的编译器编译出的软件,在跑分软件上出现分数不同的地方。

现在,华为看到了编译器的重要性,在2019年8月发布上线后,第二次版本更新。方舟编译器直接将高级语言转化为机器语言,中减少了虚拟机动态编译的过程,使系统流畅度和响应速度大幅提升。升级版本更是增加了不同开发语言的支持和分发格式,成为一体化开发工具DevEco的组成部分。

算是未雨绸缪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8月8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