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供图)
36氪创办于2010年12月,以科技创投媒体起家。2016年7月份,前《第一财经周刊》联合创始人、投资人冯大刚加盟36氪。2019年11月8日,36氪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了“新经济服务第一股”。作为深耕创投圈12年的36氪,通过内容聚集了中国大部分创业公司、投资公司以及相关的服务机构。
但随着大环境的深刻变化,这家服务于新经济的上市公司,又该如何在内外交困中找到自己新的定位和价值所在?
业务为何未受冲击?
6月1日,36氪公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财 ,财 显示,36氪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为4961万元,较上年同期的4354万元增长13.9%。其中第一季度在线广告收入3760万元,较上年同期的3323万元增长13.1%;企业增值服务营收为934万元,较上年同期的690万元增长35.4%;订阅服务收入为267万元,上年同期的订阅服务营收为342万元。
费用方面,36氪在2022年第一季度销售与市场费用为2968万元,上年同期的销售与市场费用为3570万元;研发费用为1377万元,上年同期的研发费用为897万元。
2022年第一季度净利为3262万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为4046万元。在Non-GAAP下净利为3670万元,上年同期的经调整净亏损为3780万元。这是36氪继2021年四季度实现扭亏为盈后的连续第二个季度盈利,也是公司自2019年11月上市以来的单季度最高盈利。
从财 可以看到,广告依然是36氪收入的重要支柱。“对创业公司来说,其通过36氪去做一个广告,但公司的本质需求是想去融资,这其实是一个需要高度精准,高度闭环的流程,36氪整合起来就比较顺畅。”冯大刚表示。
对于营收增长以及净利的扭亏,冯大刚认为,“外界看我们财 不错,可能关注的是利润,利润更多是因为36氪本身是一个重人力的公司,跟媒体机构一样,我们绝大部分成本都来自于人力成本。而人力成本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成本,每次盈利波动的时候都是收入在波动。”
“企服点评”业务被寄予厚望
6月9日晚,36氪在线上举办了一场名为“保持奇迹”X·36Under36的创业者盛典。创业者对36氪的评价比较统一,“专业、深度、及时,一个很好的连接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平台”。在创业的过程当中,创业者们最需要的就是高效、低成本地链接这些资源,使公司步入成长的飞轮,快速发展。因此对于创业者而言,36氪这样的平台应该提供更多的价值。“创新”也成为了36氪自身发展的关键词。
2020年10月份,36氪率先推出了“36氪企服点评”平台,这也是业内第一家综合型的SaaS点评平台。36氪意图搭建起中国最专业的企业级软件和服务选型平台,切入万亿级B端决策市场。
“36氪企服点评”平台的出现可以说是36氪自身企业服务版图的完善与拓展,也是36氪向企服“深水区”进行的一次探索,更被视作为36氪的“第二增长曲线”。
“企服点评”的逻辑和大众点评类似,通过收录来自真实用户的企服软件的使用评价,帮助买方打破信息差,客观了解产品真正的业务表现。同时,企服厂商也能根据用户声音,有针对性的迭代产品,发掘潜在客户需求及销售线索。
财 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36氪企业增值服务的营收为934万元,较上年同期的690万元增长35.4%,虽然绝对金额不大,但增速明显,未来其能否超越广告业务成为36氪的新增长引擎,值得期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