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学,有你有我!
孙文菊
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2016级本科生
她为济南市长做过会议翻译
初见孙文菊,她正在山大文学馆奋笔疾书。对于每一个学外语的人来说,其实中文还都不错,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2016级本科生孙文菊亦然。“学语言最重要的就是积累,你没有办法自我延伸和推导,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
之所以选择德语作为大学的主修专业,孙文菊称曾在高中时期上过德语兴趣班,那时就明确了对专业的选择,“因为我对我专业的选择是非常明确的,我希望学习一门语言,我对它充满了兴趣。而且在之前接触德语时,发现它真的是一门充满逻辑魅力的语言,具有很多哲学思考的价值。”
在随后的大学生活中,孙文菊对于专业的热爱,在学业和翻译实践方面也有了具体体现:连续三年获山东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参加2019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大会,为济南市长做会议翻译,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集多项荣誉于一身的孙文菊,还担任着德语班的学委和组织委员,带领同学共同学习,使得班级的专业优秀率达到了80%,专业通过率达到了90%,夺得十几年来德语班最好的成绩。
另一方面,从新生赛中拿到最佳辩手,再到后来当教练、评委,作为外国语学院辩论队的负责人,她见证了学院辩论队的发展,“从原来的一轮游,到今年的‘山大杯’冠军,非常欣慰能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希望自己能继续为这个组织发光发热,让它变得更好。”
孙文菊坦言,即便她碰到的困难可能没有那么多,但压力还是会很经常的出现。“很多时候,事情不会按顺序来,而是会一件一件同时来。你又不能放低自己做事的要求和标准,所以要同时高效率地处理多项任务,这个时候的压力是很大的。在压力大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要心怀希望,事情总能一件一件做完的。”
作为学院唯一获山大校长奖的本科生,孙文菊认为自己属于“谋定而后动”的人,“我会做大量的规划和思考,当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那就什么都先要上试试,这样就不会后悔当时我因为胆怯,或者其他原因而放弃了那个宝贵的机会。当你什么都有了,最后再做选择的时候,自然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了。”
孤独是孙文菊大部分时候的状态,“刚开始真的会羡慕,我明明也很想玩,我明明也很想随便就可以出去吃饭,但后来开始慢慢享受这种孤独的状态。因为只有你自己的时候,你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对于大四学年的规划,孙文菊说,规划是要一步一步做的,当下就是先享受一下生活,因为前三年过得是很辛苦的,希望能够慢下脚步来,跟朋友有更多的交流。“很多以前一直想做,但是没来得及做的事情,比如定期健身、学车拿驾照,进而可以一个人去旅游等,希望能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有一个很好的执行。”
姜美锐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16级本科生
获三次国奖的他还会编曲
“大学其实是一个自我激励,和不断给自己设立目标的过程。”姜美锐是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16级本科生,曾获三次国家奖学金。之所以能获山大校长奖,一是自己投稿过一篇国际会议论文,二是自己所负责的学生组织,对学院学风建设和本科生教育有一定贡献。
让姜美锐引以为豪的,是上文中所提到的名为“山软智库”的学生组织。这个组织要做的事情,就是将大一到大四的专业课,以一个学生的视角看老师如何讲问题。最终将其整理成类似高中时期“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那样的辅导材料。
“现在我们已经整理了40万字的知识见解,同时还去和学院合作开展一些科研基础培养。当前专业较火的方向是机器学习,我们每两周开一次讨论班,从大一开始培养同学们的科研素养和基本科研技能,帮助他们完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度,更好的参与到科研事业中去。”一提起学生组织的工作,姜美锐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
学业上,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姜美锐会更加注重实践,“比方说期末考试考理论,但其实你的个人成长是在代码上。我们是通过不断的写代码,来理解理论的。”
在做学业规划之前,姜美锐称首先要找到自己是什么类型的生物钟和习惯。对于姜美锐来说,他有着猫头鹰型的作息习惯,更多的安排可能会自由的放到晚上,上午基本不会安排太多的工作,“至于要学到几点,其实是要看自己的灵感和积极性的。有时候学到12点就没有思路了,有时候感兴趣的话会学到凌晨两三点。”
空闲时间里,姜美锐会去追一些综艺、看一些好玩的东西,而且会因为这些东西的引导突然感兴趣,然后便会试着玩一玩,比如B-Box、尤克里里、编曲、vlog等,不过基本上会两三个月就换一个。“固定长期的爱好其实没有很多,只能说打游戏算一个。”
对于健身这一项活动,姜美锐也一直在坚持,但是在谈及体重变化时,他直言这是个非常心酸且悲伤的故事,“刚进大学不到120斤,现在150斤。一是因为我晚上学习比较多,二是当自己学习焦虑的时候,会把焦虑的化解放到食物上。所以每当期末考试学习累了,就会买很多零食边吃边学,久而久之就胖了。”
谈及未来规划时,姜美锐说山大就是我的最终目标。“未来还是蛮固定的,从外边拿到一个海外的博士,读个博后,最后希望可以回到山大拿到一个教职。”
孔妍文
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闻一多班)专业2017级本科生
她一年有300天泡在图书馆
孔妍文就读于闻一多班,这是全校文科唯一一个国家级基地班。“竞争压力很大,很多科目只有第一才是满绩。”孔妍文告诉我们。但是,即便是在这样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她的21门专业课中竟有17门拿到了满绩,大二学年14门专业课更是全部满绩。学期绩点一度高达4.96,刷新了闻一多班的纪录。连续两年斩获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三好学生、学业一等奖学金,傲人的成绩背后,是她不曾停止的脚步。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三百六十五天,无一日孔妍文不与读书相伴。在学校时,一年300多天泡在图书馆中,回家后,她对书也从来“爱不释手”。她笑着对我们说:“家里书买得都快放不下了,妈妈总是在想尽办法挪地方,添书橱。”
“要感谢我的导师杜泽逊老师、孙奇老师,还有孙学堂老师、马兵老师、刘占召老师,无论在学术还是人格上,他们都给予了我宝贵的指导,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文学,是孔妍文从小到大所始终热爱并坚持一贯的。“文学研究需要论证分析,需要理性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但是,一切研究都应当是从热爱出发的,我还是会想要保持身上的那份灵性。有什么人、事、物触动了心扉的时候,就会忍不住地把它们写下来。”谈起文学,她更加神采奕奕。擅长多文体写作的她,在山大本硕博数万人中脱颖而出,荣获2019年度臧克家奖学金。小说、现代诗、散文、随笔……她在不同领域中激扬文采,作品多篇发表或在征文比赛中获奖。
但古典诗词却浸润了她的全部生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精粹,它背后是千百年的文化传统,能包容最深最美的情韵。”她还说:“对于学者而言,赋诗作词同样是一项必须。只有自己知道该如何去作,才能真正读懂古人的诗词。如此再去注释、研究,才不会‘隔’。”
孔妍文与文学的相遇,在她百天时便结下了缘。“小孩子都会在百天的时候抓周,我当时就抓了笔。每次去商店的时候呀,也都会站在文具货架前不走。我妈妈给我讲,小时候睡觉我也要抓着笔,当时那么小的拳头,居然能攥住十支,爸爸拔都拔不出来。”对于爱读书的习惯,她笑着说是“天生的”。“我们专业就是锻炼读和写的功夫,读是输入,写是输出。你只有有了一定的输入,才能够输出。”
与其他学生不同,孔妍文的个人生活和学习时间非常规律,她一般在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我会保持充足的睡眠,然后在第二天高效率的完成学习和工作。”
“循序渐进、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这是孔妍文对待生活的态度,“不要刻意去追求一些功利性的东西,当你真正踏实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想要的一切就会自然而然地到了。”
对于未来,孔妍文称文学是她一直以来热爱的东西,并且想保持自己对文学的那一份灵性,以后也要一直坚持下去。“我想读完博士,在高校任教,做一名学者。”
如有好的大学校园线索,可在下方留言,也可投稿至1481331216@qq.com。
在和三位山东大学“校长奖”获得者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了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律。他们会给自己确立非常明确的目标,将自己的时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划分为不同的时间节点,每个节点该干哪些事情都十分明确,时间的利用率非常高。而且他们对于要做的事情,绝不会因为数量而影响质量,宁愿去取舍,不愿去降低自身的要求。
眼界是否开阔,眼光是否长远,也是一个人在去实现人生价值时的重要影响因素。将自己的眼界放的开阔些,就不会将自己局限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每天受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自己的心态。将自己的眼光放长远些,就不会只顾眼前的利益,同时会让自己的目标更有意义,收获自然会更丰盛。
对于每个奖项和荣誉的获得,都绝不是偶然,而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努力。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压力、困惑、迷茫和崩溃,但都不足以成为放弃和为自己辩解的理由,也不应该是学习道路上的终点站。面对挫折,我们可以为自己排解,也可以让自己暂歇,但是一定要学会站起来、继续走下去。
时间不会辜负你所付出的努力,如果发觉所获得的成果不如预想中美好,那就是自己的努力还不够,或者说是努力方向有所偏离,但一定不是你的努力错了。(实习生 马凤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