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望族——董讷、董元度及董氏家族(三)

文|齐榕

董元度(1712—1787年),字曲江,别 寄庐,乾隆十二年(1747年)科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科进士。清乾隆年间著名诗人。是董讷的孙子,董氏家族中另一名声显赫的人物。

董元度自年少便以春柳诗见长,与其父董思凝因作诗而声满京国。据一些史书载,董元度口吃而心达,貌谦逊而精神旺盛,境啬而道丰,性平易而言语婉谐。

董元度与河北举子纪晓岚同在科场驰骋,后来成为挚友。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三月,董元度和纪晓岚都踌躇满志地跨进会试的贡院。他们都是上年乡试中的举人。科考之路奇诡坎坷,小心翼翼也难免马失前蹄,这次会试中董元度和纪晓岚双双下第。可通过会试,董元度和纪晓岚相互认识并成了知己的朋友。会试下第后,董元度写给纪晓岚一首长诗。前八句记述了上年顺天府乡试纪晓岚拔取头筹的往事:

皇帝十二载,丁卯之中秋。

多士试京兆,锁闱拔其优。

纪君起河间,天风吟苍虬。

裒然为举首,英声动皇州。

中间一段写邢部侍郎浙江名士陈群称赞纪晓岚才华,并为他落第表示惋惜的几句话,接下来写董元度和纪晓岚交往的情景:

余亦断羽翮,兼之多离忧。

客窗时过从,青灯话幽修。

狂来抵夜分,吃吃语不休。

发囊露光怪,璀璨莹双眸。

这首长诗的最后一段,既是自己与纪晓岚互相鼓励,又表现了董元度对纪晓岚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先民亦有言,著书须穷愁。

盛名未居易,韶华讵我留。

天将玉于成,努力事冥搜。

会当乘风云,无为知己羞。

从此以后,董元度与纪晓岚就成了心心相通的好朋友。

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董元度又不第,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董元度科进士,这一年,他已经四十岁,入词馆(翰林院),和辛未科中进士的刘墉同在翰林院,旋改翰林院庶吉士。纪晓岚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是翰林的预备资格,一般从科考成绩优异的进士中选拔,然后在庶常馆学习深造,期满考试合格者,授翰林院编修。

董元度在翰林院与刘墉、纪晓岚同为庶吉士,是性情相投的朋友,也是乾隆年间才华横溢的三位才子。但董元度性情洒脱,不喜欢受人约束。入词馆改庶吉士后,经常乞假南游,来往苏扬之间,游山玩水,逍遥自在,行事闲云野鹤,品性清高,寄情于山水间,避浊浊浑世。

不久,董元度外任江西定远县知县。一年后改任山东东昌府教授。任教十年,精心攻读诗文,诗名大扬。著有《旧雨草堂集》八卷,名噪海内达三十年之久。广西桂林胡德林(曾为济南知府)为之作序,云:“曲江之诗和平尔雅,不为浮艳之态,而亦无钩章棘句之习。大抵根柢于义山,而归宿于放翁。间作长短句,含官嚼微老而不衰”。

1979年1月上海古籍出版 出版的《聊斋志异》在题序中有董元度词《调寄“贺新凉”》一阕。纪晓岚在《戏赠曲江》诗中说董元度“疏狂全未减,落拓久无聊”,并称:“爱尔如兄弟,结交三载余。每怜同寂寞,想与惜居诸”。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多次记述,对董元度所坚持的“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淡泊处世的态度推崇备至。

可惜,董元度虽然满腹经纶,但仕途不顺,一生清贫,最后因贫困而死。但他的诗作轰动朝野,流传后世。(待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5月7日
下一篇 2020年5月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