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体做“全面体检”
在过去,地质灾害隐患点识别多依靠人工巡查的方式。汛前排查、汛中核查、汛后复查,每年5-10月份汛期,总能看到驻守地质队员、群测群防员这些“地质医生”查找地灾隐患的身影,他们凭借着对地质灾害的常识判断,为山体“问诊开方”,及时避免地质灾害发生。
然而,面对“病症”复杂的高山峡谷,“地质医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重庆是典型的地灾综合“患者”——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且大多数分布在山高坡陡的隐蔽地带。要大面积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点,则需要先进的观测技术,为山体做一次“全面体检”。
InSAR地灾识别技术具有大范围、全天时、全天候、非接触等技术优势,能短时间内获取大范围地表形变,识别“视线外”地灾隐患并进行持续监测,研判其形变发展趋势,是“地质医生”为山体做“全面体检”的高效技术手段。研究人员通过从卫星获取雷达数据,分析解译目标区域微波发射和回收所得到的干涉图,从而计算出目标地区地形、地貌以及地表的微小形变。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奉节三台塆滑坡’了,我们去现场调查,老乡听说我们通过卫星发现这里是个大滑坡,都觉得不可思议。”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个滑坡之前没有纳入隐患点管控范围,我们竟不知奉节县城周边还隐藏着一个100万方的大滑坡。多亏通过InSAR地灾识别技术及时发现,一旦灾害发生将直接威胁滑坡影响范围内33户160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重庆量身定制InSAR技术解译算法
在全球,InSAR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不同场景,如巴黎市地铁沉降、卡内勒大坝形变等。然而,国外已有的InSAR解译软件在重庆却显得有些“水土不服”,特别是在渝东北地区,地形高陡、起伏变化大、云雾遮挡严重造成雷达数据“失相干”,使得InSAR解译效果并不理想。
为开发一款适用于重庆本土复杂地质的InSAR解译算法,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联合相关高校攻坚克难,通过自主编程,反演矫正,不断提升解译精度,经过长达10年的算法研究和连续3年的实战演练,研发出了具有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T-InSAR”解译系统,并在重庆率先建立CT-InSAR地灾识别及监测技术体系。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同国外商业版InSAR解译软件相比,团队自主研发的InSAR解译软件采用全自主编程,形成了近30万行源代码,具备定制化解算功能,能大大提升解译准确率,特别适用于重庆、四川、贵州等高山、峡谷地区。
“截至目前,我们已在重庆市渝东北地区11个区县进行了现场核查验证,准确率达86%,而全国同类技术在重庆的识别准确率不到50%。”该负责人介绍。
结合前端分析、后端解译和现场核查,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针对重庆市渝东北地区共解译出1840余处地质异常形变点,其中与已有地灾点重合1800处,新增地质异常形变点40处,包括奉节县三台塆滑坡在内的40多处异常形变点经现场核查后,均纳入了群测群防管控范围。
建立综合遥感数字化平台
“目前我们正在尝试采用‘光学+InSAR+LiDAR’多遥感手段,通过综合解译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识别的准确度。”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InSAR地灾识别技术识别出的地灾隐患,将呈 主管部门纳入群专结合的监测管理范畴。
当前,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正参与自然资源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与调查》项目,加快InSAR地灾识别技术解译分析技术迭代,建立人工智能识别、筛分、研判、技术分析体系,开展三峡库区乃至全国面域范围内InSAR地质灾害识别工作。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