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是否在抖音或者新闻推送上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在一段时间内看过某一类型的短视频或者文章频率较高时,当你下一次使用软件的时候,就会发现推荐的相同种类的短视频或文章频率明显变高了。
而这类现象离不开抖音的算法推荐功能,算法推荐所想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用户的个性化体验。信息的确在算法推荐技术的推动下变成了“千人千面”的状态,满足了用户的偏好,但是当用户持续地满足于所偏好的,只对这类信息产生互动,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信息,让自己了解外界的信息仅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无法突破特定的主题的限制,就像是形成了一个围绕自身的茧房,造成了获取信息的“茧化”
什么是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又称 络茧房,是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对于 络信息时代对民主的破坏的理论假说。
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人们畅游在信息的海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能力下降,很难像过去一样对人们的议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信息,从而使得每个人都拥有一份量身定制的我的日 。这种“我的日 ”式的信息选择行为,最终导致人们过度自主选择,沉浸在个人的满足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呈现出定式化、程序化、僵硬化,最终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
通过信息茧房的定义可以看到,信息茧房带来的最终危害是使人沉浸于个人的满足之中而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导致人的思维的僵硬化和程序化。
而且由于在互联 上便能找到赞同自己的声音,不同的声音又往往会造成激烈的言语冲突,人们更乐于接受喜欢的声音,而过滤掉不合的声音。长期以往,人们便难以形成相互的包容性和理解性。
但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人难道不会察觉到这样做的坏处吗?
这便是和心理学有关系了,人们在 交的过程中,其实是在寻找一种认同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而面对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不合兴趣的人或者事,往往选择回避掉。或许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集存在还会维持,但是在互联 上,你想找到反对的声音容易,找到赞同的声音更加容易。人们乐于接受认可。至于反对的声音,让你难受的事忽略就好了。而算法总是根据你的喜好来推荐内容,长期地接受同质化的内容,以及与自己相类似的想法。导致自己很难去接受到不一样的想法和思考,更别说从那些思考中学习了。
在我寻找信息茧房的过程中,我又接触到了一个新的概念“回音室效应”,在媒体上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上,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
这或许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信息茧房或者回音室如此难以破除了,当你在互联 上找到了一批赞同你的想法或者与你意见相符的人时你会在这个群体当中有一种认可感,便更乐于于他们相接触,或者形成一个群体。但是这个群体里面只有一种声音,成员彼此之间的想法在不断地传递,并强化了这个概念。让你认为在这里你听到的了解到的便是事实或者真相。而在这个群体当中,往往会固守自己的认知,并且与互联 中其他的群体产生了分化和隔离。
那么面对信息茧房,我们应该如何破局呢?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是算法的原因导致了同质化的内容,那么只要改变算法的运算功能便可以解决问题了。但是真的这样做就可以了吗?从逻辑上来讲平台给你推送内容是想要去挖掘你的兴趣点,以便于产生更多的机会,而不是为了让你的兴趣变窄,固守于一处。这样的逻辑是行不通的。
况且从信息茧房的原因探究,人类自身的特性对于自己的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让自己的思想观念摆脱固定认知的束缚,才是破局信息茧房的关键。
(把一件错误的事全部归结于外因,而不反思自己的内因。这样的行为是一种怯懦的表现,是一种借口,掩饰自己行为上的懒惰。)
可以尝试去接触和学习一些你认为是高水平的人,特别是那种让你感觉不舒服不喜欢的人。或许是因为他们的行事风格,或许是人格,但是在这样的主观感觉下,你依旧认为他们是具有高水平的,那么很大程度上确实如此。从他们身上学习,你可以学习他们是怎么看待问题的,也许是你过去从来都没有想过的角度,这对于自己的思维调整很有帮助,同时提升自己的水准。
当然你也可以每日进行复盘,将自己每天所经历的,所学习的事物可以记录下来,并且进行复盘。是否这些事情只是让你感到舒适或者有没有什么特别难受的事情,难受的事情可以多去想想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有没有什么办法去改变这一点。
你或许改变不了算法程序,改变不了其他人的想法,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选择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选择自己采取的行为,是思考后成长还是沉溺于固有认知中,选择在你。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