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 道,近日,多家媒体关注到,利用微信语音包诈骗的案件——一些骗子盗取微信 后,发送借钱语音,受害人听到“声音差不多”的信息,便会信以为真,转账汇款,最终还是落入圈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骗子从微信里发过的语音中提取个人声音生成假语音,还能模仿语气和情绪江苏南京江宁分局岔路派出所昨天向中国之声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近日,该局接到 警,10月13 ,陈先生微信收到“熟人”王某发来的语音:“借我5000块钱吧,我着急买点东西。”陈先生听到是朋友的声音,没多想,转了5000元过去。之后,王某又问陈先生能不能再借9000元,陈先生把自己余额还剩400元的截图发给王某,王某说:“400也行,400也转给我吧”,陈先生才起了疑心,但此时,他的微信已经被“王某”拉黑。“就跟我朋友的声音一模一样,要不是语音,我肯定不会被骗。”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江苏南京的案例中,暂无更多案情披露。而在石家庄的案例中,警方此前对媒体披露,嫌疑人通过在用户的聊天记录里发出过的语音,取样模拟出了新的录音信息。从技术上来说,只要有样本,就能模拟出新的内容,甚至能模仿恐惧、哭泣等情绪。 售语音包和语音软件可以生成任何嗓音和内容的音频而实际上,如今市面上还有一种诈骗方式:微信语音包。比如我是个男的,现在想模仿一个女孩在 上加好友聊天行骗,就可以去买。日前就有媒体 道,在淘宝、qq群里搜索,就能发现,只需10元就可买到1000条女声的微信语音信息,如果想要其他内容,还可以按照2元每条的价格进行私人定制。还有的,要是花上三十块钱,甚至能获得每日更新的语音包——从日常聊天到唱歌,素材应有尽有。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如果只是文字聊天,那么你无法判断对方的真实身份,而微信语音只能是该账 用户按住“说话”键,即时说话,才能发送,在一些用户看来,能够通过语音聊天,是“真实”的象征。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 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德良表示,利用语音包骗取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因为诈骗总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虚构事实、让受害人相信,自觉得交出财物,实现诈骗的目的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通过语音包来模仿声音达到诈骗的目的,这是一种方式。”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平台无法针对“一对一”的通信内容进行审查,刘德良说,目前更多的是对可疑账户进行封堵:“在‘一对一’的通信过程中,微信或者QQ等平台是不应该进行监管的,因为通信秘密是宪法规定的自由,除非受害人举 了某个嫌疑人利用微信或者QQ的语音包来进行诈骗,这种情况下,微信或者QQ的运营平台,有义务来对帐 进行封堵。”
今年6月,微信安全中心发布《关于打击“微信营销”外挂的公告》,10月,微信团队表示“外挂软件不仅破坏了微信平台的生态平衡和正常运营,还为恶意营销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针对使用微信外挂软件的现象,微信团队一直在加强打击,近期也进行了专项清理。”沙梓 认为,技术上,这是一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在 络黑灰产产业链中,一些行为的认定,还不够明确,特别是一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产业,对平台和监管部门来说,都是治理难点,恐怕只有当违法成本大于获利,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互联 灰黑产的发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