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微信、百度、今日头条等多家互联 企业平台被指侵犯用户隐私,但是均遭到上述企业否认。一时间,用户隐私安全问题受关注,企业采用用户的信息界限在哪?在企业、用户各执一词的情况下,用户的隐私安全又该如何保证?
资料图。今日头条的logo。中新 吴涛 摄
涉嫌侵犯用户隐私事件频发
近来,多家互联 企业被指涉嫌侵犯用户隐私。1月1日,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在某论坛上表示,马化腾肯定天天在看用户的微信,并认为这样很容易暴露商业秘密。另外,今日头条,还有包括已永久关闭的水滴直播均被指涉嫌侵犯用户隐私。
百度近来也卷入涉嫌侵犯用户隐私的风波中,2017年12月11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百度公司涉嫌违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及相关问题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
这些质疑或并非空穴来风,据 道,很多 友有切身体会。有 友反映,“和朋友聊天讨论西餐厅,今日头条马上给你推送西餐相关的广告和资讯”。南京市的贾先生称,“我有一次跟朋友聊到白蚁,打开某浏览器后,出现了灭白蚁的广告。”
资料图: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分享百度布局移动互联 的经验。中新 发 熊然 摄
企业、用户为啥各执一词?
百度被江苏消保委起诉后回应,媒体 道里提及的“监听电话”,百度的手机应用没有能力、也从来不会申请这一权限。百度还表示,百度相关应用获取地理位置、获取短信、通讯录等授权,都是在合理使用范围内的。
真的没技术?
在百度、今日头条等回应中,均称没有相关技术(能力)。不过李铁军认为,技术不是问题。“比如用手机麦克风获取用户隐私,其实通过对获取语音信息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捕捉分析,是可以实现的。”
再说“偷看微信聊天记录”技术上是否能实现呢?4日,《新京 》援引一位接近腾讯相关人士的话称,对于腾讯微信采用SSL技术,是否会读取用户聊天记录,这个技术是通用的,任何用这个技术的公司从技术层面都可以做,但是不会做。
李铁军也认为,很多情况下是企业有技术但不会去做,“从企业角度上看,用户很多数据都是没有价值的,如果去做,投入产出比极低。”
资料图:某款视频类APP显示有“监听电话”的权限。中新 吴涛 摄
用户为什么担心?
例如,最近的支付宝年度账单默认勾选用户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仔细看其协议内容,还包括“您同意我们将你的全部信息进行分析并将结果推送给我们的合作或服务机构”等等。
另外,一些互联 在采集用户数据时用的方式也五花八门,包括监听电话、查看短信等。这些显然超出普通用户的承受上限。
资料图:2017支付宝年账单总览页面,包含线上消费、线下消费等项目。
哪些权限企业可以用?
其实,关于APP权限限制问题,相关部门早有规定。2017年7月1日实施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指出,生产企业和互联 信息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不得调用与所提供服务无关的终端功能。
李铁军认为,企业可以用收集的信息进行行为分析、用户画像、偏好测试等,但不能将其对应到具体用户的身份信息上,“企业采集并使用用户的信息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如果要调用,需提示用户并获得授权。”
但更多情况下是一次授权,终身调用。比如最近的支付宝账单事件,刚开始的《芝麻服务协议》中显示,“避免每次收集都需要您的反复确认而导致过程繁杂,或者因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您同意第三方可直接向我们提供您的信息而不需要您再次授权。”
用户该如何防范?
1,尽量选择知名APP商店下载应用软件。2,下载后对APP做权限管理,一般情况下,关闭APP“资费相关”和“隐私相关”的大部分权限并不影响APP正常使用。3,即便是无意将APP某个权限关闭,也不要担心,比如提示无法进行视频聊天等,使用时打开相关权限即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