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 舆情分析师 詹婧
自6月28日以来,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及江淮、西南东部等地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全国多地出现重大汛情,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多段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据民政部统计,截至7月3日,湖南、广西、安徽、湖北、四川、贵州、重庆、江西8省份48市受灾人数达956.4万,直接经济损失188.9亿元。
图1.有关“南方洪灾”的舆情走势
信息共享,全民参与,新媒体成舆情传播主要阵地
在过去的半月多时间内,草根 民成为传递灾情信息的主力。灾区民众用手机随手拍记录街道淹没、交通瘫痪的过程,向外界发出求助信息,并主动转发政府职能部门的救助热线,外地志愿者也通过微信发布提供救灾物资的信息。微信的裂变式传播使相关信息在短时间内扩散开来, 民信息的参与成“规模化”发展,有效减少了因信息闭塞、沟通不畅而导致延误救助情况的发生。
议题多变,谣言来袭,次生舆情危机暗伏
暴雨袭击湖南,湘江长沙段超历史最高水位,橘子洲被洪水穿洲,长沙告急。而在此前几天,一则“通知”在朋友圈疯传,称本地将有特大暴雨出现,有可能发生类似于1998年的洪灾,政府部门提醒家人有条件的提前转移。这则信息传播速度很快,造成较大恐慌。6月30日,官方紧急辟谣,称从没有发布过上述“通知”,所谓的“洪灾预测”也没有科学依据。
7月3日中午,湖南省 信办公布了这次洪灾中蔓延在市民微信朋友圈的十大 络谣言,如“大师长沙下河捉妖,因公殉职”、“岳阳市平江东街防洪堤泵站崩”、“长沙市宁乡县黄材水库全部坍塌,水位会涨5倍”……面对灾难,单独个体往往会感到无能为力,会缺乏安全感,人心思危。因此,当一些自然灾害发生时,总有一些谣言开始在 络蔓延。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
调侃、吐槽、戏谑,灾情传播泛娱乐化倾向明显
微博和微信中, 民对长沙、南京、济南等地的严重积水进行吐槽戏谑,引发大量 民关注转发,洪灾舆情的传播娱乐化倾向明显。一边是因失去亲人、家园、农田而绝望、无助的农民,一边是创作各种恶搞段子以迎合受众趣味、提高点击量和关注度的看客,两者的鲜明对比,只能让悲者更悲。
有专家指出,面对着洪水和内涝,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编段子,甚至是一味地在嘲笑、指责和谩骂,这种“看洋相”、“说怪话”、“为黑而黑”的不理智行为,既是对灾区群众的伤害,也为抢险救灾工作添了堵,完全就是不负责任的负能量。
民“高永维”说,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城市频频“看海”,有排水系统的问题,洪水吞噬家园,除了自然因素,也或多或少有人为的原因,这些问题肯定需要反思,但是时间不应该是现在。洪水随时威胁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时候我们说排水系统不行,说防洪大堤怎么怎么样,这不仅不合时宜,而且根本于事无补。不管是城市内涝的治理,还是防洪工程的修筑,都是系统的工程,不是几个工作日就能完成的,不是动一动嘴就能实现的。这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保卫家园,就是抗击洪水,就是战胜灾难!
信息不对称导致片面解读和非理性传播,官方陷入舆论被动
在此次汛情中,政府救援、抗洪官兵、城市基础建设也是舆情热议的焦点。传统媒体树立典型、弘扬正能量的 道受到一些 民的抵制,引发 民争议。部分 民在真相不清、事实不明的情况下,对一些事件和图片进行片面解读和非理性传播,造成舆情误判和失焦,地方政府和涉事官员陷入被动境地。
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不对称,危及官民信任纽带。部分受灾严重地区的群众对政府组织救援不及时、物资发放不到位表示不满,通过自媒体渲染传播,在移情效应影响下, 民情绪激动,一些地区甚至有 民通过朋友圈 召群众集体抗议政府不当行为或要求涉事官员道歉,需要注意和预防出现 民集群化行动。
抢险救灾争分夺秒,舆情处置刻不容缓
突如其来的持续高强度降雨属于典型的自然灾害性事件,具有突发性、突变性、公共性等特征,一旦发生,迅速成为 会关注的焦点。由于事态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计性,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共振及媒体议题和 民议题的双重影响下,主体舆情会出现不同衍化,隐性和显性的次生舆情危机可能会随时发生,舆情环境更为复杂。汛情来势汹汹,同时, 会舆论也如奔腾的洪水,应对暴雨的同时,协同好 会舆论显得尤为重要。
在突发灾害事件中,舆论引导效力如何有赖于宣传部门、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三方面的协同程度。实际上,南方城市每年的梅雨季节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汛情,对此,地方政府需要建立完善一套运作成熟的灾情应对与处置机制。包括及时召开工作协调会,安排专人负责各区县、乡镇的灾情信息搜集 送工作;各地区通讯员统一对接宣传部值班人员,通过手机、微信、QQ群24小时 送当地汛情变化、感人事迹、救援需求;工作人员密切关注 络舆论,从微博、地方论坛中监测发现舆情动态等。
在汛情中,政务媒体与地方媒体的联动合作也十分必要,在信息发布、便民服务和辟谣机制上联动作战,能够提高信息传播的到达率,形成全区上下抗洪防汛的舆论氛围,减轻后期重大行动的 会动员阻力。
自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及时全面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但由于把关的缺失,也存在信息失真、过度渲染等问题。对此,各地政府部门要联合传统媒体及时加以解释、纠偏和辟谣,做好舆论的正效引导。传统媒体的 道需要在表现形式、语言风格上多下功夫,避免陷入“过度煽情”、“不接地气”的窠臼中,以更多生动具体的细节树立正面典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