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病例问诊不同平台 不同医生给出不同诊断
络问诊、开药,靠谱吗
一张口腔内溃疡滋生的照片,拿给3个 络问诊平台上的若干名不同医生问诊,却得出了众多不同的诊断和处方开具。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购药场景受限,很多患者把问诊需求转移到 上。各大互联 医院、第三方互联 医疗平台纷纷推出在线免费咨询、便民门诊、远程会诊等服务,医保支付、药品配送快速上线,助力线上抗疫。艾媒咨询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4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为4500万人,渗透率为6.6%,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7.9%。 告显示,疫情使得在线医疗普及度与大众认知大幅提升,推动了在线医疗的发展。
同一病例问诊多名医生,诊断结果五花八门
家住安徽的小李今年疫情期间帮助父亲使用 络问诊的经历,如今已经成为父亲抨击“ 络不靠谱”的重要依据。
今年3月,小李的父亲因“口腔溃疡”问题受到困扰,“嘴巴里起了很多白色的皮,而且越来越严重”。当时受疫情影响,县医院只有发热门诊可以接诊,别的科室一律停诊。自诩“见多识广”的年轻人小李,决定通过 络问诊帮父亲看病。
他问诊的第一名医生是安徽一家三甲医院口腔科医生,在给对方看过父亲的口腔照片并书面描述相关症状后,该医生诊断为“舌炎引起的口腔溃疡”,“吃一点消炎药,注意休息就没事了”。这名医生还开具了消炎药处方,嘱其线下购药。但两天之后,小李父亲的病情又加重了。小李随后又选择了其他两家互联 问诊平台上的几名口腔科医生,提供的还是同样的照片和病情描述。
“这几个医生说得七七八八,都不带重样的。”小李说,有人诊断是“重度口腔溃疡”,有人诊断是“念珠菌感染”,还有人说就是“口腔发炎”。每一名线上医生,都给小李父亲开具了不同的药,“我实在被弄糊涂了,所以干脆啥药也没买,拖着吧”。
最终,小李的父亲在县中医院开诊后去看病,才确诊他是“由抗生素引起的念珠菌感染”,经过几个礼拜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在 上,你拿着正规大医院拍摄的片子、出具的病理 告来复查、复诊、咨询都可以,但首诊肯定不行。”这名医生介绍,口腔科医生线下问诊时除了观察口腔内部情况、病情问询,还会辅以触摸、按压等动作,仅凭口腔照片和病情问询,很难实现“准确诊断”,更别说是开具处方了。
线上购买处方药,消费者“赚到了”?
除了 络问诊,在互联 平台上购买处方药,也成为“互联 +”便民的一大特色。
小吉是一名在读研究生,因学习、生活压力大等问题,他近段时间出现了脱发症状。在 上查询了相关资料以后,他认为自己所患的应当是“雄性激素脱发”病。 上搜索显示,服用非那雄胺可能会有效果。但非那雄胺是处方药,副作用是可能会对男性生育功能造成影响。通常去医院问诊时,医生也不会随便开具这款药物。
“新手妈妈”小罗,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她3岁的宝宝曾在2019年年初时因咳嗽、低烧到儿童医院就诊,当时医生开具了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处方。今年11月,也就是距离上次处方开具时间近两年后,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某线上购药平台购买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于是处方药,她被平台方转到了“线上问诊”板块。“医生”看过去年年初的处方单后,甩给她一个6盒(每盒10支)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付款链接。
此前,《现代快 》曾曝光称,一款名为“医联”的具备在线问诊功能的App存在医生账 出租的现象。出租账 的医生将诊费与兼职者分成,并且不问对方资质就出租账 ,一个没有医疗知识的人,也能在平台上为患者“看病”。
前述负责人称,这其实是当前众多平台共同面临的监管难题。
线上医疗平台的监管之问
这名医生说,在线下,医生是一个“单位人”,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可以规范其行医行为;在线上,医生就是一个“独立人”,互联 平台对他几乎没有约束。
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于2018年颁布《互联 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其中规定医疗机构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时,医师应当掌握患者病历资料,确定患者在实体医疗机构明确诊断为某种或某几种常见病、慢性病后,可以针对相同诊断进行复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