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日学者谈科研“唇齿相依”,名古屋大学校长:时刻在思考能从中国学到什么

“为中国科学家献上诚挚敬意”

回顾近代史,中日在学术领域的往来可以追溯到1877年——清政府在日本设立驻日清国公使馆,派遣官员和日本学者一道进行科学研究。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松下、新日铁等日本企业带着先进技术涌入中国市场,在获取丰厚回 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此后数十年间随着交往不断深化,双方建立起牢固的合作基础。

在坂田昌一致敬中国科学家27年之后,中日两国科技界的交流又传出一段佳话。1991年8月,第四届亚洲化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在这届会议上,中国青年杨立向日本教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方看过他的论文后说:“如果你想去日本大学深造的话,一定可以找到位置。”杨立1988年获得苏州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他一直想去技术领先的日本继续深造。在名古屋大学圆梦后,1997年杨立入职日本碍子株式会 ,成为该公司历史上首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外国籍正 员”。此后,杨立申请超过40项专利,成为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专家。2003年,恰逢上海交通大学面向全球招聘,杨立毅然决定全职回国,开始培养新一代中国新能源研究者。

“中国科研没有理由不发展”

日本法务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日本共有33.7万名留学生,中国留学生数量约为13万人,早稻田大学接收中国留学生的数量最多,高达5412人。值得一提的是,赴日学习理工科的留学生不在少数。以名古屋大学为例,2018年度在籍的中国留学生(含港澳台)人数为1158人,约占留学生总数的一半,同时,中国留学生中选择理工科的约占四成。

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研究科教授天野浩(右)和他的中国学生蔡文韬(左)。

对所谓“中国留学生盗窃知识产权”的猜疑,蔡文韬认为,很多日本人其实清楚,中国人过去对于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意识也很薄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中国留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已明显改变。对于日本学术界来说,中国留学生也带来新的朝气。2016年蔡文韬刚到日本时,移动支付在中国国内已相当普及,但日本人还是“找零钱找出一大堆钢镚儿”,这让他很不适应。据他观察,新技术在日本很难得到普及。相反,他经常能听到日本人谈起“中国”,印象最深的是“做东西很快”,很多想法都能在第一时间“转”起来。特别是深圳,速度特别快,日本人对此交口称赞。蔡文韬说,他计划先在日本专心拿到博士学位,再回国从事科研工作,国内对于创业创新项目的大力支持,适合发展新项目。

名古屋大学校长松尾清一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他表示:“现在的中国带给世界的影响力巨大,存在感很强,责任也重大,和50年前完全不一样。日本时刻在思考可以从中国学到什么,像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中国的技术都很领先。”他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这批人才将汇聚成研究领域的一股强大力量,中国科研没有理由不发展。可以说,未来日中在科研方面一定是相互依存、唇齿相依的关系。

“应学日本,搞科研不抄近路”

日本搞科研的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在杨立看来,日本很多德高望重的学者十分愿意花时间深入基层,去中小学做科普辅导,激发年轻人的科研兴趣,以此储备人才。而中国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杨立担任过一些中小学科技竞赛的评委,发现有的小学生竟然在实验中用到研究生都没碰过的仪器设备,后来才知道参赛学生的父母是该领域专家。为“帮助”子女取得“漂亮”成绩,不惜出手“辅导”和撰写研究 告。还有一些中学老师把自己的硕士、博士时期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作为辅导学生的研究成果参赛。杨立担忧地说:“这种做法深深地毒害了青少年的科研精神,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原来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奖。这些做法若不能及时纠正,肯定不利于中国下一代科学人才的培养。培养科研人才,千万不要有‘抄近路’的想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6月12日
下一篇 2019年6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