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商业做到极致,都会上升到哲学高度。零售哲学的本质在于:谁能更高效地服务消费者,谁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极致体验
很多门店零售商发布了第一季度财 ,令人大跌眼镜的成绩再次引起人的注意。
曾经一度超越沃尔玛的商超巨头永辉,第一季度营业收入263.34亿元,同比下降9.99%;
高鑫在226个城市共拥有461间门店,总建筑面积约为1,246万平方米。高鑫借助国内超过200个城市共400多间实体店加强其B2B及O2O业务。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15个月实现收入约人民币1243.34亿元,同比减少2.01%;
中百一季度实现营收34.89亿元,同比下降11.76%等等…..
不仅是一些商业巨头营业额数据直转下降,线下很多小型门店,由于经营不善,越来越多的商铺闭店。街上到处是“商铺出售”、“商铺出租”、“商铺转让”等显眼的广告。
随着国内的综合零售和创新零售业态不断崛起,外资零售商大撤退的戏码开始不断上演。近在眼前的就比如高鑫零售委身阿里;乐天玛特全面退出中国;沃尔玛站队腾讯、京东;家乐福卖身苏宁……百货业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去年年底,梅西百货就在天猫旗舰店中发布了撤店公告,未来只会通过美国官 继续服务。
现在门店门店零售要么选择“卖身”,要么选择退出市场,关门大吉。
压死实体店的“真凶”:实体店租金年增20%
实体店经营成本的增加以及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少实体店商家感觉生意难做的重要原因,其中铺面租金上涨令不少实体店经营者苦不堪言。
早在2016年就有数据显示在内贸流通领域,店铺租金占实体店经营成本约30%,而近年来实体店铺租金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约为销售额平均增速的2倍,这对实体店经营造成很大压力;另有媒体统计,目前二三线城市商业街上的专卖店,一年房租200万—300万元,很多专卖店年销售额也就只能做到几百万元,刨去人工、税收、水电等费用,利润所剩无几。
就连一些大型的连锁品牌也因为沉重的租金压力面临两难境地,有的所处地段不错,多年来也已经在店铺附近培育了一大批忠实顾客,要放弃实在太可惜,不放弃又利润菲薄。
“数字化”成为企业换新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有各种手段和方式,但终极目标是企业通过转型获得能力,依靠自身的力量突破发展中的瓶颈,应对不断涌现的困难和挑战,所以转型承载着企业赋能的期望。对企业来讲,瓶颈和挑战是现实的和时刻存在的,所以期望赋能效率要高,能力提升要快速看到效果。但如同拔苗助长,通过“拔”的方式“长大”的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无论人员的能力提升还是组织整体的成长都需要时间周期,否则难以给企业带来真正的效益。
在数字化的商业场景里,商业模式实现了重构,消费者得以更加亲近自己的服务商(此处非供应商,因为供应常常意味着批量化供应,无法照顾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而服务商得以更加了解一线用户的直接需求,商业场景的转换,从端(消费者需求)到端 (消费者交付)的变化,不仅仅是数据维度的变化,数据量级的指数变化,更考验的是企业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更好地处理、储存、建模和利用。
商铺越建越多,大量客户被分流
就如住房资源一样,在过去商铺资源也非常稀缺,因此也就出现了一铺难求的现象。商铺少,开的店铺自然也就少,而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却也非常大,因此在过去生意非常好做,对于很多人来说,过去开店就能够挣钱。
然而,现如今实体店不仅有 店的冲击,就是实体店之间竞争力度也越来越大,这是因为随着商铺的越来越吃香,开发商修建的商铺越来越多。现如今,只要是一个小区下面修建的都是商铺,没多远可能就会有新建的商业街和商场。顾客就那么多,商业街和商场太多自然会造成顾客分流,也就也导致了很多商铺生意越来越差。
就比如一些老牌大商场,随着周边新建的商场发展起来之后,这些老牌大商场就会慢慢被淘汰。其他商铺和商业街也符合同样的道理。随着生意越来越难做,自然会不断有商铺倒闭。对于商铺的主人来说,他们更加习惯收租金,由于开店投资成本高,还有很大概率亏损,这就导致了如果商铺出租不出去,房东宁愿空置商铺,也不会自己去开店做生意。
最近十年,电商、微商的快速发展,最突破性的改变就是把中间环节全部打掉了。你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买到源头厂家,甚至是全世界的商品,只需要支付邮费就行。没有了中间商,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电商之所以能在这些年快速发展,就是抓住了消费者希望能买到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传统零售居高不下的零售价之间的矛盾。如果事情一直照这样发展下去,可能传统零售的日子会变得越来越艰难。因为线下实体除了“即时体验”这个唯一的优点,其他各方面都干不过线上。而且,居高不下的房租成本也是压在实体头上的一把大刀。
即便如此,仍然有些产品在线上是不好买的。比如,你要去买一个床垫,在 上只能看看参数、规格,但却不能躺在床垫上,亲身体验床垫对你全身的支撑。这种体验是很难在线上完成的。
互联 为消费者提供了高效的信息传递,但让消费者损失了对产品的即时体验。
线下门店的价值受到重视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线上流量已经瓜分殆尽,并且没有多大增长空间。互联 公司获得新增流量越来越难、代价越来越高,于是纷纷到线下寻找“流量入口”。
其次是线上购物的固有缺陷。例如,展示品类虽多,提供的信息却相当有限。 上相中一款6000多元的笔记本电脑,键盘手感如何、显示器看着舒服不舒服,不到线下店看看真机就下单?鞋子舒服不舒服眼睛没法告诉你!凡此种种,都是没法单纯靠 上体验来解决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电商发展到今天在 会商品总零售额中的占比在20%左右(其中阿里约占12%)。80%的消费行为仍然发生在线下。但线下商家是一盘散沙,运营效率、供应链管理、客户管理、IT技术全面落后于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头部互联 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积累的巨大优势,不可遏制的向线下“溢出”。
2017年末,苏宁拥有各类线下门店3799间,总面积505万平米。其中,1499间“电家3C”是主力,平均面积3000平米,坪效1.87万;2215间“苏宁易购直营店”是苏宁布局三四线市场的主力,平均面积160平米,坪效1.85万,2018年计划新开3000间;53间红孩子母婴店平均每间2064平米,2018年计划增开150间;便利店是苏宁伸向 区的“触手”,2018年计划增开1500家。
“新零售”就是在原来传统零售的基础上,通过科技的手段,提高了效率,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新零售”还是“智慧零售”,都绕不过“融合线上线下”这个环节。不想被时代抛弃,就紧跟时代步伐。
产品还是原来的产品,买的人还是那群人,只不过交易的方式和地点变化了。
但其本质仍然没变,只是零售的一种变形而已。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