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老年市民在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政务服务大厅得到便捷贴心的服务。 图②、图③:位于北京西城区展览馆路北的北京建筑大学门口,盲道从绕井优化为直行。图②为改造前,图③为改造后。 图④:浙江杭州市德胜东村改造建设的“邻聚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资料图片
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哪里?
人行道上渐渐完善的盲道,银行 点中的老年人专用卫生间,老旧小区电梯里、台阶旁新装的扶手……一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改变,方便了残障人士、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也让城市变得更友好更宜居。
让残障人士出行更顺畅
减少道路盲道“断点”、缘石坡道高差
视障人士日常出行,障碍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可能是路口凸起的台阶,可能是高出地面一截的井盖,或是一段不连续的陡坡。在首都北京,这些昔日的“堵点”,正在逐步减少。
家住北京东城区法华南里小区的视障人士史敬今年54岁。上世纪90年代从盲人学校毕业后,他成为一名盲人按摩师。这些年,日复一日地往返于家与残疾人活动中心之间,史敬用一根盲杖丈量着北京道路无障碍建设的步伐。
“出行得过三关,上步道、过马路、找车站。”史敬说,过去,很多地方盲道不健全,只能敲着马路牙子走,时常会走偏。如今,出小区转入步道,铺设着大面积的提示盲道;马路和步道接口处,台阶被改成了缓坡;绕着公交站台,还增加了一圈行进盲道,走起来很踏实。
为了打造无障碍环境,相关部门精雕细琢——
化曲为直。一些步道上井盖多,过去盲道绕着井盖建,虽然避开了障碍,但不够方便。多次走访倾听使用者需求和建议后,交通部门下手改造:先“去高差”,把凸起的井盖尽量下沉到地面;再“曲改直”,将设在井盖两侧的行进盲道改为直行的提示盲道,既给视障人士提了醒,还能让他们少走弯路。
变急为缓。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马路与步道接口处应设置坡度约为8度的缓坡。但不少设置在隔离带上的公交站台面积较小,难以双向坡化处理,设计团队在方寸之间下“绣花”功夫,将缓坡从横向变为纵向,并增加扶手,既使坡道足够平缓,又让空间得到有效利用。
对很多城市来说,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一道“必答题”。在北京这座人口逾2000万、城市道路里程超8400公里的超大城市里,每一处“微改造”都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问题如何解决?通过长期监测分析路口的交通情况,最优解很快浮现:撤掉辅路上的机动车道,将右转车道并入主路,同时新建步道和盲道。依此方案实施后,果然交通更顺畅,各方满意度都很高。
“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永无止境,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业10余年,杨扬参与并见证了北京道路无障碍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变迁。“无障碍建设就是要让道路通行的每个环节更顺畅更安全,让更多老百姓感受到出行便利。未来,我们还将结合道路及周边公共设施变化,逐条道路梳理调整,并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日常巡查和管护。”
早春时节,史敬时常带着学徒在北京城踏青。“有时重要的不是我一定要上这楼,而是我自己能上这楼。”史敬十分喜欢知名作家史铁生说过的这句话,“这些年,视障人士出门办事越来越方便。即使我们难以亲眼看见这座城市的模样,也能从心底里真切感受到她对我们的善意与温情。”
让老年人办事更方便
线下增设“老年人专区”,线上开发“关怀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让城市对老年人更友好?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适老化改造势在必行。
一大早,走进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71岁的南京市民戴秋兰心头有点发虚:想办理老年人优待证,但自助服务机上面的字总看不清。后来,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凑近细看,疑窦倏然消散。
原来,自助机首页专门设置了“老年人专区”,轻轻点击,字体变大、色彩明朗,看着省劲。不到10分钟,戴秋兰就完成了申请流程,很快拿到了证件。
“便民服务想便民,得等一等老年人。”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信息技术处副处长杜忠焱介绍,近年来,南京稳步推进公共服务机构适老化改造——
老年人一走进大厅,便有专人引导、全程陪同办理;设置“老年人优先”窗口,配备敬老专座;在自助服务机及线上服务 同步开设“老年人专区”,关联基本养老个人账户查询、市民卡补办等50多项老年人办理的高频事项;打开南京政务服务 , 保、公积金、医疗等便民服务一字排开,只需点击“无障碍浏览”,一秒就能切换到“关怀模式”。
贴心的服务赢得了戴秋兰们的点赞。据统计,2021年南京市开展政务服务适老化改造后,老年人办件数量同比提升67%,满意度好评率从99.1%提高到99.5%。
交口称赞得来不易。对公共场所进行适老化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增派人手,也需要加大投入。
“每位老人进入大厅,都需专人引导。经过测算,服务人员缺口有30%左右。”杜忠焱介绍,相关部门通过党员带头、评优评先等激励举措,调动大家一人多岗、主动补位的积极性,人员短缺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资金也不能缺位。涉老事项办件量低于普通事项,适老化改造升级的成本与使用人数很难成正比。“适老化改造,更重要的是其 会价值。”杜忠焱表示,目前南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接近全市常住人口的20%,适老化改造不仅惠及当下,还将长久发挥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既能更好满足老年群体需求,也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适老建筑实验室主任王羽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人口的增幅会明显超过“十三五”时期,根据老年群体特征,精细化地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将有效增进 会活力,也能进一步撬动银发经济发展。
让 区养老更舒心
硬件空间完善、软件管理提升,系统优化配套设施
目前,我国大部分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区是开展居家养老的载体和基础,也是适老化改造的重点所在。
3月的杭州春光正好。上城区钱景 区里,退休老人朱双妹和老伴刚从老年食堂吃过午饭,又约着合唱团的老姐妹,走到几十米外的老年活动中心排练新歌。“ 区养老,蛮惬意的!”朱双妹说。
规整简约的老年食堂、设施齐全的健康问诊室、崭新精致的活动中心,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横穿景芳东区小区的百米小街拥有了集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于一体的一站式 区养老服务。
两年前,百米小街却是另一副模样。景芳东区小区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商业小街兴起后,方便了居民在家门口买菜就餐,但也一度造成污水横流、环境脏乱。
2020年9月,随着上城区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作的持续推进,钱景 区迎来“旧貌换新颜”的契机。为把好事办好、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 区专门召开了一场意见征集座谈会,请大家集思广益、商讨方案。
“目前 区60岁以上老人已超1/3, 区公共养老服务呼声很高。建设一座老年食堂,不但能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还面向所有 区居民开放,可最大化利用现有空间。”会上, 区党委书记朱红英一一列举 区发展需求。最终,适老化改造方案获得了大多数群众的认可。
钱景 区是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一个缩影。“如今,高质量满足 区养老需求已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重点工作。”杭州市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严岗说,杭州通过硬件空间挖潜、多元主体协同、软件管理提升等措施,系统优化 区养老配套设施,并运用市场化机制、积极引入 会资本,激发 区服务升级的可持续动力,让越来越多老年人在 区享受到更专业、更多元的养老服务。
据介绍,2019年至今,杭州市已完成改造714个小区,惠及居民近36万户,全市累计新增养老托幼、文化活动等服务设施12.1万平方米,其中养老服务场所大约2.27万平方米,新增无障碍及适老化设施改造3851处。从全国看,2019年至2021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5万个,惠及居民2000多万户;在各地改造过程中,共加装电梯5.1万部,增设养老等各类 区服务设施3万多个。
朱红英家的客厅里,关于 区适老化改造的讨论还在继续。“上次提到的老年日托所,我们正在着手改造,今年会重点落实。”朱红英告诉大家。“这个蛮好!聚在一起,就不孤单了。” 区居民纷纷点头称赞。
在全国层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的蓝图已经绘就。去年底发布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律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无障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信息无障碍服务深度应用,无障碍人文环境不断优化,城乡无障碍设施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包容性水平明显提升,支持110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加快形成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信息通畅、体验舒适的无障碍环境,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生产生活。
《 人民日 》( 2022年03月30日 18 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