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干言山脚下,成长在走出过“天下独二魁”隆尧赵渔进士的干言村,一对普普通通的父子,张献国、张焕然爷俩凭着自己倔强的性格,凭着“天不怕地不怕”的创业精神,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忍不拔的斗志,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从树脂塑型发展到制作中国传统仿古雕刻家具精品,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组织的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及其它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博览会银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奇迹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故事呢?
在全国大赛上拿了奖!
1995年,县商业部门筹建工艺木器厂,当时的张献国因为书法、美术和树脂塑型工艺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能人,他被看中请进了县办工艺木器厂。从此,他与工艺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弹指一挥间,26年过去了,他已经是55岁的中年人了。长期痴迷于工艺的钻研让眼睛也落下了毛病,但那黝黑的脸庞上绽开的微笑,言谈中不时发出的爽朗笑声,透露着他的不屈和自信。
是的,他拥有如此精湛的技艺,怎么能不感到自豪和骄傲呢?当我们走进展厅,第一眼看到他的工艺家具时,也着实惊讶,真没想到我们身边还有如此精致的家具产品,“威严、大气,精美绝仑”,我们不禁树起大拇指赞叹。
当我们被墙上挂着的一幅木制浮雕画吸引时,张献国走近我们说:“这就是我们在东阳工艺美术作品博览会上获银奖的作品。”这套全机雕的工艺品是张献国设计,张焕然精心制作而成。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层次清晰,色彩鲜明,内容丰富这是外行用来形容的话。只有真正的内行才会看到这代表着怎样的水平和技艺。
“其实,我们是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参加博览会的。说实话,从事工艺美术20多年,我们只在隆尧及周边县市交流,从来没有见过省外的作品,更没参加过全国大赛。我下决心去,是想让专家看一看,用全国工艺美术的标尺量一量,看自己到底份量有多重,个子有多高。”
“没想到,真没想到我们会获奖。”张献国说,在博览会上,有一位北京工艺品厂的专家,他每年参加博览会,每年获奖。我们听了很是羡慕,向他请教。后来奖项公布了,我们和他一样得了银奖,他非常吃惊,仔细地看了我们的作品,赞不绝口。
一路风尘一路歌
谈到20多年的创业经历,张献国不无感慨。他介绍说,自己因为痴迷这一行,没少与家里人发生争执。妻子说他“你画吧,画吧,早晚得把你画死。”儿子说他是最不安分的农民,邻里说他瞎折腾,早晚把家业折腾光。所有这些冷言冷语,都没有把他摧垮,他反而愈挫愈勇,想着法子搞自己的艺术创作。
记得当初搞树脂模型,张献国弄得家里到处是一团团的树脂,有时搞得屋子里全是难闻的气味。全家人反对他,可他还笑着让大伙看他的“成果”。他把苍蝇凝固在树脂中,晶莹剔透,像琥珀一样,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后来他突发奇想,如果把大龙虾凝固在树脂中,岂不更好看!他果然搞了起来,但失败了,因为大龙虾在树脂中很快就会腐烂,发出臭味,他再次被人讥讽。但是他没有气馁,这就是倔强的张献国。他装了一布袋大龙虾,坐车奔了市里,想找能人帮忙。没想到半路上布袋破了,大龙虾爬了一车,弄得啼笑皆非。
2006年以前,张献国厂子里的工艺木雕几乎全部是手工雕刻,那可是个苦活累活,而且还要相当高的技艺。张献国是厂里的负责人,也是技术员,每天他都要和厂里的工人一起雕刻,既当师傅,又当工人,苦是自然了。很多学员受不了这罪,都自动辞职走人了,而他始终坚持着,每天十几个小时,有时重复单调的动作让他胳膊发酸,腰腿发麻,而他总是站起来伸巴伸巴,又蹲下去干了起来。冬天,手和凿子都想冻到一块;夏天,汗水滴滴嗒嗒掉在模具上。可以说,雕刻工艺已经渗透到他的骨子里,融入到他的血液里,成为他的灵魂。凭着对雕刻工艺的一腔热血,他从未抱怨,一干就是十年。
张献国的儿子张焕然介绍说,“我爸是最不安分的农民。小时候记得他刷油漆刷的好,很多人都请他去刷油漆。刷油漆挣了钱,就办厂子搞工艺雕刻家具。等家具厂把钱都亏了干不下去了,他就还去刷油漆,等刷油漆赚了钱,又马上去搞工艺家具。家里的日子从来没有好过过。”
“其实那时困扰我的就是资金问题。”张献国接过话茬,“我可不想干了又停,停了再干,我始终想把工艺家具厂做大做强,可发展中总因资金短缺而搁浅,不得不重新再来。”从他的话中我们理解了一个创业者的艰辛,也真正佩服他的勇气和胆识。在言谈中,他总会不经意地说:“当时真的是一点也不能放弃,要是有一会想放弃,也走不到现在了。”资金困扰、家人不支持、 会风言风语,他是怎样从艰难困苦中跋涉出来的呀!
创业难,创业难。多少次失败的苦涩,多少次成功的喜悦,酸甜苦辣,多种滋味张献国都体验过,回顾他坎坷而丰富的创业路程,他都是以坦然而包容的心态和情怀,一路咬着牙走下来的。他坚信,历经失败,定会成功。
在失败中总结,在调整中思索,张献国在实践中学会了坚强和忍耐,也寻找到了不断突破、不断进取的良方。
1996年,他感觉自己到了必须打破常规手法,豁出去大胆干一场的时候了。他明白,如果再这样小打小闹,靠传统手工雕刻不会有很大出息,最终一辈子也难以成功。
他寻觅多年的时机到了,就在这一年,不惑之年的张献国迎来了立业大转机,他决心轰轰烈烈地干一场,力排众议,承包下县工艺木器厂,大力推行机雕工艺。
沉浸其中 其乐悠悠
一套木雕家具,如果用手工雕刻,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怎么可能坚持下来!可张献国不这样认为,他说,雕刻一件作品,就像母亲喂养自己的孩子,就像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导,他是把爱全部倾注进去了。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看着学生逐日成材,谁心里会不乐开了花!
是的,当张献国给我们介绍他的产品时,脸上的表情无不透着关爱、自豪和幸福,他是一个将自己全部融入工艺木雕事业的人。他的骨子里,他的血液里都是工艺木雕的营养和精髓,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一个精美的“工艺品”。
在全国工艺美术品博览会上,他们开了眼界,他们见到了获得特等奖的镂空雕精品。至今回忆起来,张献国都神情激动:那可真是极品啊!看得出他对工艺美术的无比热爱,这也催生了他永往直前、永无止境的执着追求。
张焕然介绍说,那件特等奖作品是用千年大樟树原木经手工雕刻而成的特大艺术品,大概花费了6、7年的时间。他父亲看得像醉了一样,久久不肯离开。是啊!一个人一生有几个6、7年呢,能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一块木头上,那不是千分的热爱、万分的痴迷,以其为乐,以其为享受,又怎能坚持得下来呢?
1996年到2006年,张献国虽说引进了小型数控雕刻机,但工艺上还很落后,产品也无法批量生产。2006年后,他先后引进了两台单头大型雕刻机和一台四头大型雕刻机,工艺水平又有了新的突破。
创业维艰,甘苦自知,在困难面前,张献国总能以笑应对。一次次的资金困扰,一项项的技术攻坚,占地问题、职工问题,在他的面前却如行云流水。他说:“难是吓出来的,你越胆怯,困难越多,当你把困难不当成困难时,它也便迎刃而解了。妻子骂我早晚得画死、刻死。我说:“对,不死我就不会放下手中的笔和刀”。他把困难看作浮云,把妻子的唠叨当成笑料,他真的是乐在其中了。
张献国介绍说,搞工艺雕刻苦中有乐,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还可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品德和品质。将来自己要把隆尧文化融入木雕工艺品中,为隆尧文化强县建设做自己的贡献。他拿出他的第二个五年规划递给我们,风趣地说:“你们看看我的雄心有多大!”
他的儿子也异常兴奋地凑过来说:“我的父亲就是个不知困难是何物的人,有了困难他能想办法克服,别人有了困难,他也总乐于帮助,并想办法在快乐中解决困难。”他介绍说,他和父亲之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无论谁在工作中有了困难,对方都要用“请一壶酒”来打赌,直到困难克服,大家杯盏交错,欢声一片。这是怎样乐观的情怀啊!
站在全国机制工艺木雕技术最前沿
“我的成功没有什么秘诀,要不是今年到博览会试了一把,还真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全国工艺雕刻技术的前沿。我觉得,我就是重视科技、掌握了‘独门绝技’,技术永远是企业成功的坚强后盾。”张献国说。
回顾张献国20多年创业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打工还是自己干,他都始终站在企业的核心位置,掌控着生产的技术核心,而且不断创新、研究,让产品不断更新,让技术不断提升。创业的经历就是他技术升级的经历,创业的成功就是他技术过关的时刻。
是的,不能不说张献国是个聪明人,到了今天,那些放冷话的人一定已经后悔,深藏不露、默默耕耘,他用技术征服了身边的人。再也没有人冷朝热讽了,妻子也主动把儿子送到了厂子里,现在也成了厂里的中坚和骨干。
早在1996年,承包厂子的时候,张献国就意识到了技术的力量,有意识地培养机器木雕技术人才,他硬是说服了妻子和退伍回来的儿子,让他加入到机雕的研发中,并给他下了一个任务,一定要学会机雕软件的使用。
一个星期,张焕然学会了平雕软件。三个月,张焕然拿下了法国生产的浮雕软件。两年多,张焕然攻克了全英文的美国高端浮雕软件,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寒冬酷暑。最长一次,张焕然半年的时间都睡在制作室的沙发上;多少次,为啃透拿准张焕然捧着大部头的英汉词典一遍遍的翻,一字一句翻译资料,钻研最新的雕刻软件技术。
当张焕然在虚拟模块上雕出了第一张浮雕作品《圣母玛丽亚》,当张焕然用更精密的软件雕出了《万里长城》,张焕然雕出了象征更高水平的亭台楼阁,张献国、张焕然父子不由泪如泉涌,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时,他们的机制工艺木雕技术已走在了全国的前沿。这拥抱包涵了多少艰辛和苦难,同时也表达了多少激动和幸福!
他们成功了!
一套木艺家具如果手工雕刻下来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机雕的话不到一周就可以完成。机雕工艺的推广为木器厂带来了生机。现在,他们的产品包括浮雕和平雕两大系列80多个品种。主要生产中国传统仿古雕刻艺术品,有办公桌椅、书橱、茶几、壁挂系列等。材质有红木、紫檀木、鸡翅木、花梨木、槐木、核桃木等硬质木。
谈到未来,张献国信心十足,我们技术已经过关,当前愁的是产量,不愁市场。只要我们抓住技术攻关不放,始终占领全国工艺雕刻领域的前沿技术,我们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那时,我们的产品要有自己的商标,自己的品牌,将在第二个五年规划的基础上,将产品种类和数量再翻一番,将我们的企业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企业,走向全国!(李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