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专题07|解析新媒体时代下“知沟”理论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好、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1970年蒂奇诺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了“知沟”假说。新媒体时代下,“知沟”理论又出现了怎样的新发展呢?

先回顾一下“知沟”理论的主要内容

01

(一)基本观点

1. 会经济条件好的人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沟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

2. 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高的人比低的人更快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 经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比未经大量 道的话题要高;

4. 在人人感兴趣的领域,知沟特别容易出现;而在某些基于兴趣的特定领域,知沟出现的可能就较小。

(二)知沟产生的因素

1. 传播技能上的差异——需要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储存越多,理解越快;

3. 交范围的差异——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就越快;

4. 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个体需求和媒介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2. 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三)缩小知沟的条件

1. 一个议题的 会关注程度越高,知沟就有希望缩小;

2. 个人寻求信息的动机越强烈,知沟就会缩小。

(四)现实意义

1. 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 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

2. 在“硬件”方面,国家应当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给予扶持政策,推进硬件设施的普及程度;

3. 在“软件”方面,培养新媒介的使用技能,提高媒介素养;

4. 对信息活动的策划者而言,由于不同人群对媒介的接触不同,应当针对受众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媒介。

———–

新媒体时代下, 络传播技术的引入使得“知沟”是扩大还是缩小了呢?分析这个问题我们要从“知沟”产生的各个因素入手,“知沟”产生的因素在上文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了,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1) 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2) 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

(3) 交范围的差异;

(4) 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

(5) 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这五个因素在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02

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传统的“知沟”假说中的传播技能主要指的是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技能”的概念内涵已经大大泛化了。因为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往往较为单一,往往是较为单一的文字、图片、视频或相互之间的简单组合。而新媒体时代下传播样态已经变得空前丰富,除了最为基础的图文、音视频之外,还出现了VR、AR等新兴传播形式。

除此之外,“传播技能”的内涵泛化还包含着“主体性”面向的引入。李·雷恩尼和巴瑞威曼提出了“新媒介素养”的概念,并认为“新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这一转变的背景正是基于我们上一期《新媒体专题06|新媒体时代下“涵化理论”面临的挑战》中提到的——“受众”话语向“产消者(prosumer)”的转向,受众的“传播技能”这一概念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发展出了新的内涵,也就是作为一名参与信息传播系统运作的“产消者”所应该具有的信息生产素养。

因此,总的来说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技能”概念已大大泛化,随之也对受众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受众“传播技能”的差异已大大扩大

二、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

传统的“知沟”假说认为,受众已有知识储存越多,对于新知识理解越快,这一点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仍然成立。但对于“受众整体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在新媒体时代是扩大还是缩小”这个问题很难做出单向度的判断,关涉着经济发展、教育平等、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这里不对这个问题给出单一方向的结论。

三、 交范围的差异

传统的“知沟”假说认为,受众的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就越快。新媒体时代,受众的 交范围差异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呢?金兼斌在《媒介消费对科学知识沟演变的影响》中分析了 会化媒体运用对于“科学知识沟”的影响。

一方面,低 会经济地位的人在科学原理认知方面起点较低,因此其能从有关 络信息消费和 上讨论参与中,相比高 会经济地位人群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言, 会化媒体的使用是有助于缩小人们在科学理解方面的认知差距的

但另一方面,“信息茧房”、“回音壁效应”也表明, 会化媒体的兴起导致的群体极化倾向也可能加剧民众在科学原理认知上的差距。

因此,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的 交范围的差异既受到扩大的张力作用同时也存在极化之势。

四、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

传统的“知沟”假说认为,个体需求和媒介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而实际上,这一作用机制成立的前提是在信息匮乏和传播渠道单一的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具有相对较高的选择性,他们可以回避超出其理解能力的或不感兴趣的信息,从而产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但新媒体时代下媒介环境呈现出一定的高度冗余和低度选择性,民众间的知识沟有可能会因 会化媒体的使用而逐渐弥合。

五、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传统的“知沟”假说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但是新媒体时代这一结论很明显是不成立的, 会化媒体塑造了一个泛在式的信息搜寻和接收环境,无论是 会经济地位高还是 会经济地位低的受众都有机会接触并使用大众传播媒介。

但是从这一点就能简单推出“知沟”在新媒体时代有缩小之势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尽管从使用层面来说各 会经济地位的人的差异并不是很明显,但从使用目的方面不同 会经济地位的人则呈现出较大差异,高 会经济地位群体往往则更加重视对 交媒体的信息性、工具性使用,低 会经济地位人群可能会偏向娱乐性使用,而正是这种使用目的上的先天差异是进一步扩大“知沟”的重要力量

——-

因此,整体上来说“知沟”在新媒体时代呈扩大之势。普泛化的互联 传播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来说弥合了民众在接触知识方面的差异,我们不应盲目为带来所谓“话语平机”的 络传播机制摇旗呐喊,接触机会平等的背后权力 络仍紧紧咬合着和笼罩着知识在全 会中的流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知沟”理论以及我们前几期的“新媒体专题”中的一些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嬗变。

福特沃兹博士(S.O.Funtowicz)和拉维茨博士(J.R.Ravetz)在20世纪末提出“后常规科学”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政策中不确定性的出现以及全球环境争端的挑战,原有的科学与知识有限的概念已无法适应我们的要求,“常规科学”范式也难以适应这一新局面并作出解释。在这种背景下,“后常规科学”的概念应运而生,后常规科学往往伴随着科学事实的某种不确定性或者多种解释可能,以及研究的 会影响和伦理关怀方面的争议性,并与公共利益纠缠在一起

新媒体环境下的“知沟”理论也有进入“后常规科学”时代之势,我们应当看到当下“知沟”扩大还是缩小的多种可能性,并且在城乡发展、 络普及、教育公平、提高媒介素养等关涉公共利益的方面做出行动,缩小“知沟”。

【参考文献】

[1] 侯燕芹. 解析互联 时代背景下中国 会中的知识沟[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12):P50,43,47.

[2] 金兼斌, 程萧潇. 媒介消费对科学知识沟演变的影响[J]. 新闻与写作,2018,(2):P32-38.

[3] 丁未, 张国良. 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 ),2001,(6):P11-16.

[4] 欧阳倩倩. 浅析互联 时代知识沟[J].商,2016,(28):P225.

[6] 许凡. 新媒体与知识沟[J]. 新闻世界,2013,(8):P138-139.

[7] 侯燕芹. 解析互联 时代背景下中国 会中的知识沟[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P50,43,47.

【往期内容回顾】

打卡计划:迈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路,从熟记今天的名词解释开始~

你可以每天背完之后用文字,语音或者图片的形式,发送在打卡下方,让我们检查你的背诵效果督促你进步。

扫一扫进入打卡频道

希希哥

我们的刚需班开始起航,了解详情请戳图片↓

30分钟前

TIPS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5月14日
下一篇 2018年5月1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