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徽州大观”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开幕,此次展览以“返本”、“开新”两大板块,解析徽文化本源,提炼传统对未来的影响。此次展览以徽州白墙黑瓦以及旧木装饰作为基调,以“北纬30度”的地理概念和“三坛陈酿”串起的时间概念。对于“徽州大观”,画家汪观清对澎湃新闻说:“我11岁离开徽州,如今再看,像是一种文化的寻根。”
展览现场
走进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3楼展厅,“徽州大观”几个大字便映入眼帘,而在未真正进入展厅前,展览首先回顾了1987年的“徽州大观”展。据策展人汪大刚介绍,33年前的展览源于1986年初,当时上海到歙县需要坐十多个小时的长途车,每天更是要走近30公里的山路拍摄,几度涉险,当时的参与者利用节假日,凭着一腔热情完成了展览。
1987年“徽州大观”展览资料
策展人汪大刚将最后的展品放入展柜
由这一种贯穿的情怀,再走入展览更添一种家乡之情。有别于33年前摄影为主的形式,此次“徽州大观”展览以文献的形式,呈现“返本”、“开新”两大板块,从本源对徽文化进行基因解码,并用创新的观念剖析徽文化,以链接传统与未来。
展览以“三坛陈酿”分别对应徽州的从新石器时代到元朝,再到明清两代的历史,以及对于未知未来的畅想。
汪观清向观众介绍展览和徽州文化
徽学的缘起和徽州人的日常
徽州位于北纬30度,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列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展览从徽州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文化传承、信仰崇拜等角度讲述人杰地灵的徽州。
徽州位于白际山脉、黄山山脉等之中,出土文物包括远古时期的恐龙蛋、新石器时代的陶片、西周青铜器等;从晋至清人口从3万人至180多万。其交通也是四通八达,通过运河可以至北京、距中原、广州也有陆路相同。
徽州地貌图
徽州文化昌荣,先后有156所书院,朱熹、戴震也出自徽州,除了书本上的口口相传,其儒释道的信仰也在民居构建中予以表现。
对于家的概念和对先人功德在徽文化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徽州人几乎家家都有完整的宗谱体系,这种对宗法的推崇和坚持,也通过文化“返本”到家庭。在展览“第一坛陈酿”的最后,以几个徽州家庭场景还原式地呈现了徽州一个家族中,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的言谈举止和处世方式。展现了徽文化在普通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映射。 由此表达出徽文化形成的原因,并且融入到徽州人的日常之中。
《家》(桑麟康创作)
一场“文艺复兴”,明清时代的徽州
走过元以前的徽州,明清时期的徽州更为具象,展厅如同徽派建筑的中堂,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周易大传—贲卦·彖》)的警句下,传递的是徽州人文生活的精致化,徽墨、歙砚、徽茶、景瓷、徽菜、徽雕(砖雕、木雕、石雕)、雕板、新安画派、徽州收藏等囊括了思想、哲学、医学、军事、技术、艺术、饮食、工程、教育、建筑、戏剧等中国古典文明的各个方面。这被认为近似一场 “文艺复兴”。
展览现场
其中,展厅中间依旧是一坛陈酿,周围是四幅民国木雕。据策展人汪大刚介绍,这四块木雕为一人一生的作品,其中一块还是未完成品。细看这4块汇聚了一生时间的木雕,其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人物动态都颇为生动,如今这位木雕艺人虽未留下名姓,却是“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的最好诠释。
民国木雕(局部)
民国木雕(未完成)
同样出自匠心之门的还有来自曹素功的徽墨,此次展出了一批借展自曹素功的徽墨模具。当观众叹服于“朱子家训”墨锭模具上精致入微的刻字工艺时。策展人则介绍了另一组看似平常,实则精巧的模具。“相比方墨锭模具,这一块是不规则的,要求母模和子模,严丝合缝,两者相合时,连水都不能从中流下。这需要非常高的技艺。”汪大刚说。
套墨,御园图“补桐书屋”
“朱子家训”墨锭模具
此外,“新安画派”和“徽人的迷恋:收藏”虽只在展板之上,但其中可见徽州的文化传统,在“徽人的迷恋:收藏”板块,主要讲述的是潘世恩家族,从家族世袭表中,可见颇多熟悉的名字:潘世璜(潘世恩堂兄)、潘祖荫(潘世恩孙)、潘祖年,以及更为人熟知的吴湖帆、潘静淑。苏州博物馆近两年也陆续推出潘家两支的收藏展,在众人的印象中,他们是苏州人,而事实上潘家在明代由潘仲兰(潘世恩六世祖)由歙县北迁至苏州。
“徽人的迷恋:收藏”展板
“新安画派”板块简单梳理了渐江、戴本孝、弘仁、查士标、黄宾虹等徽籍画家,他们善用笔墨,貌写家山,表达自己心灵的逸气。在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贯穿“返古”部分的是画家汪观清的作品,回忆徽州的山山水水,他认为,新安山水美,山水再加上人文的情怀,就会变得有灵魂。
《秋》(汪观清创作)
去故鼎新,以科技的畅想讲述文化回归
“开新”部分主要来自青年艺术家薛颖峰的创作,他从徽州木雕中提取创作元素,通过电脑制作和手绘等多种形式,反思当下,展望未来,在领悟徽州传统思想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畅想2050年的徽州愿景。
展览现场
薛颖峰虽不是徽州人,但对于徽州却并不陌生,他在读书期间就多次去往徽州写生,为了筹备这次展览,去年9月,他再次深入徽州考察调研了十多天。再此期间,他走访和了解新安江,也走入徽州乡村,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徽州文化。其中他也看到的徽州古村落中传统建筑被新建筑代替,年轻人外出打工的现状。所以“开新”部分的第一张作品就是三代人回徽州。“我的这部分创作从对应‘返古’,讲述自然和文化的修复,也以科技的畅想打破地域、为回归打下基础。”薛颖峰说。
《回归-带资归乡》
细看作品不难发现,传统被重新拾起、自然被再次敬畏,一切循环往复,去故鼎新。在“返本”的基础下,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价值和情感共鸣:古朴的私塾内,教学用上了全息技术;书院内书香犹存,未来的书生们借助人工智能机械臂读取。在全球化浪潮下,儒释道对话尼采、亚里士多德;徽派建筑下,徽州人和外国人交流着《论语》和《莎士比亚》。新安医学智慧和地道药材与地热提取、基因、量子计算等结合造福人类。“文房四宝”也转化为智能手机里的App。
《融》
每一幅作品都拥有传统和未来两种元素,甚至还有超越时空、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超现实主义的场景塑造。古老而传统的徽州文化,从过去的地域文化,到现在的国家文化、世界文化、最终在艺术家笔下成为了宇宙文化。其实细细想来,这绝非是空想,徽州文化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时光,一个曾经包容中华文明元素,一个具备原生性和多元性特质的“文化轴”。
《星际生活》
在这个篇章中,代表着2050的酒坛是白色的,酒坛下还放着一张白色的纸,这预示着未来需要当下绘就。
现场交互装置
走出展览,感悟出的是徽州拥抱外界、包容兼蓄的文化传统。在展览的黑瓦白墙上“开”了一扇窗,徽州人说看得见月亮的才是窗,或许一轮月光折射出的是乡愁、是传统,是文化。
展览现场
据悉,“徽州大观”展览由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歙县汪观清新安艺术馆主办,展览将持续至5月26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