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淘宝…山东87岁老人 班学用手机!为不“脱节”,父母比你想象中更拼

在山东老年大学的教室里,肖丽拿出了她那本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从外套口袋里掏出手机,解锁了手机桌面,准备听老师讲课。

这是一堂手机生活应用课,和肖丽一起上课的的学员共有30多名,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已经87岁,最小的也过60岁了。

已年过花甲的他们未曾想到过,不怎么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自己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为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们选择坐在教室里,成为手机生活应用课的一名学员。

坐公交、买菜、进小区

当生活中这些最基本的动作

都要用到手机的时候

很多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

被困在了技术鸿沟的另一侧

你知道老年人为了学手机,能有多拼?

打车,导航,录音

……

这些在年轻人看来最基本的操作

老年朋友会写满一整张纸来学习

(陕西都市广播)

周围的人都在玩手机,

她不想掉队

“大家打开手机的应用商店,我们先把购物软件淘宝下载到手机上。”

10月12日,在山东老年大学的教室里,手机生活应用课程老师王鹏正在讲解如何使用 购软件购物,他通过电脑播放着课件,语速缓慢地讲着手机软件的下载和安装。讲台之下,学员们有的戴着老花镜,有的眯着眼,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投影上的内容,生怕错过了其中一个操作步骤。

“点了安装,手机怎么不动呢。”“老师你看看我这个软件装哪里去了?”“这个地方怎么点击确定呢。”王鹏的话音刚落,学员们的问题接踵而至,举着手机纷纷追问。

肖丽对着老师投影的课件,又比照着自己的手机屏幕,顿了顿后,找到了手机上的应用商店,她不会拼音输入法,只能在手机上一笔一画缓缓地写下了“淘宝”两个字。几番操作过后,肖丽的手机终于成功安装了淘宝,她摘下了老花镜,揉揉太阳穴,长舒一口气,不禁感叹一句:“还是老了,跟不上了。”

像肖丽这样的学员不在少数。他们似乎听懂了老师讲的内容,但好像又没懂,因为到了自己手机的操作页面,试图再重复一遍刚才的操作时,他们已经忘了操作步骤,只能从头再来,循环往复,直到手机提示不再出错为止。

肖丽今年87岁,她头发已经花白,听力有些衰退,走路也迈着小碎步,是这个班级里学员年纪最大的一位。她经常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她想离讲台和老师近一点,因为这样听课方便,问问题也能及时一些。

肖丽有个专门用来记课堂笔记的本子,上面记录着老师讲过每一章节的课程内容。尽管每节课老师都会发电子讲义,但肖丽还会拿笔记下来,她字写得工整,一条一框都罗列得非常清晰,甚至还有的地方专门用红笔做了标注,“红色就是我经常忘记的,这是我要反复看的。”可年龄不饶人,“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把年纪写了也记不住。”她的语气里透着无奈。

记不住手机怎么用这种情况,肖丽经历了不止一次两次。和年轻人相比,老人学习使用手机功能,难度无疑增添了不少。毕竟在年龄面前,心态可以年轻,但他们的脑力和肢体反应跟不上了。

自从手机里安装上微信,肖丽添加了不少以前的同事和朋友,孩子教会她打字聊天,但怎样发聊天表情肖丽转头就忘了,自己看着手机翻动屏幕,怎么也找不到在哪里发送,“拿着手机干瞪眼,就是没办法。”本来以为自己看别人操作一遍就学会了,但自己操作时就是找不到,一次次的失落感和挫败感挟裹而来。

肖丽一共换了四部手机,从最初的单色屏机到翻盖手机,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手机屏幕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多,可她却连最基本的闹钟设置都调不好了。

退休前,肖丽是医院的护士,不少人夸她细致又心灵手巧,在工作上她也没掉过链子,但在手机面前,她只能承认自己忘性太大里,她觉得自己就像课堂上当年背不过书的学生,一个知识点要重复很多遍才能学会。

学一次记不住,学两次也会忘,看着周围人都乐此不疲拿着手机,就连小孙子回家也都抱着手机玩,肖丽决定来上手机培训课,因为她不想“掉队”。

4000元买了款新手机,

用着终于不卡了

在这样一个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班级里,李明国算是学员当中手机操作得较为熟练的一位。他刚过了69岁生日,个头不高,经常背着一个黑色小挎包,里面放着水杯、手机和老花镜。他是山东老年大学的老学员,也是手机生活应用班的班长。

每次上课,李明国要坐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中途还要倒一班车,可他坚持每节课都来,从不缺课,“除了知道皮毛,我还想懂些手机具体的操作”。

早些年,对李明国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手机只是个接打电话的通讯工具。他和老伴总是用儿子淘汰下来的旧手机,那种手机内存小,系统又卡顿,除了打电话和发短信,也没有多余的功能了。

“学手机干啥呢,人老了,凑合用用就行。”刚开始李明国并不觉得手机有多重要,在他眼里,手机就是能带在身上,方便家人联系用的。一把年纪了,手机显示屏小,上面的字更小,学起来无疑就是浪费精力。

李明国对手机还有一种胆怯心理,他不敢乱碰手机,因为不小心碰错了地方就会扣钱。

有次他误点开了移动数据,也不知道开了有多久,直到老伴拨通他的手机传来停机提示音,他跑到营业厅查询,才知道手机因为使用流量欠费了。他去营业厅和工作人员理论,又心疼又气愤,“我没用怎么就扣的钱呢,这不合理。”可跑出去的流量归根结底是自己误碰的,李明国只能吃这个哑巴亏。从那以后,李明国手机用得小心翼翼,生怕点错了上 还要多花一笔冤枉钱。

李明国也不止这一次为手机犯难,有时候手机接起来电话他听不见声音,也不知道怎么调大音量;给别人打电话,他翻不到通讯录里的电话 码;还有时候一不小心就把电话拨了出去,对方接通了他也不知道……尽管有诸多不便,但李明国一直劝自己忍忍就过去了。

直到后来,他身边用手机上 的人越来越多,身边退休的老同事也都用微信群来转发消息和通知。和老朋友手机上互相联络成了李明国退休后最大的乐子,为了不落伍,他让儿子给自己下载了微信,注册了一个微信 。

可用起来微信后,他发现自己的手机真的太卡了。看着手机一条条微信提示音,李明国怎么解锁都打不开手机,“手机直转圈,什么也加载不出来,还自动关机了好几次。”

李明国的消息也回复不了,不少朋友又会问,“老李,你怎么不回消息啊。”李明国总觉得心里过意不去,还要向朋友解释半天。

终于,经历过无数次手机卡住的奔溃时刻,李明国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要买手机,而且要买最新款。

直到今天,李明国还记得三年前自己买手机的那个下午,他和老年班的同学相约一起去手机店,对比了机型之后,他毅然决然地买下了最新款的华为手机。勤俭过了一辈子,花4000多块钱买一部时兴手机,掏钱的那一刻,李明国觉得值,“手机屏幕大,功能又多,拍照也清晰。”

不想给孩子添麻烦,

跟同学交流有滋有味

在李明国和肖丽这代人眼里,生活中的他们不会骑自行车不行,不会洗衣做饭也不行,这都是必备的技能。可谁也没想过等老了,不会操作手机居然也在生活中也行不通。

这批学员里,有几位老人是新买的智能手机,张德华就是其中之一。她的手机上周刚刚装上微信,通讯录列表里只有5个人:老伴、孩子还有自己的妹妹。“我是班里最落后的,因为我不怎么会用。”张德华的操作还不太娴熟,她点开微信后,看到微信里姐妹发来的问候消息,她还是会下意识地问一句:“我该怎么回复?”

张德华在课堂上的提问总是最多的,她觉得自己接触手机的时间比别人晚。下课后,她也走到讲台围着老师,让老师手把手再教她操作一遍,“我怕回家就忘了”。有时候老师教她一遍怎么操作后,会让张德华回家后让孩子再给自己演示一遍,这样慢慢就学会了,可她不肯。

“孩子忙,没时间。”张德华不想占用孩子的时间,更不愿意麻烦孩子。人老了,和孩子相处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她害怕自己学得慢,这也是张德华来上这门课的原因。

对他们来说,承认“不会用”容易,但是“学得太慢”成了他们迈不过的坎,那些在年轻人眼中顺理成章的事情,在他们这里总是转不过那个弯。

李明国亦是如此,尽管他不愿意服老,可也不得不承认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已然跟不上年轻人节奏的事实。变老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感受到,李明国刚开始用手机的时候,看屏幕上的字毫不费劲,根本用不上老花镜。

两年前,手机上的字他看得越来越模糊,只得戴上了100度的老花镜,可今年,100度的老花镜也看得不清楚了,他那副老花镜的度数又增加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我就不太问孩子手机的事情。”李明国更愿意和老年大学的同学讨论如何使用手机,毕竟大家水平都差不多,下载的软件也无外乎就那几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一起讨论得也有滋有味。孩子虽然懂得多,可毕竟他们长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李明国也有自己学手机的笨办法,每当儿子回家时,他就先把儿子教给他的操作步骤记在一张纸上,等儿子走后,再根据记下的文字慢慢操作,李明国更愿意把这过程个当做试错,“孩子反应快,说得也快,我跟着操作一遍,过后根本记不住。”一遍遍地操作,让李明国感到疲惫,这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

“总得有人教他们,让他们面对互联 和手机不再沉默。”王鹏看着那些互相探讨手机如何使用的老人,他觉得那些对年轻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对这些老人来说可能格外困难。

他们也离不开手机了

李明国和他的同伴们愈发离不开手机了。

“出门可以不带钱,但是不能不带手机。”李明国只要出门,就会下意识摸摸口袋,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带上手机,这早已成为他默认的习惯。

就连在老年大学门口,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进入校门都要出示自己的健康码。这对李明国和他的同学们来说,已是最熟练的手机操作了,他们打开手机桌面,点进健康码的小程序,对着校门口的保安亮了亮自己屏幕。

手机付车费、线上买菜、出示健康码……越来越多的手机功能和软件充斥着老年人的手机,他们通过 络获取新闻、 交、购物甚至看病挂 ,享受着数字时代的便捷和乐趣。

肖丽每天早上5点不到就醒了,她总是先打开手机浏览器,浏览一会新闻。之前早间新闻是她和老伴每天必看的电视节目,现在有手机之后方便多了,手机上既能看国际新闻,也有 会新闻,还能选位置看本地新闻,“以前习惯看电视,现在习惯 上找,手机上还能反复看,也不怕自己落下点啥了。”

6点30分左右,肖丽吃完早饭后,闲下来的时间就去菜市场或者公园溜达。可回到家后,她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我喜欢摄影, 上有专门一些教人拍照片的视频,反正也不花钱, 上有这资源咱就要学会利用。年龄大了,得自己学会找乐子。”浏览着手机,肖丽乐在其中。

午饭后,躺在床上的她又开始浏览短视频,感兴趣的视频就停留下来多看一会,不想看的肖丽就往上一划,跳转到下一个视频。“以前有点啥不知道问谁,现在做饭做菜都能问问手机了。”肖丽最爱看一些做菜的视频,还有一些老年人养生科普知识,“提到上 成瘾不能光说我们,年轻人瘾更大。吃饭的时候,一个个都拿着手机看,懂手机了之后,孩子说点啥我们玩了手机也能跟上了。”

手机带给肖丽很多陪伴感,甚至她现在出行也搭上了 约车。以前她在路边等出租车,有的出租车显示是空车,可肖丽招了好几次手总是没有司机停车,后来有好心的司机摇下车窗告诉她一声,“我来单子了,有 上叫车的客人。”还没等肖丽反应过来,出租车就开走了。回到家后,问起儿子才知道原来手机也能提前叫车。她让儿子在手机上安装了叫车软件,输上目的地之后,从老年大学到家的路程,顺畅了许多。

肖丽现在用的手机内存是128G的,除了微信、淘宝,她还想着能下载更多的软件。

(文中肖丽、李明国、张德华均为化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9月9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9日

相关推荐